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1ppt课件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1ppt课件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2019/7/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7/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 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 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 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反映了老一 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1、《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
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 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 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 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2、《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 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 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 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 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 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 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⑤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 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 别之情。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 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夸夸文中爸爸那样的祖国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举例:
交警叔叔、阿姨为了维护交通,保证道路畅通, 日夜坚守在岗位上,哪儿需要他们,哪儿就有他们 的身影,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天,不管是寒风刺骨 的冬天,他们总是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一咏三叹,反复出现了四 这个简短有力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既是筑路大军的誓 也是作者行文的线索。
要在青藏高原修铁路,让火车开到拉萨,当时国内外都是一 质疑声。而这句朴素无华的话语充满着信心与决心,在文中的四 出现均使用了感叹号,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 罢休的执著精神。这句话在开工前、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时反复 现,在文中前呼后应,与尾句“拉萨已经遥遥在望”形成一条穿 的彩线。
课文总体回顾:
跟“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故事: 《张骞出使西域》、《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 取经的玄奘》。
•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 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 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 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 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 概的文章。 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 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 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 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 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 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悠悠)的驼铃声 (天高气爽)的早晨
(浩浩荡荡)的大军 (狰狞)的面目
(丁零丁零)的驼铃声 (高傲)的头
(鲜艳)的旗帜
(欢腾)的人群
(精彩)的表演 (漫长)的商贸大道
(茫茫)的大戈壁 (恶劣)的天气
(高大挺秀)的身影 (粗壮)的枝干
(高大)的白杨树
(巍峨)的昆仑山
(坚硬)的冰渣子
词语解释
•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 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 浩浩荡荡: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 中此词充分反映了安息国对中国来使的重视与尊重 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指中国赠送 绫罗绸缎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
这句话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 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 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这句话中,作者用 比喻的手法,把小丘的线条比作一幅中国画,突出了 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
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解释说明。一个“也 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 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 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 不动摇。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 起敬的奉献精神。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遥远。 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高大挺秀:高大笔直 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 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银装素裹:素,没有染色的。裹,包,缠。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 非常素洁。文中指风火山被冰雪覆盖的样子。
③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 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 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 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 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 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 们飞过来。
生字
3、白 杨
• 晰xī——清晰、明晰 • 伞sǎn——大伞、雨伞 • 抚fǔ——抚摸、抚养 • 绍shào——介绍、绍兴 • 疆jiāng——新疆、边疆 • 陷xiàn——陷入、陷害
词语
高歌 绿毯 柔美 渲染 勾勒 低吟 奇丽 回味 洒脱 迂回 疾驰 马蹄 礼貌 拘束 羞涩 摔跤 天涯 清晰 插嘴 分辩 抚摸 介绍 新疆 陷入 古朴 典雅 矗立 戎装 守候 鸵鸟 匕首 商贸 芝麻 妖娆 机械 开凿 巍峨 媒体 狰狞 逞凶 撕扯 效率 贯通 热乎乎 下马威
3、白 杨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 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 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 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 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 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 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 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 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 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我会背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编后语
•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生字
1、草 原
毯tǎn—绿毯、地毯 渲xuàn—渲染、渲腾 勒lè —勾勒、勒索 吟yín——低吟、吟诗 迂yū ——迂回、迂阔 襟jīn——衣襟、襟怀 蹄tí——马蹄、猪蹄 貌mào——礼貌、容貌 拘jū——拘束、拘留 涩sè— 羞涩、苦涩 跤jiāo—摔跤、跌跤 偏piān—偏远、偏见 涯yá——天涯、生涯
词语
• 一碧千里 • 浑黄一体 • 银装素裹 • 杯水车薪
翠色欲流 精神饱满 严阵以待 废寝忘食
襟飘带舞 美轮美奂 始料不及
词语搭配
(清新)的空气 (明朗)的天空 (满心)的愉快 (无边)的绿毯 (柔美)的线条 (奇丽)的小诗 (无限)的乐趣 (各色)的衣裳 (静寂)的草原 (尖尖)的帽子 (好客)的主人 (响亮)的歌声 (会心)的微笑 (古朴典雅)的石雕 (忽飞忽落)的小鸟
3、《白杨》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 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 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 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 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 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