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1.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 D )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体现。
A.历史必然性B.必定实现性C.超越客观性D.现实可能性2.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性表现在( C )A.理想就是现实B.有了坚定的信念,理想就能变为现实C.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D.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3.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 A )A.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B.努力学习,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C.实践“三个代表”,牢记两个“务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D.学好各自的专业知识,重塑民族精神和振兴民族工业4.当教师,要当一个模范教师;当科学家,要当一个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当工人,要当一个新时代的劳动模范;当农民,要当一个对改变农村面貌有贡献的农民。
这些都是人生理想中( D )A.生活理想的表现B.社会理想的表现C.道德理想的表现D.职业理想的表现5.当今时代,( D )已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A.民主政治B.自然资源C.国际地位D.科技文化6.从理想的内容划分,理想可分为( D )A.科学理想与非科学理想B.长远理想与近期理想C.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D.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明( B )A.不要考虑长远,仅仅盯住眼前的事物B.实现崇高的理想,必须从平凡的工作做起C.理想就在脚下D.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理想就会成为现实8.“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功夫花不开。
”理想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但理想不能自动实现。
把理想变为现实的根本途径是( D )A.大胆畅想美好未来B.认真学习科学理论C.逐步确立坚定信念D.积极投身社会实践9.信念是( A )A.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B.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C.强调的是认识的正确性D.唯一的,不是多种多样的10.“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川上的桥梁。
”这个比喻表达的是( B )A.理想来源于现实,等同于现实B.理想要变成现实,必须经过人们的实践和辛勤劳动C.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成为了现实的理想才是科学的理想D.只要投身实践,任何美好想象都能成为现实11.下列属于科学信念的是( D )。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B.金钱万能,有钱就有一切C.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一种手段D.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全世界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12.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是( C )。
A.志向B.理想C.信仰D.意志13.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赞扬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人民英雄、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时候,指出:“所有这些人都是具有伟大理想并坚决为他们的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伟大理想,有些人家可以不要,有些人官可以不做,有些人生命可以抛弃,有些人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地步。
”可见,崇高理想是( D )。
A.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想当然B.不需客观根据的随心所欲的想象C.不必通过艰苦努力就能展现出来的现实D.激励人们战胜邪恶和腐朽,向着既定目标奋斗进取的力量源泉14.当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 D )。
A.在社会理想中实现个人理想B.在个人理想中实现社会理想C.使社会理想服从个人理想D.使个人理想服从社会理想15.邓小平在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时曾经深刻地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
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这里强调说明了( D )。
A.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互助B.艰苦奋斗是革命斗争的传家宝C.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D坚定的信念是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16. 在伦敦海格特公墓马克思的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说明( C )。
A.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B.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C.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以改造世界为己任D.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二、多项选择题1.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 ABC )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A.世界观B.人生观C.价值观D.法律观E.道德观2.对于理想的错误认识有( ACD )。
A.理想理想,有利就想B.理想是人生的精神动力C.凡是理想自然都可以实现D.理想是明天的,只要今天过得好就可以了3.对于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正确的理解有( ACD )。
A.理想不等同于现实,不是立即可以实现的B.在任何条件下,理想都能够转化为现实C.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由对现实的认识发展而来的D.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但转化是有条件的,是艰苦奋斗的过程4.邓小平说:“美好的前景如果没有切实的措施和工作去实现它,就有成为空话的危险。
”这说明( ACD )。
A.社会实践是联系理想和现实的桥梁B.只要付诸行动,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都能成为现实C.有了理想并不意味着成功,更不意味着已经成功D.把理想转变为现实要付出辛勤的劳动,要靠实实在在的实践5.俄国著名作家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这句名言告诉我们( ABD )。
A.理想提升人生的精神境界B.理想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C.理想只是人们的主观意志D.理想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6.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是辨证统一的,其主要表现在( AD )。
A.社会理想决定、制约着个人理想B.个人理想决定、制约着社会理想C.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相互排斥D.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炼升华三、判断题1.理想信念主要是思想问题,而不是实践问题。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
(√)3.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4.理想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5.对待顺境和逆境的正确态度是:当身处顺境时,积极乐观,不断完善自己;当身处逆境时,悲观失望,选择放弃。
(×)6.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7.理想在没有实现以前就是空想和幻想。
(×)8.理想就是理性地想、合理的想法。
(×)四、简答题1.简述“中国梦”的内容。
P282.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P31五、材料分析题材料一:“英语神厨”张立勇的事迹张立勇,一个赣南山区的青年,高二辍学后外出打工。
在打工的过程中,他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决定自学英语并立志实现上大学的理想。
1996年6月,张立勇成为清华大学食堂一名切菜工。
自学英语,张立勇感到十分的艰难,月薪微薄,他请不起老师,一台旧收音机成了他的“先生”。
他每天早上4时多起床,菜墩前、窗口前要站上八九个小时,一天下来,腰酸腿软,人困马乏,没看上几页,眼睛就睁不开了。
这样下去怎么行。
后来,张立勇发现喝烫水能治瞌睡。
每一次看书前,他就先灌满一壶开水,故意把舌头烫得钻心痛,以此驱散瞌睡虫。
床头前,张立勇贴上了座右铭“在年轻人的辞典里永远没有失败这个单词”。
桌上,张立勇贴上了学英语时间表。
早上起来学1小时,午休时学40分钟,晚7时半下班学到凌晨一两点。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即使是食堂师傅吃饭的15分钟他都要挤出8分钟,躲到放碗柜背后的一个角落里背英语单词。
就这样,张立勇自学英语十年,获得了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证书,参加托福考试取得了630分的高分,也即将获得北京大学本科文凭。
张立勇因此受到了媒体的关注。
思考:读完张立勇的事迹,你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有何认识?材料二: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2005年1月16日晚,中央电视台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
徐本禹,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毕业生,来自山东聊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
2003年初他考取了本校的硕士研究生。
然而,2003年4月16日,他却做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一个贫困山区义务支教。
不久,一支由5人组成的支教队成立了,徐本禹是负责人。
7月1日,徐和同学一起带着募捐到的三大箱衣服、一袋书籍和500元钱前往贵州狗吊岩。
狗吊岩几乎是一个封闭的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
晚上,满身乱爬的跳蚤几乎让他们无法入睡,浑身到处被咬得是包。
每天一成不变的玉米和酸菜汤是他们的主食……目前已有13个国家的热心人士通过网络了解到徐本禹的支教事迹,并要求资助那里的贫困学生。
如今,徐本禹正在积极准备实施新的“阳光计划”,他想把单纯的支教行为上升到广义的支援西部层面,为西部地区脱贫致富发挥作用,用他的青春和力量融入到“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中。
思考:(1)从徐本禹的事迹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2)结合案例谈谈大学生应如何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六、论述题1.试述理想信念的作用及其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正因为有了理想,生活才变得如此甜蜜;正因为有了理想,生命才显得如此宝贵。
——艾特玛托夫。
请结合实际,阐述当代大学生如何在实践中把理想转化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