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论文东京都心扩散规划姓名刘硕班级城市规划0501学号11号日期2008 年1 月1日授课老师任芸英1东京都心扩散规划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城市规划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分析自二战以来东京的五次重要规划,重点为文章的二三部分,主要分析研究东京的都心扩散理论与实践。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件要介绍东京的城市概况及其20世纪的主要规划,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东京的城市问题即都心扩散理论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东京的都心扩散理论及其实践,第四部分分析21世纪的东京规划,第五部分为结语。
关键词都心扩散城市问题东京1 东京的城市概况及其20世纪的主要规划1.1东京的城市概况东京是日本的首都,是世界大城市之一。
东京位于本州关东平原南端,总面积2155平方公里,东京都人口约1264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其中东京23区人口为852万,东京都市圈人口约3400万人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
东京与附近的千叶、埼玉、神奈川共同构成日本的最大的城市圈,铁路和公路以东京为中心呈放射状射向各地,东京交通的主干线为山手线,东京地铁和都营地铁。
地铁线如蛛网一般通往东京的各个区和邻近的县市,并与通往市外的各条私铁线路相衔接。
1.2 20世纪东京城市规划的四个阶段1城市规划起步期(1889~1922年)1919年东京颁布了《提高城市防卫法》,同时开始实施《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设法》。
1922年9月东京爆发了大地震,44%的城市区域被毁,11月制定了灾后重振计划。
这一阶段的规划工作主要是指导居住区、商业区的建设和解决工厂的选址问题。
2 城市规划缓慢发展期(1922~1957年)随着灾后重振计划的实施,城市开始快速膨胀,人口与工厂不断向郊区蔓延。
加上1921年二战开始后城市区域不断遭到破坏,因此东京规划建设了绿带,一是为控制城市的无序蔓延,二是为减少战争破坏。
二战结束后,1946年东京都市区政府实施了东京战后城市重振规划,建设了卫星城镇来分散人口,绿带仍然保持。
3 城市规划发展恢复期(1958~1968年)高速的经济发展使日本从战争的阴影中恢复过来,虽然人口与工业不断集中,东京却发展成了大都市连绵区。
1958年日本颁布了《国家首都区域发展规划法》,这是东京都市区的第一个发展规划法。
这一阶段东京开始建设快速交通系统和多功能的住宅单元,并于1964年开始建设Tama新城。
4 城市规划高度发展期(1968年至今)城市规划的前进跟不上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这造成了大都市区的蔓延。
这一问题在东京尤为突出,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的加剧。
1968年新《城市规划法》的出台和1970年《建筑标准法》的修订,确立了现今城市规划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促进了城市规划的大发展。
1980年日本又出台了区级规划系统,从而加强了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接着在1992年《城市规划法》和《建筑标准法》重新被检验,并开始成为总体土地发展政策的一部分。
2 东京的城市问题明治维新以后,由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东京沿海建设了工业区。
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已发展成一个具有7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用地紧张,城市拥挤。
二次大战结束时,由于战争的影响,东京城市遭到很大破坏,人口也大为减少第一次产业社会中的“据点型都市”,到了第二次产业社会时,都市以老城为中心,依山建住宅区,傍海靠河建工厂企业,它们之间用铁路和23公路干线即“通勤干线”相连接形成了上班与居住分离的近代生活模式。
通勤干线日益扩大,与日本的经济高度增长成正比,住宅区不断深入山区和零散用地,用于工厂的用地填海造地,也不断发展,这种远心型的自然环境的破坏现象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
图表 2到了八十年代,由于亚洲发展中国家迅速成长,使日本的产业更强调向第三次产业型的结构转换,,城市中心型的,上班同居住地相接近的问题,又被提到议事日程。
但由于城市中心的地价暴涨,办公室不足,结果使城市中心的住宅用地,在地产投机商逼迫下,不断流向郊外。
与城市中心白天人口增加成反比,夜间人口反而减少。
都市中心的商业地区与工业地区一样,“职住分离问题”更加严重。
这就势必使都市的繁华景象消失而加速出现萧条的现象。
1960~1980年间,东京市中心建起135幢超高层建筑,造成空间拥塞,社会问题严重。
尽管东京业务信息速度快而且又丰富,但缺乏人际的交往仍是最大的缺点之一。
一个人每天去上班就必需花掉一个半小时。
这样,去看望朋友所剩下的时间就很少,甚至情况更坏,同他自己家庭的接触也很少。
在这种情况下,家务和社会活动都失去应有的联系。
上班地点无限集中和居住地点无限分散的同时,国家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矛盾,它们对交通和城市设施投资的矛盾,以及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等等,都以难以预料的速度发展着。
城市问题还反映在城市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
东京都中心随着这些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崩溃,取而代之的是都心的扩散。
3 东京的都心扩散及其实践 3.1 都心扩散理论“东京像一个多细胞生物,似乎在无序的蔓延,但其实有一种隐藏的秩序。
”——芦原义信日本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是为了分散集中于东京的劳动力,把工厂向地方分散;第二次是以新干线为胃干建立全国的工业网络系统,第三次的目的是,使以工厂为中心的城市居民定居于工厂所在地区。
“一都四县”的首都圈,从规模来说,只是相当于北京市加上上海市,但是3100万人口却过于集中在中核的都心地带。
由于所有的机能都以东京为中心,那就需要分散对东京都的压力而把它的机能之一——中央政府的都厅试着分散和转移。
也就是说,从核心这个集中点开始,向山手线的内侧转移,这就是从点至面的“都心扩散”构想。
从山手线内侧三、四十公里处,布置四个卫星城:其一,大宫、浦和、川口的埼玉中枢城市;其二,多摩、八王子、立川为中心的与多摩有关的城市群;其三,川崎、横滨;其四,千叶。
这四个卫星城加上国土厅人为地建设的筑波研究学园城,形成了五核都市的构想,把东京原来图表 1图表34集中的机能分散到这五核都市中,构成 21世纪的大首都圈。
3.2都心扩散实践都心扩散的结果是卫星城的建立及其城市化的进程。
也就是副都心的建立。
卫星城市群形成伴随东京城市的扩张,东京周边出现了很多接受分散出来的职能和人口的城市。
东京大都市圈周围卫星城市具有以下几种:1、原来是近郊村落,都市圈范围扩大之后成长为中等城市。
2、已有的城市,随都市圈范围扩大成长为卫星城。
3、作为缓解首都过度集中状况,政策上鼓励发展建设的卫星城市。
城市规划建设的多数是第三种,但是现实形成的往往是第一与第二种卫星城市。
东京近郊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京区部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各项需求,城市用地和各项城市功能迅速向外扩展和蔓延,东京大都市圈的近郊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
1、东京北郊崎玉的发展方向,崎玉县有个中枢城市的构想。
崎玉县曾经是东京的食品、原料的供给的近郊农业带。
由于在都市规划中,东京都河崎玉县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土地功能分区标准等有关都市规划的标准不同,例如在东京都范围内,只能建二三成,而一进入崎玉县境内则可建五六成,因此,凡是不能进入东京居住的人们,就可以集中居住在崎玉。
2、多摩新城规划美军立川基地的归还,为多摩都心的规划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立川的规划具有防灾据点城市的性格。
就是说,在东京都心一旦有了灾情的非常时期,立川就能代替都心。
以内阁为首的各部门转移至此,发挥管理中枢机能,这里就成为指挥部。
3、东京南郊神奈川的发展方向神奈川位于东京的南郊,是东京大都市圈首选的发展方向。
沿着连接东京和大阪日本中枢地带,交通便利并且已经存在横滨和川崎两个中心城市。
横滨、川崎两市已经高度城市化称为京滨工业带的核心城市。
已经呈现连续的城市景观。
与横滨和川崎两城市相反,城市聚集大量第三产业,成为第三产业核心城市。
与以上两市相比市域广阔,有很多还未开发的城市丘陵地,为东京大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城市发展用地。
横滨的南部是三浦半岛东北部利亚斯式海岸,古代被用做横须贺军港,后来发展成为横滨临海工业地带。
图表 4图表 5 图表 654、千叶——新产业三角的构想东京东郊千叶的发展方向千叶是东京向周边扩展的各个方向中比较缓慢的一个。
主要是由于千叶地处于东京西侧靠海低地地区,交通不便等原因。
进入1960年代以后,千叶县也进入急速的城市化阶段。
但是与东京大都市圈其他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千叶北部曾经是台地和小城镇,为了方便区域之间的联系在此修建了成田机场的修建更加完善了区域交通网组织。
借助新航空港和东京湾横跨大桥的建成,千叶可以进入一个新时代。
5、筑波——日本的硅谷筑波是日本科学城,东京的卫星城市。
位于东京东北约60千米处的筑波山西南麓。
面积286平方千米,人口约13万。
地理条件优越,为科学城的建立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集中了数十个高级研究机构和两所大学,并以设备精良、人才众多、研究基础雄厚著称。
人口职业构成主要是科技人员、大学生及其家属,其次是有关服务人员。
城南的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是全国研究开发电子技术的最大基地。
筑波大学是新型国立综合大学。
筑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国际上重要的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之一。
市区规划面积27平方千米,其中15平方千米为科研、文教机构建设用地,12平方千米为住宅建设用地。
市区中部为服务和商业中心;北部为文教、科研区;南部为理工研究区;西北部为建筑研究区;西南部为生物、农业研究区。
3.3都心之间的交通都心的扩散加强了对交通运输的要求。
都心之间主要依靠东京大都市轨道网络系统。
对东京大都市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认识归纳如下:(1)从开始的时候(自从1910年代),国家铁路公司就积极参与了东京大都市城市轨道网络的建设,这大大促进了以后的发展。
(2)私营企业从开始就利用各种新颖的设想积极建设和运营城市轨道网络,带来了繁荣发展。
(3)私营铁路公司支持了城市轨道网络,即使在因制度的原因而导致日本国家铁路公司停止营业的时候也是如此。
(4)具有极强能量的城市轨道网络带来了办公和居住区的明显分离,导致上班族长距离的行程。
(5)有必要建立恰当的城市发展规划并促进与之配套的城市轨道网络规划。
(6)在人口减少和老龄化的年代,提高服务质量比扩展数量更需要。
(7)靠建设城市轨道盈利已经成为过去,提供合适的融资渠道已经变得非常重要。
这样经过都心扩散,东京由一个集中的都心,转化为五核都市。
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城市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
都心扩散将集中于东京都的各种机能以一种有序的方式转化出去,这样既减轻了东京的都心负担,也促进了副都心的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副都心的城市知名度。
形成都心与副都心共图表 8图表 76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4 21世纪的东京规划2000年东京都市区战略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对东京规划历史和本次规划基础的介绍、对东京都市区概念的阐述、东京新城市图景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建筑引导规划、城市重点地区发展规划、城市景观和绿地系统规划、交通规划、公共设施和生活设施规划、城市防灾规划、城市发展新科技规划共11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