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威尔第歌剧中的合唱

威尔第歌剧中的合唱

威尔第歌剧中的合唱内容提要:合唱能赋予人们雄伟的力量。

合唱体现的雄伟力量和作用超出了其他的演唱形式。

意大利浪漫时期代表作曲家威尔第就很注重合唱在歌剧中的运用,他喜欢用合唱来强调歌剧里盛大的场面,他的合唱歌曲雄伟广阔,而且充满冲击力,并具有一定的寓意。

歌剧《纳布科》中的合唱《飞翔吧思想,展开金色的翅膀》,给予为祖国的独立和统一而斗争的意大利人民以巨大的鼓舞,是欧洲歌剧艺术中最伟大的合唱曲之一,并在威尔第逝世后的葬礼上被成千上万的人们吟唱。

而茶花女中《饮酒歌》、游唱诗人中的《打铁歌》、奥赛罗中的《欢愉的火焰》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品。

歌剧的合唱中威尔第将声音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更增加了歌剧的喜剧效果和艺术美感与观赏性。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合唱、纳布科、饮酒歌一、威尔第朱塞佩·威尔第(VerdiGiuseppe,1813—1901年),意大利浪漫派歌曲家。

在歌剧艺术上有着巨大的贡献。

威尔第共写了27部歌剧。

威尔第有着大部分作曲家的相同的生平。

出生在比较穷困的家庭里,最初的才能得不到施展,在其后一段时间内不被人所认同。

威尔第所处的正是意大利最为动荡的时代,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使得威尔第在每次突破困难时候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威尔第一生分为三个创作阶段,他的成名作《纳布科》映射了奥地利对意大利的残酷统治,因此受到了意大利人民的极度欢迎,取得了轰动性的成功。

从《纳布科》开始,威尔第踏上了辉煌的征程,他的合唱歌曲更是插上了金色的翅膀,飞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

19世纪50年代,威尔第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这三大名曲。

其后他又陆续写出一批很受欢迎的歌剧:《西西里晚祷》、《西蒙-波卡涅格尔》、《假面舞会》、《命运的力量》、《唐-卡洛斯》、《阿依达》。

其中《阿依达》使歌他的声望登上一生的顶峰。

在威尔第八十高龄时,他创作了最后一部歌剧《福尔斯塔夫》,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

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不能不叫人惊叹。

1901年1月27日,威尔第在米兰逝世。

在无边的送葬队伍中,自发的响起了动人心魄的歌声:《纳布科》中最著名的唱段《飞吧,思想,乘着那金色的翅膀!》。

二、歌剧中的合唱艺术早在古希腊时代的戏剧中,合唱队就占有相当重要的戏份,他们负责向观众说明剧情,有时担任旁观者角色,有时也参与剧情的发展。

歌剧里,合唱艺术这颗音乐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欧洲可追溯到距今已近一千年的中世纪宗教音乐。

欧洲的合唱艺术和宗教音乐有着密切联系,从欧洲音乐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文艺复兴时期的作曲家帕莱斯特里那、拉索和巴洛克时期的巴赫、亨德尔写过大量的宗教音乐,其后的许多作曲家都写过以宗教为题材的音乐。

比如《贝多芬的情长句《基督在橄榄山上》、柏辽兹的清唱剧《基督的童年》、威尔第的《安魂曲》。

他们的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对合唱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合唱既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表现力极为丰富的“声乐交响”音乐体裁。

合唱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艺术门类,常有指挥,可有伴奏或无伴奏。

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演出形式之一。

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听众的感情共鸣。

其合唱的表现形式有:童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和混声合唱。

合唱作为歌剧音乐的一种形式,有其特殊的表现功能,从审美意义上说,合唱的音响组合、和声织体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感,一曲曲深沉优美的合唱歌声令人难以忘怀。

歌剧中的合唱,其主要作用可大致为:风俗背景与特定气氛、合唱可以叙述剧情、合唱的结构功能、合唱的方式塑造了特定的群体形象。

三、合唱在威尔第歌剧中的运用在19世纪法国大歌剧盛行的时代,歌剧演出一定要有豪华壮丽的大场面,合唱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部分。

合唱的写作对于一个歌剧作曲家来说,是一桩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威尔第他的歌剧创作一开始就与合唱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歌剧中的合唱形式种类繁多有:重唱、混声合唱、合唱等。

威尔第成功地发挥了自身独特的艺术修养及对音乐的天质才华,采用不同声部的组合、重唱、合唱,把作品的叙事性、冲突性、抒情性表现出来。

将剧作家的剧本与音乐完美结合。

使观众的情绪完全融入到音乐戏剧当中,台上台下浑然一体,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歌剧结束后,全场欢声雷动。

观众为歌剧的艺术价值而鼓掌,为角色的精彩表演而倾倒,为音乐戏剧家的作品而折服,为强烈的戏剧性感染力而谈论不休。

威尔第的合唱创作也不是凭空的来的,欧洲文艺复兴的摇篮——意大利,素被人们誉为“音乐之乡”,这里是欧洲古典歌剧的诞生地,也是美声唱法的故乡。

美声唱法是经历了几百年演化至今,由意大利的民族唱法到歌剧的传统唱法,到威尔第时期歌剧具有了戏剧效果时,乐队阵容庞大了,合唱队员增加了,音乐的气势恢宏了。

要求独唱演员演唱时歌声要穿透乐队的音墙,送到观众的耳朵里。

这就对歌唱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更高超的歌唱方法和技巧,使声音更明亮、更持久,更具穿透力,在戏剧性的唱段中更具张力、震撼力,这就形成了今天的美声唱法。

所以我认为这一方面是促成威尔第歌剧作品中戏剧性艺术的重要因素。

在歌剧中如果有群众的场面,安排一些合唱曲,这些群众演员也有表现的机会,即有合唱的声势来壮大歌剧场面。

威尔第非常擅长在歌剧中运用合唱。

在戏剧高潮处出现大型重唱:至少有一首重要得合唱。

从《纳布科》开始,威尔第踏上了辉煌的征程,他的合唱歌曲更是插上了金色的翅膀,飞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

这是威尔第1842年创作的歌剧那布科中的希伯来奴隶的合唱,它的旋律肃穆而飘逸,和声之厚重,歌声之优美,所配画面场面之恢宏,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是一首表现在巴比伦河边,被囚禁的犹太人为土地被掠夺而发出愤懑、慨叹和爱国激情的合唱曲像一首国歌甚至也有人曾经建议过使其成为意大利的国歌。

也就是这部歌剧,又重新点燃了他生活的勇气,开启了他辉煌的音乐人生。

威尔第的歌剧奉行“人性戏剧”的理念。

他的作品在很多方面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着力表现世俗人情和社会悲剧,传达了强烈生动的原始感情,剖析了人性的伪善奸险,以细致明晰的乐汇,描绘人物心态,塑造了人物形象,丰富的旋律性和强烈的戏剧性相结合,运用主导动机的手法,加强了戏剧的表现力。

在第二阶段中,《弄臣》、《游吟诗人》和《茶花女》都是威尔第成功的歌剧。

《弄臣》(里格莱托)是意大利伟大的音乐家威尔第的巨作之一。

这个歌剧非常完美,故事情节紧凑完整,音乐完全表达了这些不同的人个性和他们必然的结局。

剧中给各个角色都安排了非常优美的段落,尤其出色的是有多处多声部的重唱,构成惊人的和声。

而《游吟诗人》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其中威尔第运用合唱、重唱来烘托气氛。

在威尔第的歌剧里,重唱、合唱以及独唱都变得更加有组织,加上戏剧化的统一风格,超越了以往的歌剧作曲家们。

为了把人物性格的刻画与故事情节的展开紧密地联系起来,威尔第采用合唱和重唱不断地推动戏剧的发展,烘托出戏剧化的表现力,使歌剧的结构与布局有机的结合起来。

歌剧中的合唱包含有许多是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

这里选用了其中的两首,一首是第二幕中吉普赛人挥舞铁锤打铁时所唱的"打铁合唱曲",另一首是第三幕中卢纳伯爵的卫队长费兰多和他的军队所唱的合唱曲。

《铁砧的合唱》是意大利歌剧合唱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它把人们带到比斯凯山谷的吉卜赛人营地。

合唱有被作曲家用于一剧或其中一幕之始,像一道布景似地排开在舞台上。

这是为带出规定情境的气氛而布局的歌剧第二幕一开始就是满台演员围着火焰唱起,可以说出神入化到了令人陶醉的地步。

《茶花女》第一幕中《缀着花饰的高脚杯》(祝酒歌)家喻户晓的一首混合四部合唱。

它是第一幕第二场中的一首欢乐的歌曲.是女主人公在自己的生日酒会上与男主人公共唱的一段祝酒歌,而男主人公便借此向女主人公表达了爱慕之情.他歌唱美好的青春,歌唱纯洁的爱情.女主人公也在祝酒时做了巧妙的回答.客人门的助兴演唱更为这首咏叹调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在阿尔弗雷多和薇奥莱塔歌声之后,大家随声附和,把晚会推向高潮。

《饮酒歌》是小快板,为降B大调,3/8拍子,全曲整体结构是单三部曲式,快速圆舞曲的节奏.歌曲的旋律重复了三遍,有两次变化反复,采用分节歌的形式陈述.第一遍为男主人公的独唱及朋友们的合唱;第二遍为女主人公的独唱以及男女主人公的对唱,最后有合唱呼应;第三遍是客人们的合唱,此时的旋律转入降E大调,情绪显得更加热列欢快.欢乐的歌声响起来。

小提琴、钢琴、长笛都尽显风采,彼此较劲、交错,单簧管和小提琴的一来一去真像劝酒的恋人,而欢快的节奏让人沉醉,让人赞美生活的美好。

在这部歌剧中,他开始舍弃旧式的短歌独唱曲和各种器乐合奏。

短曲虽然仍在,但是它们是由戏剧的本身发出,因此情节直接由景中出来,不必被弄得中断。

这段音乐充分反映了威尔第精妙的音乐构思:群众合唱、重唱及管弦乐队的音响。

整首进行曲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堪称交响乐中的经典作品。

阿依达充满了凯旋行列、合唱队和舞蹈。

这部歌剧使许多听众大吃一惊。

这些人抱怨他想学华格纳般的去写歌剧。

他们指出阿依达的主题的特性和华格纳的主导动机一样。

对这种批评,他一笑置之。

他说他是一位写意大利歌剧的意大利人,而华格纳则是一位写德国歌剧的德国人,岂能相提并论。

成于70年代之初的《阿依达》,比起50和60年代的歌剧来,在音乐的戏剧性发展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

《阿依达》把大歌剧的特点和抒情歌剧的特点熔于一炉,剧中既有宏大的场面,又有深刻的性格描写和心理刻画。

音乐根据戏剧的要求,机动灵活地连续发展。

一系列刻画人物性格和描绘人物心理感情状态的浪漫曲和二重唱,已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曲子,而是有机地连续发展的“场”,其中丰富的旋律性和强烈的戏剧性互相结合在一起。

华丽壮观的舞台布景,浓密雄厚浑的音乐风格,咏叹调、重唱与宣叙调相融合,气势宏伟的合唱又看到威尔第用瓦格纳式的贯穿写作,创用以扬为主,插进分曲反而结构。

对待歌剧创作,他始终采取吸收化和向前发展的态度,从没有忘记“歌”的魅力,从不让人生埋没在反复的管弦乐中。

威尔第在74岁高龄时出手的《奥赛罗》,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悲歌剧,作曲家和台本作曲家使莎士比亚的喜剧浓缩精练,又不影响其强烈的感情力量。

虽然歌剧结构仍包含咏叹调、重唱、大型重唱及合唱,但每幕音乐连续发展,用过渡段将各分曲连接在一起,毫不破坏戏剧情节的连续性。

音乐对人物做细致刻画,奥赛罗具有英雄性格和戏剧力量;第一幕结束时的爱情二重唱,抒情而温暖;半音性蜿蜒曲折进行的旋律刻画出雅古冷酷邪恶的人格和他的恶意诽谤。

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乃至欧洲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他的艺术生涯本身就是一部19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歌剧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