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_四库分类法_和_中图法_对古籍文献分类的局限与关联探讨_王雪荻
_四库分类法_和_中图法_对古籍文献分类的局限与关联探讨_王雪荻
摘 要:“四库分类法”是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也是目前我国古籍文献的主要分类方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四库分类法”的礼教
价值内核使其与现代图书分类体系相互独立。文章就“四库分类法”和《中图法》划分古籍文献的关联性及各自局
限性进行探讨,试建立二者的对应关系,为古籍文献的统一分类提供依据。
关键词: 古籍; 分类体系; 价值内核; 子部农家类
中图分类号: G255. 1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伴随着传统文化复兴,人们对古籍的关注和保 护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更是为 古籍文献面向公众的开放式利用带来了新的契机, 然而古籍文献独有的分类体系以及目前图书馆古籍 类分的不统一性,给古籍资源进入公共检索平台,实 现与现代图书同步的计算机化管理带来制约。本文 就“四库分类法”与《中图法》的关联性进行探讨,试 建立“四 库 法”与《中 图 法》的 对 应 联 系,为《中 图 法》类分古籍文献提供思路。 2 中国传统图书分类法———“四库分类法”
子部是四部中类别属性最为繁杂的,其归类也 更具复杂性,因此考虑先从 14 个二级类目入手进行 大类对应,如儒、释、道、法、术数等方面的著作与 B 哲学大类对应,小说与 I 文学类对应,农家与 S、医 家与 R 大类对应等。每一大类下再从三级类目出 发进行具体划分,这里我以农家类古籍划类为例进 行说明。
82
器图说》等都可入 S221“手工农具、改良农具”。作 物种植类古籍按作物品种与 S5“农作物”下各属类 对应。产品加工类古籍多为食谱或食物储存方法的 论著,须在 TS2“食品工业”和 TS972“饮食调制技术 及设备”类 目 下 对 应,如 隋 代 谢 枫 撰《食 经》应 入 TS972. 1“烹饪法、食谱、菜谱”类。茶酒文化长期以 来受中国人偏爱,所以此类专著较多,单成一类,与 茶树种植有关论著可入 S571. 1 饮料作物“茶”类 下,与茶叶制作有关的则入 TS272 饮料冷食制造工 业“茶”类,酿酒方面的论著则统一归入 TS261. 4“酿 酒工艺”。灾害防治是古代农业生产非常重视的一 个环节,此 类 专 著 分 为 两 方 面,一 是 病 虫 鼠 害 的 防 治,二是救荒 赈 灾,如 清 陈 崇 砥 撰《治 蝗 书 》一 卷 属 虫害类,入 S43“病虫害及其防治”下的 S435. 112 + . 4“稻蝗”,而荒政类古籍由于涉及救荒政策,考虑 归入 S - 01“农业科学研究方针、政策及其阐述”下。
檪檪殏
四川图书馆学报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殏
古籍分类研究
2014 年 1 期总第 197 期
文章编号: 1003 - 7136( 2014) 01 - 0080 - 04
檪檪殏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殏
“四库分类法”和《中图法》对古籍文献 分类的局限与关联探讨
王雪荻,潘 薇
( 中国农业大学 图书馆,北京 100091)
81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4 年 1 期总第 197 期
少,有楚 辞、别 集、总 集、诗 文 评、词 曲 五 个 子 目,在 《中图法》文学大类中均能找到对应,如 I222. 3 设有 “楚辞”专类; 别集有各体作品与一体作品之分,各 体作品集入 I212 /217“各时代作品集”,一体作品集 则按其题材入 I22 /28 有关各类; 总集是诸家作品综 合集,与别集相似,历代各体作品集和一代各体作品 集按时代入 I212 /217 各类,历代一体作品集和一代 一体作品集按题材入 I22 /28 各类; 诗文评入 I207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各类; 词曲及词曲评论大多 入 I22“诗歌、韵文”和 I207“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类。
农艺类古籍范围较广,又可复分为农历农谚、土 壤耕作、农家器具、作物种植、产品加工、茶酒、灾害 防治等不同内容。农历农谚多与时令节气有关,在 S16“农业气 象 学 ”下 进 行 对 应,如 唐 代 黄 子 发 所 著 《相雨书》一卷应入 S165“农业气象预报”,汉崔寔 撰《农家谚》应入 S162. 5 + 7“气候与种植制度”。 土壤耕作方面的古籍,在 S27“农田水利”和 S504 - 09 皆 有 对 应,如 清 初 陈 瑚 撰《筑 围 说 》一 卷 入 S277. 4“圩垸与 围 垦 工 程”类。农 家 器 具 类 与 S22 “农业机械及农具”对应,如《农具记》一卷、《新制诸
5 《中图法》与“四部”的关联和对应初探
经部是“四库总目”中地位最高的一部,下设 10 个二级类目,在《中 图 法 》中 多 有 体 现,可 分 别 归 入 到 B 哲学类、H 语言文字类、I 文学类、J 艺术类、K 历史类及 Z126 旧经籍类,三级类目则可在相应大类 的属类中进行对应,如宋吕大临撰《礼记传》十六卷 入 K292. 9“古 代 礼 制 ”类,汉《乐 经 》一 卷 则 入 J609. 2“中国音乐史”类。史部情况较为复杂,首先 “四库法”按 照 正 史、杂 史、纪 传 体、编 年 体、纪 事 本 末体等类别划分,与《中图法》按历史年代划分产生 出入。因此史书类古籍,属于通史的,可入 K20“通 史”下 纪 传、编 年、纪 事 本 末、史 抄、奏 令、史 评 等 各 属; 属于断代史的,则要先以年代、再根据事件划分 到各朝各代史书类别下。此外,史部还包括地理类、 时令类、金石类、目录类等不同类别,地理类古籍可 入 K29 “地方志”; 时令类古籍依内容可入 K892. 18 “四季节令”或 P193“季节、时令”; 金石类古籍则入 K87“中国文物考古”; 目录类古籍在 K 大类中难以 找到对应,考虑归入 G257“目录学”。集部类目较
6 《中图法》划分农家类古籍详探
农家类下设 7 个属类,分别为总论、农艺、蚕桑、 园艺、畜牧、水产、兽医之属。总论是关于农业的综 合性著作,涵盖多个专论,在归类时采用两种方案, 一是在 S 农业科学大类的 S - 0“一般性理论”下设 立新的分类号,统一归入; 二是对于有目录或章节明 确的总论类古籍,考虑根据内容以章节形式划分到 各专类下,这一分类方法主要是基于数字化条件成 熟的情况下,根据检索目录可以直接链接到所需章 节或书目的全文数据库而提出的更为详尽的归类 法。
但是这种价 值 内 核 也 弱 化 了“四 库 分 类 法 ”作 为一部图书分类法应当具有的客观的指南作用,这 一点明显体现在其类别模糊、类目交叉上。子部可 以说是四部中内容最为繁杂的一部,由早期的收录 诸子思想、哲学著作,逐步扩充到集农学、医学、天文 算法、小说、艺术于一部,其各部类为平行类目,类目 间没有必然联系。又如“子部”下的“谱录类”,收录
想要在《中图法》和“四库法”之间建立桥梁并 非易事。虽然《中图法》在设置类目时曾参考过“四 库分类法”,设立了韵学、训诂学、先秦哲学、楚辞等 类目,可这种简单的类目设置想涵盖全部古籍是远 远不够的,尤其是子部古籍。从两大方法的结构上 看,《中图法》A 到 Z 二十二个大类,每一类都依据 上下位类、同位类之间的排列形成具有严密逻辑的 树形等级结构; “四库分类法”的一级类目意象性较 大,不具备实质的类分功能,从四十四个二级类目开 始才形成分类体系,二级类目下又有六十七个三级 类目,基本上是一种并列关系的水平结构。这种纵 伸的树形结构和水平的梯形结构在对照时,应当由 外延较小 的 结 构 向 外 延 较 大 的 结 构 延 伸,因 此 从 “四库分类法”的二级类目、甚至是三级类目的每个 具体类别入手,依次向《中图法》二十二个大类及其 属类对应,可以较为全面地达到《中图法》和“四库 法”的融合。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起自西汉刘歆编纂的《七 略》,随后 由 六 分 法 向 四 分 法 演 变。 四 分 法 在 我 国 古代图书分类体系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三国时郑 默在《中经 》中 首 次 应 用,随 后 经 由 晋 代 荀 勖、李 充 和唐代魏征 等 人 逐 步 推 进,至 清 乾 隆 时 期《四 库 全 书总目》的 修 成,将 四 分 法 体 系 推 向 了 鼎 盛。 可 以 说《四库全 书 总 目 》是 我 国 古 代 图 书 分 类 法 的 最 高
随着古籍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推进,古籍文献 由面向专业人士的研究需求逐步向面向大众的文化 需求转变。从历史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史学等 相关专业的研究,及“四库分类法”所体现的历史文 化价值角度 考 虑,“四 库 法 ”有 其 存 在 的 必 然 价 值。 但是对于公众的文化需求、检索需求,尤其是年轻读 者以及一些非相关专业学者在古代文献中寻找引证 参考时,依据“四 库 分 类 法 ”就 带 来 了 查 找 的 不 便, 加设了古籍利用的门槛。因此,在保留古籍传统分 类方法的同时,考虑以《中图法》类分古籍作为 补 充,由双法并行逐步向双法归一过渡,确保古籍文献 的广泛开发和现代化管理得以有效落实。
成就,今天大部分图书馆在划分古籍文献时仍旧沿 用“四库分类法”。
“四 库 分 类 法 ”将 图 书 分 为 经、史、子、集 四 部, 经部下划分 10 类、史部 15 类、子部 14 类、集 部 5 类,每类又细分,共 67 个子目。“四库分类法”反映 着中国古代封建文化的价值体系,与统治者思想、礼 教文化紧密联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比如, 经部收录的主要是儒家经典及儒家思想推崇的著 作,儒家思想长期以来被统治者视为维护社会秩序 的根本思想,因此经部在各部类中居于主导地位,远 远高于其他三部。这种独特的价值体系使“四库分 类法”本身 蕴 含 了 丰 厚 的 历 史 内 涵,对 于 中 国 传 统 文化的研究及古籍入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4 《中图法》类分古籍文献的可行性
《中图法》类分古籍有其潜在价值和必然趋势, 建立在科学知识基础上的分类体系以及严谨的十进 制类号结构,既满足了现代读者的使用习惯,又为数
字化工作全面展开后古籍资源的计算机管理、计算 机检索提供条件; 同时《中图法》划分古籍资源促使 《中图法》向着“包含一切知识门类、容纳古今中外 图书资料”这一更高要求迈进。
3 “四库分类法”在古籍利用方面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