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结构、主要特点及教学策略点击“莆阳思品苑”二维码,关注更多学科信息一、课标修订与新教材编写2006年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组成立,我们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07年底形成了初步的修订稿。
2011年4月基本定调。
期间,做了大量文献研究、一线深度调研和国际比较研究。
此后,经过又一次对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衔接及其整体构建研究结果的参考、吸收,做进一步修正并定稿。
2011年11月,新课标由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
修订工作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完善标准原则,即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调整,精益求精;二是与时俱进原则,即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
一些重要修改:彰显生命教育主题(内容和条目,由过去的一条增致三条)。
突出法治教育(课标内容点增加,进而采取专册的安排)。
强化公民意识教育(透过法治教育、公共生活、公共精神教育进行)。
加强媒体素养教育。
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突出全球意识。
新增“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增加“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
更加重视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革新,强调优化教学过程。
突出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
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对话学习,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
重视代际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成长。
做好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衔接。
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这一内容要求。
增加“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新教材编写启动2012年3月18日,受教育部委托,编写工作正式启动。
二、编写原则、总体设计及框架(一)编写原则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在国家意志、社会良序生活的需要与青少年生命成长之河、青少年自身的学习与生活需要之间找到一种既科学又艺术的联结与契合,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生命、进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有专题、有渗透,显隐结合、多维展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2、努力体现课程的综合性质首先,综合伦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国策四大领域的知识。
其次,有机融整情感态度、行动能力和知识认知。
再次,突出强调活动性学习方式。
3、力图实现课程功能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它与日常德育以及学校党团少年队组织教育成为并驾齐驱的三条德育工作路径。
它必须依托相关知识,但根本在于价值观教育,在于影响人的情感态度行为的改变,影响人的德性与人格健全。
整个教材设计及教学归宿是超越知识,指向价值教育。
4、遵循育人规律它指的是特定学习主题进行道德学习与法治学习的规律。
包括:既要和其他学科一样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又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5、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九上年级设置专门一课。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髓融入在教材中,以丰富和提升教材的思想性与人文性。
注意选择适切的、在现代生活中仍富有生命活力的材料。
多处行文使用思想深邃、语言凝练的古文句来表达;还在相关链接、活动设计等栏目中采取多种形式有机渗透。
(二)教材总体设计以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以及全球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遵循生活逻辑,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国情方面的知识领域,凝练三年六册教材各个单元的学习主题,统筹安排各年级教育。
(三)整体框架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一、中学时代(一)中学序曲(二)少年有梦二、学习新天地(一)学习伴成长(二)享受学习三、发现自己(一)认识自己(二)做更好的自己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四、友谊与成长同行(一)和朋友在一起(二)深深浅浅话友谊五、交友的智慧(一)让友谊之树长青(二)网上交友新时空第三单元师长情谊六、师生之间(一)走近老师(二)师生交往七、亲情之爱(一)家的意味(二)爱在家人间(三)让家更美好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八、探问生命(一)生命可以永恒吗(二)敬畏生命九、珍视生命(一)守护生命(二)增强生命的韧性十、绽放生命之花(一)感受生命的意义(二)活出生命的精彩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青春时光一、青春的邀约二、青春的心弦三、青春的证明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四、揭开情绪的面纱五、品出情感的滋味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六、“我”和“我们”七、共奏和谐乐章八、美好集体有我在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九、法律在我们身边十、法律伴我们成长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公共生活一、我们的公共生活二、公共生活新平台第二单元遵守公共规则三、秩序与规则四、与规则同行五、心中有法第三单元维护公共利益六、我们的公共利益七、心系公共利益第四单元践行公共精神八、学会共处九、共同行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维护宪法权威一、我是中国公民二、捍卫宪法尊严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三、公民权利四、公民义务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五、我国基本制度六、我国国家结构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七、尊重自由平等八、维护公平正义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改革与创新一、感受经济改革二、创新驱动发展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三、追求民主价值四、全面依法治国第三单元文明与发展五、守望精神家园六、建设美丽中国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七、中华一家亲八、中国人中国梦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一、同住地球村二、走向和平与发展第二单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三、展现中国风范四、奏响中国乐章第三单元少年的征程五、少年的担当六、我的毕业季七、未来在召唤三、教材呈现方式及其意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实用知识的学习。
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必须改变简单告知对与错的方式,必须改变成人单方面的说教,走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开放的对话。
为使教材不再成为学生用来记诵、应对考试的工具,为了进一步改变简单、表浅、枯燥的德育课程方式,探索教材的呈现形式,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探索道德价值观学习、法治意识形成、品德、人格形成的规律和机制。
考虑到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有一个观念认识、体验内化、践行反思相融合、循环的复杂过程,编写组努力搭建教和学的脚手架,在形态上不以对知识进行系统理论阐释为主,而是通过设计与青少年生活贴近、青少年喜爱的互动,在探究、体验、反思与分享中展开思维和情感过程,涵养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
逻辑思路:创设情境经验引入——直面矛盾和困惑——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体验道德成长——相关行为和行为能力及方法的指导。
“运用你的经验”环节,或设置情境或活动导入,旨在进行学生经验的引入,与较为典型的学生生活经验想联系;在此基础上,正文聚焦主题,正面陈述观点、原则;进一步展开讨论或对话,揭示矛盾、深入分析,思想交锋、聚焦,继续正面陈述更为普遍的价值通则;最后进行相关行为和行动能力方法的指导。
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希望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等活动设计,在不同层面促使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交流,进而引导个体对自身经验的反思,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冲突、碰撞、共认等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希望使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如此设计,其重要的追求:第一是坚持依托知识,但一定是超越知识,导向价值认同和行为践履。
第二体现思想性与人文性,坚持价值引导。
第三是注重行为指导。
尽可能做到具体化、易操作,提倡行为践履,行为改善,激发学生用行动改变个人现状、改变周遭现实的意愿。
四、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1、认真钻研教材、材教研引领下用好教材。
2、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以新教材的使用,带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4、重视研究评价方式的改革。
主要特点及教学策略《道德与法治》教材不是对人教版原教材的修编完善,而是在框架结构、编排立意上全部重新设计。
已经出版的七年级教材具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无不渗透在教材的字里行间。
在“少年有梦”中,将少年的梦想和中国梦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爱国情感和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生命的意义”,从敬业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平凡中闪耀的伟大;“网上交友新时空”则隐含着诚信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同伴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生命之间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落实友善这一价值观教育……教材在党和国家的要求与青少年生命成长之间找到联结与契合,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生命,引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教材按照落实、落细、落小的原则,显隐结合、由近及远、渐次展开,从而使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教材强调综合性,注重学习的过程。
道德与法治课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不强调各自学科本身的严密逻辑与自成体系,不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更加重视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服务,重视运用知识来感受、解释、理解社会现象、生活经验,处理和解决生活和生命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引领学生精神成长。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探讨“行己有耻”一目时,教材先从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出发,揭示“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然后引导学生明白“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帮助他们树立底线意识,不违背道德和法律,将心理、道德、法律有机融合在一起。
此外,道德与法治的综合性要求我们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将知识学习与行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进行整合。
教材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通过精心设计的材料和问题,激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和情感的碰撞。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话题,改变了以往简单告知的方式,用问题创设了交流与对话的空间,让学生的问题得以呈现,思维得以展开,情感得以表达,从而逐步走向道德成长。
第三,教材以栏目来精心搭建教和学的脚手架。
学生道德与法治水平的发展,从观念认识、体验内化到践行反思相融合、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遵循这一思路,每一框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
以七年级上册“少年有梦”这一框为例,从“运用你的经验”开始,探讨自己的梦想,并且思考:如果梦想不能实现,梦想还有意义吗?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展开对梦想的探索。
随后在第一目中用“阅读感悟”“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三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人类的发展需要少年的梦想,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目标、时代脉搏、国家梦想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