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

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浙江中医药大学中七一班沈维 201212201501009 摘要:【目的】:复制小鼠乏氧性缺氧模型,观察温度、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复制小鼠血液性缺氧模型,观察还原剂对小鼠缺氧耐受性影响.【方法】:乏氧性缺氧中,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氯丙嗪作为对照,计算耗氧量。

亚硝酸钠中毒中,注射亚硝酸钠溶液后,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美蓝作为对照,取肝脏和肺脏观察血液颜色。

【结果】:乏氧性缺氧中,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耗氧率为26.73;注射氯丙嗪的小鼠耗氧率为1.56。

亚硝酸钠中毒实验中,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在14分36秒死亡,耳尾唇颜色出现青石板色。

小鼠死亡后解剖观察肝脏的其颜色为深咖啡色,肺脏为咖啡色;注射美兰的小鼠在32分30秒处死,耳尾唇颜色出现较浅的青石板色。

小鼠死亡后解剖观察肝脏的颜色为紫黑色,肺脏为淡咖啡色。

【结论】:给小鼠注射氯丙嗪、冰浴降温可显著降低总耗氧率,延长其存活时间。

亚硝酸盐可显著缩短小鼠存活时间,降低呼吸频率。

美兰可以缓解亚硝酸盐对小鼠的作用,已定程度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延缓呼吸频率的下降。

关键词:乏氧性缺氧;亚硝酸钠中毒;死亡时间引言:当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之为缺氧。

缺氧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

许多原因都能使机体发生缺氧。

不同类型的缺氧,其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1]和症状有所不同。

1.材料1.1 实验对象:小鼠4只1.2 器材:广口瓶(带有橡皮管及橡皮塞)2 个,1ml 注射器,剪刀,镊子;1.3 实验试剂:0.25%氯丙嗪;生理盐水,5%亚硝酸钠溶液;1%美蓝溶液,冰块,钠石灰。

2.方法2.1 乏氧性缺氧实验2.1.1 取两只老鼠先编号,再进行称重,1号小鼠18.7g,2号小鼠16.7g。

2.1.2 对1 号鼠按0.1ml/10g 进行腹腔注射0.187ml的生理盐水,将它放在室温下10分钟,记录呼吸频率。

而对2 号鼠则腹腔注射0.167ml的0.25%氯丙嗪,注射完后冰浴10分钟,记录呼吸频率。

时间到后,将两只老鼠放入广口瓶内,加入钠石灰,塞进瓶塞,并将移液管放入盛满水的量筒内计入当时的液面高度数据。

2.1.3 实验观察观察皮肤黏膜颜色变化,呼吸频率的快慢,活动强度,至小鼠死亡,记录其存活时间。

并读取液[2]面变化量即耗氧量。

解剖小鼠尸体,记录肝脏、肺血液颜色变化。

2.1.4 总耗氧量计算根据a(ml),存活时间t(min),鼠体量w(g)三项指标,求出总耗氧量。

2.2 亚硝酸钠中毒实验2.2.1 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鼠2 只,进行编号3和4,并观察皮肤黏膜色泽。

2.2.2 向两只老鼠均注射5%亚硝酸钠0.2ml,注射完后,立即向4号鼠腹腔内注射美兰溶液0.2ml,向3 号老鼠注射相同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实验组。

2.2.3 实验观察观察皮肤黏膜颜色变化,呼吸频率的快慢,活动强度,3号鼠死亡后,观察肝、肺的血液颜色;对4号鼠处死,观察肝、肺的血液颜色。

3.实验结果乏氧性缺氧实验组别体重(g)药物剂量(ml)存活时间(min)耗氧量耗氧率1号小鼠 18.7g 0.187ml的生理盐水 29分39秒 15ml26.732号小鼠 16.7g 0.167ml的0.25%氯丙嗪 38分33秒 1ml1.58 1号小鼠注射前呼吸200次/分钟,注射后呼吸188次/分钟,实验中呼吸约8分钟时为236次/分钟,13分钟时为132次/分钟。

小鼠的运动状态为基本不动,但偶尔有剧烈运动,持续时间较短。

小鼠在29分39秒死亡,耳尾唇颜色出现紫绀。

小鼠死亡后解剖观察肝脏的其颜色为暗红色,肺脏为鲜红色。

2号小鼠注射前呼吸220次/分钟,注射后呼吸200次/分钟,实验中呼吸约8分钟时为112次/分钟。

小鼠的运动状态为基本不动。

小鼠在38分33秒死亡,耳尾唇颜色出现紫绀。

小鼠死亡后解剖观察肝脏的其颜色为暗红色,肺脏为鲜红色。

硝酸钠实验组别药物剂量(ml)存活时间(min)3号小鼠硝酸钠+生理盐水 14分36秒4号小鼠硝酸钠+美兰 32分30秒处死3号小鼠,注射后活动剧烈,一段时间后变安静,死前有剧烈挣扎。

小鼠在14分36秒死亡,耳尾唇颜色出现青石板色。

小鼠死亡后解剖观察肝脏的其颜色为深咖啡色,肺脏为咖啡色。

4号小鼠,注射后较为安静。

小鼠在32分30秒处死,耳尾唇颜色出现较浅的青石板色。

小鼠死亡后解剖观察肝脏的颜色为紫黑色,肺脏为淡咖啡色。

4.实验结论氯丙嗪可缓解缺氧,小鼠存活时间更长;美兰具有还原性可解救小鼠亚硝酸钠中毒。

5.讨论5.1 实验结果显示氯丙嗪组的存活时间显著长于生理盐水组,耗氧率也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

氯丙嗪为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和α肾上腺素受体和m胆碱受体,具有神经安定作用,它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氯丙嗪可以抑制中枢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所以当外界温度降[3]低到冬眠温度,体温也降到冬眠温度。

小鼠注射氯丙嗪后,置于低温使其进入假冬眠状态。

小鼠外界活动停止,新陈代谢率降至最低,因此能量利用减少,单位时间的耗氧量减少,即耗氧率减小。

在氧总量相等的情况下,存活时间就比生理盐水组长。

5.2亚硝酸盐可使hb中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hb(hbfe3+oh),三价铁因与羟基牢固结合而丧失携氧能力,加上hb四个二价铁中有一部分氧化为三价铁后使剩余的fe2+与氧亲和力增高,导致氧离曲线左移,使组[4]织缺氧。

高铁hb呈咖啡色或青石板色,因而使皮肤和粘膜呈现相同颜色。

低浓度美兰为还原剂,抑制了氧化剂(亚硝酸钠)的中毒反应,中毒后即刻肌注可有效使小鼠存活时间延长2倍以上。

本实验结果也显示,亚硝酸钠+美兰组小鼠的存活时间明显长于亚硝酸钠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说明美兰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

注射美兰后肝脏的颜色为黑紫色原因是美兰是染色剂。

5.3 实验中2号小鼠在实验时由于装置的气密性不高,有一些漏气,导致其耗氧率偏低。

并且由于理解错误,在将2号小鼠放置于冰水中10分钟后又将小鼠在冰水中多放了16分钟,使得小鼠的耗氧减少,导致实验结果有误差。

【参考文献】[1] 陆源,林国华,杨午鸣.机能学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 王太一,韩子玉.2000.实验动物解剖图谱.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3] 陈季强.基础医学各论(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92,495-496.[4] 朱大年,主编,生理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篇二:缺氧实验昆明医科大学机能学实验报告实验日期:2014年10月11日带教教师:金会艳专业班级:2012级麻醉班缺氧实验一、实验目的1、复制不同病因导致小鼠缺氧的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分别复制三型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设备小鼠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乏氧性缺氧1取小鼠四只,标记编号(甲,乙,丙,丁)每2min记录死亡(记录时间及耗氧量,甲鼠尸体待留)计算小鼠耗氧率(r)一般情况*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小鼠一只)观察记录如上死亡(记录时间)计算小鼠耗氧率(r)* 3、亚硝酸中毒缺氧(小鼠一只)观察记录一般状况*观察记录如上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死亡(记录时间,)2计算小鼠耗氧率(r)* 4、取出甲鼠及2,3实验小鼠尸体部分肝叶进行对比,记录颜色。

备注:(1)一般状况*,呼吸频率,精神状态,皮肤黏膜颜色。

(2)缺氧瓶*,一定要密封,可用凡士林涂在瓶塞外面,且可以加入钠石灰吸收水汽。

(3)腹腔注射,正确拿握小鼠,左下腹,45°进针,回抽。

(4)耗氧率计算:r[ml/(g·min)]=a(ml)÷w(g)÷t(min) a,耗氧量;w,体重;t,死亡时间。

五、实验结果表1.各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3表2.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乏氧性缺氧) 4注:从左至右依次为,亚硝酸钠中毒,乏氧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

5篇三:南方医科大学机能实验-不同类型缺氧成绩阅卷日期级专业姓名(学号)同组人姓名(学号)实验项目不同类型缺氧实验目的1. 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缺氧模型,了解缺氧的分类原则。

2. 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呼吸节律和皮肤黏膜颜色的变化规律,了解不同类型缺氧的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材料:1. 成年小鼠,雌雄不拘2. 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亚硝酸钠、1%亚甲蓝3. 密封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吸管、注射器及针头、酒精灯等方法:1. 观察指标:动物一般状况、呼吸频率(次/10s)和深度、存活时间、皮肤黏膜颜色改变 2. 乏氧性缺氧1) 取一只小鼠放入装有钠石灰的密封广口瓶中,观察和记录动物的观察指标,随后塞紧,记录时间。

2) 以后每10分钟重复观察上述指标1次,如有其它变化,随时记录,直至动物死亡。

3.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1) 准备一氧化碳发生装置。

2) 将一只小鼠放入广口瓶中,观察其正常表现后与一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

3) 用刻度吸管取甲酸3ml放于试管中,沿试管壁缓慢加入浓硫酸2ml,塞紧。

4) 观察。

4.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1) 选取体重相近的小鼠2只,观察正常指标。

2) 分别通过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3 ml;3) 随后立即取其中1只动物腹腔内注入1%亚甲蓝溶液0.3 ml; 4) 另1只立即注入生理盐水 0.3 ml;5) 观察。

比较2只小鼠的表现及死亡时间。

实验结果观察指标一般状况缺氧类型乏氧性缺氧正常正常缺氧1 动作迟缓缺氧2 时而抽搐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正常正常缺氧剧烈抽搐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正常正常亚甲蓝救治迟钝生理盐水对照迟钝呼吸频率204 102 126 276 138 210 258 210 呼吸幅度正常慢慢正常快正常快快皮肤黏膜颜色淡红色暗红色暗红色淡红色樱桃红色淡红色青紫色青紫色存活时间存活 12’50” 8’33” 10’50” 7’00”讨论1. 乏氧性缺氧1) 由于吸入气氧分压过低而引起的缺氧。

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

2) 在该组实验中,我们一共使用了两只小鼠。

第一只小鼠直到所有实验终止仍未死亡,最后采取了断颈处死的方式。

第二只小鼠在实验过程中从抽搐到动作迟缓,在实验开始12分50秒死亡,皮肤黏膜呈暗红色。

3) 经讨论得出第一只小鼠未能死亡的可能原因有如下几种: a) 广口瓶气密性差b) 钠石灰不能有效吸收co2c) 小鼠个体发育不完全,大脑呼吸中枢不敏感,缺氧能力较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