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工作特性1

3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工作特性1

教案首页
编号 3
课题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工作特性授



09年 2月 16 日
课时 2 编写日期09年 2月 14日第 2 周星期1 授课班级汽修1、2班
教学
目的与要求1.掌握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2.熟悉蓄电池的工作特性
本课
重点
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本课
难点
蓄电池工作原理
教学类型讲授
运用
教具
教材
课内作业见教案
课外
作业
见教案
教研
组长
(主任)
签字
签名年月日教师
后记
蓄电池的充、放电过程比较难以理解,讲授过程中可结
合充、放电终了的现象说明。

一、导入新课
想一想:充足电的蓄电池为什么能使起动机转动?使用一段时间后还能使起动机转动
吗?
二、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1.电动势的建立
正极板上附着有正四价铅离子,使正极板具有2.0V的正电位;负极板上为正二价铅离
子,使负极板具有-0.1的负电位正、负极板间有2.1V的电位差。

质疑:正、负极板上的铅离子是如何产生的?
2.放电过程
在电位差的作用下,电流从正极流出,经过灯泡流回负极,使灯泡发光。

结论:放电过程中,正极板上的正四价铅离子逐渐变成正二价铅离子,其电位逐渐降。

低;负极板上电子不断流出,其电位逐渐升高,放电过程结束,两极板间的电位差减小为
“0”,外接电路中的灯泡“熄灭”。

电解液中的水不断增多,使得电解液的密度下降。

3. 充电过程
外接直流电源的正极接蓄电池的正极板,电源的负极接蓄电池的负极板。

当直流电源
的电动势高于蓄电池的电动势时,电流将以放电电流相反的方向流过蓄电池。

结论:充电过程中,正极板上的正二价铅离子失电子成为正四价铅离子,电位上升;
负极板上的正二价铅离子得到电子成为铅分子,电位降低。

正、负极板间的电位差加大。

电解液的密度不断升高。

质疑:充、放电过程中,极板上活性物质是否有所减少?
三、蓄电池的工作特性
蓄电池的工作特性包括:静止电动势、内阻、充电特性和放电特性。

1.静止电动势
定义:蓄电池在静止状态下(充电或放电后静止2~3小时),正负极板间的电位差
(Ej)表示.
称静止电动势,用E
测量方法:
(1)用直流电压表或万用表的直流电压档直接测得;
(2)测出电解液密度,然后用经验公式求得。

2.内电阻
铅蓄电池的内电阻包括:电解液电阻、极板电阻、隔板电阻、联条电阻。

3.蓄电池的充电特性
定义:在恒流充电过程中,蓄电池的端电压V、电动势E和电解液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规
律。

充电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迅速上升阶段、稳定上升阶段、急剧上升阶段和急剧
下降阶段。

4.蓄电池放电特性
定义:在恒流放电时,蓄电池的端电压、电动势和电解液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放电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开始放电阶段、相对稳定阶段、迅速下降阶段、电压
回升阶段。

四、课内思考
1.充电过程中,单格蓄电池电压为什么能达到
2.7V?
2.放电过程中,单格蓄电池电压下降到1.7V时能否继续放电?
五、课外作业
1.为什么说蓄电池是一个可逆电源?
2.蓄电池放电过程中,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分别有什么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