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词风研究综述_关茂

苏轼词风研究综述_关茂


格’,那么他的词也(接近于)有多少种风格。而 在这多种风格中,又都贯注着‘情深’、‘思深’ 和‘真率’的总特点。”[10]除此之外,也有研究 者探讨了苏词的雄浑刚健、豪迈奔放、清新明丽、 俊秀雅致、格调平淡、超然绝俗、意趣盎然等风 格。
总之,20世纪80年代的苏词风格研究取得了不 少成就,和之前的就豪放论豪放相比,这个阶段的 研究在深度和细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研究角 度的多样化使得结论也比较丰富多彩。种种现象表 明,苏词风格的研究正在朝着学术化和科学化的方 向前进。
(一)“豪放”说 在这个时段内,部分研究者从苏轼在词史上所 作出的贡献来论述苏词“豪放”。如袁行霈认为苏 轼对词体解放的贡献就是创作了豪放词。“苏轼的 豪放词的革新意义可以作如下概括:苏轼以前的词 大多是向内心的幽微之处搜索,狭深委曲;而苏轼 的词是向外部的广阔世界驰骋,恢宏扩大。他的一 种超越时空的强烈要求,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笔 墨没有一点拘束。于是,词在他的手中得到了解 放。”[5]同时也有一些研究者从“豪放”的内涵和 外延上进行了挖掘。如朱德才:“苏轼的豪放词应 包括激越雄健、慷慨悲壮和狂放不羁、清旷飘逸两 类”[6],王水照:“‘豪放’乃兼指在内容题材、 手法风格特别是形体声律方面的艺术倾向以及放笔 快意的创作个性,而苏轼的艺术个性无疑更倾向于 豪健的一面。”[ 7]。除此之外,蒋哲伦认为: “‘豪放’不单指‘大江东去’或‘老夫聊发’一 种调子,而是包括了清旷、飘逸、雄健、疏放、简 淡、明丽等多种相近的风格”[8]。 (二)多样说
随着研究的深入,单一的“豪放”论已经逐 渐不能使大部分人感到满意。其实在此之前已有研 究者提到苏轼除了豪放的词作之外,还有婉约词。 在这个阶段内,研究者们开始意识到苏词的风格不 是一两种能简单概括得了的,他的风格是随着“所 写的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9]。在这些论述中 尤为可喜的是杨海明在探讨苏词风格的过程中注意 到了其词和其人的关系,如“苏轼词的风格就是他 的为人的‘风格’。苏轼的为人,有多少种‘风
有朱德全、钱仲联、朱德才以及周振甫等人都论述 了苏词的豪放[2]。第二,在具体作品的思想内容与 风格特征分析中认为苏词是豪放的。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的豪放词。詹安泰 对这首词的解释是:“怆怀国事,憎恨坏人,不能 不向往过去的‘风流人物’和英雄业绩;他热爱祖 国,热爱生活,不能不依恋江山,宽解自己。这样 的思想感情是有它的一致性,又有它的毛锻面的, 融合一起抒发出来,就使全词充满豪迈而又沉郁的 气氛。我们读了,能体会到作者的豪情激荡和他的 不平之气。”[3]除此之外,夏承焘、怀霜称“《江 城子·密州出猎》是范仲淹《渔家傲》之后,宋词 发展史上豪放词派中一首很值得重视的作品”[4]。
第17卷第4期 2015年8月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anggang Polyteechnic
VOL.17.No.4 Aug.2015
苏轼0)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者们对苏轼词风的探讨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豪放一枝独秀的时期主
参考文献: [1]陈志宪.论苏轼词与北宋词坛[N] .光明 日报,1960-10-3. [2]朱德全.<大江东去>与豪放词派[N]. 大众日报,1962-01-06;钱仲联.唐宋词坛·定风波 [ N] .新 民 晚 报 ,1963-03-15;朱 德 才 .苏 词 札 记 [J].破与立,1979(6);周振甫.豪放壮阔的苏轼词 风[J].中国青年,1979(11). [3]詹安泰.略谈苏轼的《念奴娇》[J].语 文学习,1957(5). [ 4]夏承焘 ,怀霜 .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N].文汇报,1962-7-1. [ 5] 袁 行 霈 .词 风 的 转 变 与 苏 词 的 风 格 [J].社会科学战线,1986(3). [ 6] 朱 德 才 .论 苏 轼 对 宋 词 的 开 拓 与 创 新 [J].文史哲,1983(4). [7]王水照.苏轼豪放词派的涵义和评价问题 [J].中华文史论丛,1984(2). [8] 蒋哲伦.论东坡词的主体意识[J].上海 师范大学学报,1987(2). [9]宋景昌.论苏词内容的复杂性和风格的多 样性[J].河南大学学报,1986(5). [10]杨海明.唐宋词风格论[M].上海科学
三、20世纪90年代:研究视野空前广大,豪放 被彻底打破,婉约得到强调
90年代的苏词研究更趋向于全面化、扎实化、 深入化和细致化。在这一阶段,苏轼婉约词得到了 应有的关注,同时研究者们在更加努力真实地描述 苏词本体特色的基础上,也更加有意识地注意它与 当时词坛的关系,与北宋乃至两宋词坛的密切关 系。
总之,建国后三十年,由于社会审美趣味和 文艺观念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苏词 “豪放”几乎 是无人会质疑的事实。但是站在文学研究的角度来 看,这个时期的探讨明显存在着研究思路单一、认 识浅显、结论简单的缺陷。
二、20世纪80年代:豪放说深入发展,多样说 开始涌现
苏词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一个全方位的
五、80年代至今:“旷达”被大部分人提及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者们开始了一个苏 词风格多样化的探讨过程,在众多的风格中,旷达 可以说是每个研究者必提的风格之一,有的研究者 甚至把苏词的主导词风确立为“超旷”。如严迪昌认 为:“东坡词并非豪放而是清旷”[22],陈华昌认为 “旷达作为主要情调渗透进豪放词和婉约词,形成 既豪放又旷达,既婉约又旷达的风格色彩”[ , 23] 这其实已经把苏词的基本风格确定为旷达了。韩楚 森云:“稼轩之豪放,在于描写物象的雄伟,更在 表现思想内涵的豪放,即使表现旷达或悲慨风格的 词中也透露着豪气,物象之雄与心志之状和谐统 一;而苏轼词的豪放,主要表现在物象的雄壮,物 象之雄与心志之旷和谐统一。”[24]杨海明认为苏 轼推出了“豪放”与“旷放”的新词风。齐文榜认 为“乌台诗案”后苏词的风格是“旷达飘逸”,崔 海正把本世纪研究者们争论的苏词风格归纳为“豪 放说、豪放兼及其他风格说、超旷说、清雄说、精 警说、雅词说、自成一家说、风格多样不定说” [25]八种,周晓音把苏词的风格概括为“清丽、浓 艳、清淡、韶秀、缠绵、风趣、超旷、豪放”[26]等
DOI:10.3969/j.issn.1672-1047.2015.04.03
关于主体词风的研究,一直都是各个时期苏词 研究者们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一个核心问题。之 前已有研究者从苏轼整体研究现状的角度去撰文梳 理,可关于苏词风格的研究综述从未有人整理。鉴 于此,本文试以时间为经线,以各阶段苏词风格研 究的成果为纬线,为苏词的研究爱好者编织一个清 晰的脉络。
一、建国后30年:豪放说一枝独秀
从明代开始,研究者们习惯性地将两宋词坛 的创作分为豪放、婉约两个流派或两种风格,建国 初的学者们继承这一传统,用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 来论词的风格是绝大多数人的一个共识。在这个时 期内,由于政治的原因,突出豪放词而贬低婉约词 是词风研究评价的主流,苏轼的主导词风是豪放几 乎是所有人的一致观点。研究者们主要分以下两个 方面论述苏词的“豪放”:第一,在北宋词的风格 流派研究中论述苏词豪放的。如唐圭璋认为柳、苏 被分为婉约、豪放两个流派是颇有道理的,陈志宪 云:“词中豪放一派,是经过苏轼的开辟才有 的。”[1]胡云翼先生高度评价了苏词的豪放风格, 认为苏轼给当时的词坛注入了新血液。除此之外还
收稿日期:2015-07-11 作者简介:关 茂,男,山西朔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研究。
·9·
第4期
苏轼词风研究综述
第 17 卷
展开,苏词风格的探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拓 展和加强。豪放说由于受建国后三十年的影响还保 持了相当大的惯性,许多研究者认为苏词的主导风 格是“豪放”,但是却不再就豪放论豪放,他们从 外延、内涵上赋予了“豪放”更多更细的意义。同 时,“豪放”唯我独尊的垄断局面被多样化的说法 所取代。尤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研究者们在探讨 苏轼词风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注意到了其词风与其 人的关系。
对苏词风格的探讨虽在80年代没有形成统一的 定论,但是一直以来的苏词“豪放”强势状态却被 彻底打破了,长期受到冷落的“婉约”得到了研究 者们的关注。研究者们对苏轼婉约词的研究,除了 对其进行一般性地描述外,还对其思想内容进行了 探讨,找出了苏轼婉约词对传统词的创新之处。如 张富华通过分析苏轼的恋情词、悼亡词、咏史词以 及咏物词等几类婉约词,指出苏轼婉约词的创新之 处在于:“能在众多词作中展示出高尚的人生哲理 与深刻的社会见解,从而唤起读者对人生、社会的 深刻认识与思考,从中获得启迪与激励。”[ 。 11] 顾之京指出:“苏轼悼亡词在表达上多层次多方位 且曲折细腻,具有特别强烈的感人性。苏轼以怀人 的情思来悼亡,与亡妻进行生死感情的交流,敢于 如此写,大异于一般的悼亡诗词。苏轼的词中,妻 子是知己,而不是附属物和生活配角。”[12]
总之,在这个十年里,以往单纯探讨苏词风格 的文章逐渐减少了,研究者们把苏词风格的研究放 在词史的演进过程中来考察,从文化、苏轼本人的 理论及对比中对其风格作出定位,而且研究的理论 化水平提高了,学术性增强了。众多背景资料的收 集整理也为其准确定位作出了一定贡献。
四、本世纪初至今:苏词风格成因探讨
21世纪到现在的苏词研究无论是背景资料的收 集还是理论研究,文章数量都相当可观。苏词风格 的探讨虽未达成一致共识,但一些研究者们找到了 一个新的突破口,他们把研究重点转向了探讨苏词 风格的成因上,也取得了一些新的成就。
第4期
苏轼词风研究综述
第 17 卷
八种。赵俊成云:“确切地说,苏轼的风格主要是 ‘放’,是‘旷达’,而非‘豪’,”[27]田猛更 是认为苏词风格是旷达并非豪放。
综上所述,从建国后到现在,苏轼词风的探讨 是一个由单一到全面、由表面到内部、由零散到系 统的逐步深化、细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的 方法多样了、学术性增强了。尤其是本世纪以来, 研究者们不再仅仅就他的风格作探讨,而是把研究 的重点转向了其成因上,这为之后的学习者、研究 者提供了不少方便。当然,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有 一些不足,如大量的重复研究。我们应该加强苏词 研究的现代意识,努力寻找苏词与当今社会实际的 契合点,把苏格和其词格更好的服务于现代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