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设美丽乡村村镇环境整治总结

建设美丽乡村村镇环境整治总结

建设美丽乡村村镇环境整治总结
多措并举真抓实干强力建设美丽乡村
并驾齐驱务求实效努力实现整治目标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其涉及范围广、周期长、环节多、易反弹、资金投入需求量大。

要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消极等待。

袁寨镇党委、政府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不等不靠,积极探索,灵活运用市场运作模式,多元化投入建设,努力探索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新路径。

一、领导重视,扭转思想抓意识,解决“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转变思想观念是关健。

针对有些干部、同志对农村环境整治不理解、不积极,认为搞农村环境整治,既占用镇村财力,又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并且在农村搞整治工作既繁琐、又有难度,开展这项工作没必要、不值得。

镇党委、政府首先从思想层面抓起,组织带领镇村主要负责人到利辛、阜南等地进行现场观摩,让他们看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其次召开专题动员会进行宣传发动,强调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是提升袁寨形象的重要途径;是统筹镇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在强有力的宣传发动、行政推动下,全镇广大干群“改变环境面貌、造福农民群众”的意识明显增强,实现了过去“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被动整治”到“主动整治”的重大转变,为做好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抓整体,解决“从何处入手”的问题。

袁寨镇自然村庄分布较多、农民居住分散,整治工作的面广、量大、难度大。

为此,袁寨镇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循序渐进、整体提升,采用“示范引路、由点及面”的思路,确立(基础较好的、积极性高的、特色鲜明的村)“三个先行”的原则,在全镇选出一批试点村,集中力量进行综合整治,先后建成了郝桥村、前楼村、江店村、王海居、袁寨居等风格迥异、别有韵味农村环境的整治亮点,有效改善了
农村环境面貌和农民居住环境,受到了上级的高度肯定和群众的交口称赞,为面上更大范围、更大规模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树立了典型、积累了经验。

同时,这些成功的环境整治亮点,也引导和倒逼其他村加快学先进、抓整治、优环境,从而在全镇上下形成了环境整治全面开花、滚动推进的生动局面。

三、建立制度,周查月评抓长效,解决“难以持续化”的问题。

保持农村环境长治久洁,突击性整治往往难以为继,必须依靠制度来长效管理、常态治理。

目前,我镇许多村居已经探索建立了一套以驻村督查、包片包村、周查月评、户户学比、村规民约、以奖代补等为核心的农村环境整治考核管理机制。

定人定村定责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检查、督促推进。

围绕“路面、河面、墙面”等重点,出台了农村环境整治标准,每周组织一次检查,每月进行一次综合考评。

根据考核结果,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各村环境整治情况实施奖励。

通过干部促、巡回比、重金奖、群众评等办法,督促各村始终把农村环境整治摆上村级工作的重要位置,进而推动全镇农村环境整治进入制度化、常态化的良性轨道。

四、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抓特色,解决“没有个性化”的问题。

农村环境整治与城市建设一样,如果简单复制,往往造成千村一面的现象,农村环境就没有特色、没有生命力。

袁寨镇依据地貌风情特点,围绕“三主”(主街道、主干道、主河道),按照产业带动型、旅游服务型、文化保护型、水乡风情型、田园风光型等整治类型,充分发挥各村自然、人文资源优势,采用因村施策、量体裁衣的办法,从三个方面入手,打造各具特色的村容村貌。

一是保留原生态。

摒弃大拆大建、刻意雕琢,在不破坏原生态的基础上,对中华街实施仿古建设。

使镇区更具古镇风情,着力打造沙颍河沿岸村的湿地生态建设,水乡风韵更具特色。

二是主打人文牌。

探寻名人踪迹、挖掘乡土文化,将袁寨悠久的历史气息、浓厚的文化底蕴融进农村环境整治的全过程。

像程文炳宅院周边改徽工程、北照寺的古桥古寺的恢复建设等。

用人文元素的注入,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的文化内涵,也有力地提升了群众的人文素养。

三是建设新农村。

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按照中心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