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

浅析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

视听2016.12|调查研究发现,最近几年,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受日韩等国综艺节目的影响较大。

在我国的综艺节目当中,很多都是对日韩等国综艺节目的引入以及改编,且高收视率也集中在较少的几个节目中。

针对我国综艺节目所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改进;而针对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我们也应该有所把握。

一、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一)跟风严重,盲目克隆我国电视台的数量有很多,包括中央台、各省台、市台等等。

但是在众多的电视台当中,所播放的综艺节目往往大同小异,出现了严重的节目同质化现象,甚至各个卫视之间互相抄袭,模仿成风,没有一套独具自身特色的电视综艺节目。

当前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即某个电视台推出一个综艺节目后,获得了热烈的反响,那么其他电视台就会争先恐后地推出同系列的节目,这些节目往往是换汤不换药。

比如前几年江苏卫视推出了婚恋类综艺节目《非诚勿扰》,播出后反映热烈,于是其他卫视也纷纷效仿,湖南卫视《我们恋爱吧》、浙江卫视《我们结婚吧》等等纷至沓来。

再如,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在2005年首次推出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成为选秀节目成功的典型,而粉丝经济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此后,许多卫视也纷纷推出了选秀类的节目,如浙江卫视《梦想中国》以及后来居上的《中国好声音》《中国新歌声》等相继出现。

纵观这些同质化的综艺节目,形式相对单一,甚至很多节目都出现了模型化的情况,即节目的规则、流程等都有相对固定的模式。

这样一来,观众对于节目不能很好地进行区分,甚至出现节目混淆的情况,这对节目本身的经济价值以及审美方面的价值都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二)节目整体质量以及品位均不高有一部分的综艺节目,看点主要是对节目中嘉宾的隐私进行挖掘,而对于节目本身主要的内容导向却不加以重视,甚至是模糊的。

这些节目为了能够抓住观众的目光,对于道德、底线等都不甚在意,于是就出现了节目中尺度无把握、审丑、出位等情况。

这些现象对人们的价值观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传播积极的正能量。

一些违背了传统的价值观念,比如享乐主义、金钱一切等在这些节目中被推崇。

在我国很多电视综艺节目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模式化的内容,如粗俗的游戏、恶趣味的搞笑等,在一些问答环节中,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对话以及问题都十分浅显庸俗。

这一类的综艺节目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关注,其原则就是娱乐大于一切。

综艺节目原本是供人们茶余饭后观看的、传播一些正能量的节目,但是很多综艺节目已经抛弃了节目本身所应承担的社会功能,比如社会教育、传播正能量的功能,甚至还存在着一些综艺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而摒弃道德底线。

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我国某个相亲类的综艺节目中,一些女嘉宾对于男嘉宾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家有多少钱。

这一问题很快就引起了争议,该女嘉宾言语十分大胆,但是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对物质的追求以及金钱至上的观念。

这一节目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很大的热议,因为这一女嘉宾的观念在很多方面都是与道德相违背的,而电视节目对其进行播放、传播,传递出了负能量。

红极一时的电视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在录制节目时选择了博物馆进行拍摄,这一事件也引起了很多人民群众的反对。

博物馆是陈列文物的地方,我们参观博物馆的时候都应该处处小心,避免造成对文物的损害,而综艺节目竟然到博物馆中拍摄,这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电视综艺节目能够使我们获得快乐,也能够使我们得到短暂的放松,但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那些违背传统道德的以及低级趣味的东西不应该出现在综艺节目里。

(三)节目改版随意且改版的频率高节目的改版应该是在某个节目发展了一定的时间以后,原来有某些地方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因此需要对节目进行改版。

节目的改版是为了促进节目更好地发展,一个综艺节目如果能够成功地进行改版,对于市场的定位能够有更好的把握,那么这一综艺节目势必会提高自身的收视率。

但是目前很多综艺节目的现状是改版十分频繁且随意,这样一来,改版不但不能促进节目的发展,还会导致节目的播放情况更加糟糕。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也发现,我国综艺节目的改版往往进行得十分仓促,如果综艺节目的收视率差强人意,就会对其进行改版,改版的频率十分频繁。

但是高频率的改版并没有改善收视率低的情况,一些综艺节目虽然改版,但事实上换汤不换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电视综艺节目应将重点聚焦于节目质量上,而不是频繁改版上。

例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这一综艺节目在十几年间,改版的次数并不多,但是每一次改版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一次的改版是针对节目模式进行的,将原先的晚会式综艺节目改变成了游戏娱乐节目;其次是由于大众的审美观念有所改变,为了更好地迎合大众,节目对娱乐理念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再者是对主持模式的调整。

这一节目虽然改版的次数并不多,但是每一次改版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保证了节目的常新常青。

可以说,改版并不是改善综艺节目的唯一出路,综艺节目要想得到长久的发展,还需要相关人员用心去经营。

二、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一)坚持原创,加强创新视听研究浅析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来羽雨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娱乐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电视综艺节目,发展得尤为迅速。

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相较于以往在很多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观众对其喜爱程度也在慢慢加深。

然而,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在具体的发展过程当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与韩国、日本、英国等一些娱乐文化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本文主要对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综艺节目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究,希望对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电视;综艺节目;问题;发展趋势39DOI:10.19395/ki.1674-246x.2016.12.017|RADIO &TV JOURNAL 2016.12在文艺领域中,创新是不可或缺的。

在当前的综艺节目中,节目类型不断增多,创新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韩国等国的做法,比如当一档综艺节目在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以后,可以对这一综艺节目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形成新的节目形态。

如当早期的生存真人秀节目受到了广泛关注以及欢迎之后,可以趁机推出其他真人秀,比如职场真人秀、亲子真人秀等等。

日韩等国的综艺节目很多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许多综艺节目虽然在内核上相差不多,但是在形式上却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嘉宾的设置、情景的选择以及节目的编排等等,这些方面的不同体现出了节目的特色。

与我国综艺节目的简单复制相比,这些节目是真正实现了创新的节目,其核心内容虽然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不同元素的加入使得节目更加丰富,提高了节目的质量。

(二)避免庸俗,提高节目质量虽然电视综艺节目最终的目的是使观众获得快乐和笑声,但是综艺节目的娱乐与那些低级的娱乐有本质的区别,综艺节目应该重视节目自身的内涵,提高节目的品质。

比如将综艺节目与公益相联系,使得综艺节目在娱乐的同时又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央视大型的公益类音乐节目《梦想星搭档》就将公益与综艺很好地进行了结合,明星们通过唱歌比赛获得基金,去帮助留守儿童、残疾人等需要帮助的人。

这一节目在播出后得到了广泛的好评,是今后综艺节目创作应该借鉴的典范,同时也是今后综艺节目发展的一种趋势。

(三)主持人素质的提高在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往往扮演着全场掌控者的角色,无论是现场气氛的调动,还是协助嘉宾进行游戏等,主持人都是核心。

很多综艺节目的主持人专业素养不够高,缺乏对现场的掌控力,甚至有的主持人会讲一些低俗的笑话。

主持人对综艺节目最终的节目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综艺节目在主持人的选择上,应该重视主持人本身的素质以及其专业素养,这样才能提高整个节目的档次。

在我国电视综艺节目中,主持人的素质势必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三、结语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大众的审美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我国的综艺节目除了要能够符合大众的基本审美以外,还需要起到传播正能量的作用。

当前,我国的综艺节目还不够完善,应该加强创新,将综艺与公益相联系,提高综艺节目主持人的素质,使我国的综艺节目能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1.常燕燕.中国娱乐节目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2013(20).2.王子西.主持人未来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2).3.谭静.刍议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化现状及其发展[J].中国报业,2013(12).(作者单位: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卫视节目中心)近几年来,故事荒诞离奇、形式光怪陆离的“抗战神剧”霸占了荧屏,这些影视剧题材虽属于历史范畴,但是从表现形式上早已超出了受众认知和主流文化的价值趋向,对观众的审美底线进行了无情的挑战。

影视剧作为最贴近群众的影像文化产品,抗战神剧的出现直接影响了我国文化传播与精神文明建设。

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来讲,这种价值观从历史上和现实上都是不成立的。

影视剧的“创作、发布、接收”是一个典型的传播过程,依据拉斯维尔的“5W线性传播理论”,在传播者、传播媒介、把关者、受众与对象、传播效果等方面,抗战题材影视剧都出现了“超现实主义”与过度表现的倾向。

一、创作者的历史观偏颇所导致的艺术加工过度化创作者作为艺术加工处理的总设计师,对于正确的历史观有着非正常的认知与理解,这些所谓的历史故事,在剧本的撰写、剧作的拍摄过程中普遍缺乏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对于历史的真实性进行着想当然的编造,也集中反映出很多影视工作者缺乏基本的敬业精神和道德素养。

艺术的加工过度化表现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肆意徜徉的故事嫁接,让原本严肃的历史题材变得光怪陆离。

任意地开辟情场和战场,将抗战故事与偶像情节、魔幻情节、穿越情节胡乱联系,离奇纠结的人物关系,啼笑皆非的故事剧情,上演了一幕幕荒诞不经的抗日闹剧。

“裤裆藏雷”“手撕鬼子”“化骨绵掌”“飞檐走壁”已是常态,“手榴弹打飞机逆天开挂”“尼姑与八路军的暧昧纠葛”又粉墨登场,荒唐可笑的剧情一次次挑战着观众的审美底线,也反映出文艺创作者的道德缺失。

专论视听研究警惕“抗战”题材影视剧的“超现实主义”与过度表现□秦琛摘要:“抗战”影视剧是近几年电影电视产业创作的热门题材,它是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人民从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视文化产物。

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以弘扬社会主义时代旋律为主旨,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意志。

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影视剧创作的娱乐化、随意化、市场化,审查力度的宽松化,以及大众审美趋向的偏失,大批量“超现实主义”和过度表现的“抗战神剧”粉墨登场,不断挑战着民众的审美底线。

一方面,我们要认清并警惕这种谬误所引发的价值歪曲;另一方面,也要重建“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价值观,弘扬正直的民族意识形态,确保今后主流影视剧作品价值取向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