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色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色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色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丰富、深刻、生动。

丰富,是指它写出了战争的多姿多彩,每次战争,各有特点,互不雷同;深刻,是指它通过真实的艺术描写,反映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全书最突出的是关于三大战役的描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这三次大的战役,都影响到三国时期的整个历史进程,同时又在全书的艺术构思和艺术结构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作者是很用心地写出来的,所以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这三次大的战役,有其相似之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攻,结果都是强弱转化,弱者战胜了强者。

但作者写来却毫不雷同,而是各具特色,显得丰富多彩。

这是因为作者具体地写出了三次战役交战双方不同的特点,所处的不同的环境条件,所面临的不同矛盾,以及不同的强和弱的转化过程。

《三国演义》写战争写得很深刻,主要表现在它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圆、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复杂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

《三国演义》写战争不完全是一种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等)的较量,而是更着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作用,将斗武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

特别是斗智,也就是谋略的运用,在战争胜负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对于规模宏大的战役,作者总是将各次战争特定的环境、条件,双方的战略布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等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战争中矛盾转化的过程和胜败的原因。

因此,不必等到作者写出最后的结果,读者就能从小说对战争进程的真实描写中,判断出谁胜谁负,而且了解到为什么胜和为什么负的原因。

三大战役中,赤壁之战是最复杂、最丰富,也是描写得最为精彩的。

这实际上写的是在一场重大的军事斗争之前的一场外交斗争。

作者以精彩的笔墨,生动地写出这场尖锐复杂、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表现了《三国演义》的作者在描写战争时眼界很开阔,不是只看到具体的战役本身,而是对战争的进程和全局有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

说明《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的深刻性,其中所揭示的内容,与以科学总结战争客观规律著名的《孙子兵法》是完全相符的。

如: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以已之长,攻敌之短;骄兵必败等等。

这些,即使在今天进行战争也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对我们处理其他事务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描写,有时从大处着墨,如大将军勒马横刀,收“铁骑突出刀枪鸣”之效;有时从小处下笔,收“低眉信手续续弹”之功。

两种手法往往互相补充。

例如(《三国演义》第46回),“用奇谍孔明借箭”一回,就写得忙中有闲,动中有静。

孔明与鲁肃坐在扎满草人的船中,向曹军水寨开去。

鲁肃惊问:“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却谈笑自若。

作者又别具匠心,引了前人一篇《大雾垂江赋》,给异常紧张的气氛增添了无尽的诗情画意。

一面是“只顾酌酒取乐”,一面是鼓声震天,箭如雨发。

结果是诸葛亮空赚了曹军十万余支箭。

既损了曹军军备,又破了周瑜加害之心。

纵观整个事件过程,忽而低沉、忽而昂扬;忽而紧迫、忽而松散。

戏剧性的情节给人以高度的美感。

总之,《三国演义》对于战争的描写,富于变化。

全书共写了大小四十余次战争,这些战争写得千变万化,各俱特色,作者善于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写得有声有色。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战争,既有旷日持久的对垒,也有短兵相接的速决战,既有上百万人参加的大战,也有千百人出场的小打,这些战争,有的以强制弱,有的以弱胜强,有的先胜后败,有的转败为胜,有的刀枪相向,有的出奇制胜。

整个战争描写风云变幻,曲折跌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