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名调查报告篇一:城市道路调查报告城市道路调查报告一.调查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各界、各地出于不同需要和其他地域的联系日益密切。
而这种联系的建立与交通密切相关。
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通更是密不可分。
为了让城市更加和谐美好,生活更加方便,我们必须了解和研究城市交通发展状况和限制因素以找出解决制约城市交通发展的方法,更好地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二.调查的目的以武汉城市交通为实证,分析武汉城市交通发展现状,对武汉市城市交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并从制定有特色的城市交通发展规划、推进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武汉市构建人性化城市交通的途径。
三.调查内容(1)了解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规划、城市用地规划的关系;(2)了解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红线规划以及城市道路红线规划和横断面设计的关系及问题;(3)了解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平面交叉口、立交等设计和运营的矛盾和问题;(4)了解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加油站,公交、出租车停靠站,绿化,地上杆线、地下管线,排水设计等设计和运营的矛盾和问题;(5)了解沿线建筑物、单位、居民出行与城市道路交通的关系及问题。
(6)其它内容四.调查范围友谊大道徐东交叉口至铁机路交叉口。
六.时间安排第十六周,实地调查,整理调查资料;第十七周,查阅资料,分析主要问题,找出造成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第十八周,撰写调查报告。
1.概述武汉是中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汉水汇合处,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武汉市现辖11个城区2个郊区,市域总面积8467平方公里,主城建成区面积约250平方公里,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阳、汉口三镇组成。
20XX 年武汉市全市常住人口831万,主城区户籍人口37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34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万元(约 2200 美元。
)20XX年底,主城区车行道宽度在5米以上的道路总里程为 1310公里,总面积为2548万平方米,路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人,道路面积率达到%。
道路平均车速为公里/小时。
道路网呈现环线+放射的格局城市内环线、中环线和外环线的西南环均已形成。
10多个主要放射线构成主城与外部的交通联系。
20XX 年全市机动车拥有量为万辆,近二十年来,车辆年均增长率达到11%,与此同时,道路里程、道路面积年均增长率仅为%、%,远远滞后于车辆增长。
武汉市确定的交通发展目标是:进一步发挥武汉作为全国重要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发展方向等多方面因素,建立一个与武汉市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低耗费高效率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交通发展战略:以满足人和货物快速、安全、便捷的移动为目标。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实施公交优先的政策措施,建成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现代化城市公交网络,组织良好的行人和自行车系统。
适当控制城市机动化发展规模和出行总量。
在改善城市交通管理的前提下,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减少城市交通环境污染。
道路交通发展目标:为适应城市机动化适度发展的要求,又能满足大多数人的出行需要,需要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等级适当、功能明晰,能够满足中心区交通、过江交通、对外交通需求,远近结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网络。
要重视支路网的建设,提高路网密度,增加交通可达性,均衡交通流空间分布,便于交通组织和分流,有效发挥路网整体效应。
2.道路横断面友谊大道为三幅路横断面。
三幅路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开,对交通安全有利;在分隔带上布置绿带,有利于夏天遮阴防晒、减少噪音和布置照明筹。
对于机动车交通量大、非机动车多的城市道路上宜优先考虑采用。
但三幅式断面占地较多,只有当红线宽度等于或大于40M时才能满足车道布置的要求。
3.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平面交叉口、立交等设计无交通管制:适用于交通量很小的道路交叉口;渠化交通:使用交通岛组织不同方向车流分道行驶,适用于交通量较小的次要交叉口、异形交叉口和城市边缘地区的道路交叉口。
在交通量很大的交叉口,配合信号灯组织渠化交通,有利于交叉口的交通秩序,增大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交通指挥:常用于一般平面十字交叉口;立体交叉:适用于快速、有连续交通要求的大交通量交叉口。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徐东交叉口是运用立体交叉,但是没有交通管制。
这是因为交叉通行车辆较少,主要是行人对交叉口造成的影响。
因此根据交通量的要求与信号灯讯号周期设计一起考虑交叉口的设计,尽可能提高交叉口的通行效率,而不造成拥堵。
篇二: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互联网作者:admin 时间:20XX年07月22日浏览: 139次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地名工作科学发展——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孙秀东陈德彧张伟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地名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地名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举措。
为促进地名工作科学发展,我们采取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座谈等方式,对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发现,自20XX年启动实施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以来,全国地名工作逐步实现了工作重心由管理向服务的转移,探索了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名服务发展之路。
今后一段时期,应以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地名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全国地名公共服务成效显著经过多年努力,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地名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服务领域大大拓展,较好地服务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一)地名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
民政部积极修订《地名管理条例》,开展地名标准体系建设,20XX年12月出台了《地名标志管理试行办法》,20XX年8月修订了《地名标志》国家标准。
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法规,广东省20XX年新修订了本省的《地名管理条例》,上海市制定了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简称为“一程序、四规则”的五项法规,浙江省近年来出台各级各类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制度160多件,安徽省池州市近年来出台的20多个民政部门规范性文件中,关于地名的就有5个。
此外,各地在细化地名标志管理、楼门牌管理、建筑物名称管理、地名规划编制、地名管理行政处罚规定等系列规章和标准的基础上,还强化了地名命名更名论证制度、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实行规范化管理。
——地名规范化环境进一步改善。
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各地加强了地名命名更名管理,规范了地名拼写译写,纠正了洋地名等不规范地名,净化了地名环境。
重庆市对全市地名进行了清查,共清理整顿非标准地名250多条,规范了长江、嘉陵江上18座桥梁的命名工作,对群众反映强烈、含义粗俗的11条地名及时进行了更名;广东省重点规范建筑物名称管理,过去三年共审批建筑物、住宅区名称5000多条,并清理整顿了一批不符合要求的建筑物名称;江西省重点规范乡镇名称,三年来先后对十多个不规范乡镇名称用字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昆明、石家庄等市对洋地名进行了清理整顿;合肥市结合全市道路地名普查,对37条不规范街路巷名称进行了更名。
(二)地名标志体系基本形成继1995——1998年完成国道设标工作、20XX年——20XX 年完成全国城市地名设标工作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开展了县乡镇地名设标工作。
全国地名标志导向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
——覆盖范围更广。
地名标志逐步由城市和国道向广大农村地区和普通公路扩展。
截至20XX年10月,全国共有1909个县城、19000多个乡镇完成设标任务,分别占总数的81%和54%。
上海、江苏、浙江、青海等省已率先全面完成城乡地名设标,吉林、湖南、海南、四川、云南等10省完成了全部县城设标工作;四川、辽宁、江苏、浙江、山东等省还超前安排,开展了农村地名设标工作,设置村庄地名标志和农村居民门牌,全国约有45%的村庄设置了村庄地名标志。
——标志数量更多。
20XX年完成的全国城市地名设标工作共在660多个城市设立地名标志5300多万块,此后各地继续补设和更新,城市地名标志数量进一步增加。
农村地区地名标志从无到有,数量猛增,目前县乡镇共设立街路巷标志约180多万块,农村设立村标约40万个。
——拼写更准确规范。
根据《地名标志》国家标准和《地名标志管理试行办法》,进一步规范标志上地名拼写,对用英文拼写等拼写错误的地名标志进行了更正。
民政部召开了地名拼写座谈会,多次督促有关城市纠正错误拼写。
天津市地名标志设置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并经常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杭州市利用迎“双博”系列大行动、背街小巷改善工程等深入开展了城乡地名标志大整治活动。
(三)地名规划全面开展各地按照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总体要求,统筹安排,先行试点,抓好培训,全国城市地名规划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结合实际印发了《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工作的通知》,对部门职责、规划编制要求、图档资料提供、规划实施办法等提出了指导意见;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专项培训,进行了地名规划试点。
在全国283个地级市中,60%的城市完成了规划,其中,江苏、浙江、河南、贵州、新疆、青海等省的地级市全部完成,山东、江西、贵州等省有超过80%的县级市完成规划任务。
(四)地名信息化进展迅速——地名数据库建设。
部里研制升级《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新版软件,普遍开展软件培训,启动数据转换、集成和建库试点,积极筹建国家地名数据库。
全国有24个省级、315个地级、2116个县级行政区建立了地名数据库,20个省级、277个地级、1919个县级地名数据库完成属性数据录入,7个省级、82个地级、254个县级地名数据库完成图形库建库工作,共采集地名数据约1600万条。
——地名信息化服务。
按照边建库边服务的思路,各地积极探索地名信息化服务方式,逐步展开了电子地图、声讯问路、地名网站、地名触摸屏等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服务。
宁波市开通了"81890"地名声讯服务电话,被评为全市最佳公共服务平台;北京市城八区开通了617数字信息亭,平均每天点击量达60多万次;湖南省在所有市县区全部完成地名数据库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开通地名网站17个,投放地名触摸屏780多台,在社区设立地名信息亭90多个。
全国共开通地名网站469个,地名问路电话服务热线266条,设置地名触摸屏2500多台,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和经济社会活动交往,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五)地名文化蓬勃发展——地名理论研究不断深化。
近年来编著出版了《数字地名》、《地名学简论》、《地名规划原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标准地名图集》、《古今地名大辞典》等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著作和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