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系统章节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生态系统章节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种群与群落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或空间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例:判断下列实例能否构成种群,是的打√,不是的打×。

1)一片农田中的全部水稻 ( ) 2)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蕨类 ( )3)一口池塘中全部鲫鱼 ( ) 4)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 ( )二、生物群落的概念:各个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组合成一个有多种种群的集合体,即。

群落是由一定的、和种群组成。

例:判断下列实例能否构成群落,是的打√,不是的打×。

(1)一个池塘中所有鲫鱼() (2)一个池塘中所有鱼、虾()(3)一个池塘中所有动物() 4)一个池塘中所有动物和所有植物() (5)一个池塘中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种间互助:互利共生种间斗争:包括竞争、捕食、寄生三、生物群落的结构:1、形成: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

2、类型:主要包括结构和结构。

垂直结构:(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宜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

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

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水平结构:(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特别提示】在热带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植物是:高山草甸、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这种分布主要是由于不同海拔温度不同造成的,所以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3、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四、群落的分类1、根据群落的基本特性及其生活的环境将地球表面的群落分为群落和生物群落。

2、影响生物群落的因素:经纬度、地形、海拔高度、水份、温度等因素。

3、地球上的陆生生物群落主要有四种类型:4、植被概念: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

五、天然森林的形成:沙丘上出现草本植物(先锋植物、沙丘上的拓荒者)、出现多年生草本植物、出现灌木群落、出现乔木、形成乔木群落。

思考:我们为什么看不到森林的形成过程?六、森林的功能:①是涵养水份(水份的调度员,雨多贮水雨少释水,是调节气候的工程师),防止水土流失的卫士(防风固沙、防洪卫土)②消除污染,美化环境的工程师。

生态系统基础知识巩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

▲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以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营养级越,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的。

但这种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

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根据其性质一般可以分为、、等▲生态农业运用原理,将的精华和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

是一种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

如基塘系统生态农业模式,庭院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习题1.在一片草原上,生活着各种牧草、昆虫、食草鸟、食虫鸟、鹰等动植物。

请用你学过的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请根据这些动植物的食物关系,用文字和箭头画出食物网。

(2)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这些动植物之外,还应有哪些成分?(3)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把该草原中的人工种草实验区用网罩起来。

结果事与愿违,实验区的草几乎被虫子吃光,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4)若由于某种原因牧草大量死亡,导致该生态系统崩溃。

请在下图中画出牧草死亡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短期内的数量变化曲线。

2.下图中,图(一)示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生物体内的黑点表示难以被生物分解和排出的某些有毒物质;图(二)示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该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体内所含有机物总量的直方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B〕水蚤与虾蟹类在结构上均具有相同的特点,被称为动物;〔C〕是蜻蜓的幼虫,它的发育过程属于发育。

(2)图(二)中,能够表示食物链中〔D〕小鱼体内有机物总量的直方图的是;图示的五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

(3)图(一)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

3.(5分)图22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亦意图,图中A、B、C、D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的传递过程。

请据图回答:(l)图中B是指,D是指。

(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以的形式进行循环;碳元素通过[②]作用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

(3)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

4.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太阳光、空气属于生态系统的部分。

(2)图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属于最高消费者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螳螂的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与家蚕相比,没有_______的时期。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表达了食物链中部分生物的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请正确书写出图中所包含的完整食物链。

5.下图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池塘内存有水草、浮萍、水绵、鱼、虾等生物。

(1)在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虾鱼(2)如果向该池塘中投放一些肉食性的大黑鱼,则池塘中小鱼的数量将会减少,但一段时间后,该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

(3)在这一池塘生态系统中,属于甲壳动物的是,属于藻类植物的是。

该池塘生态系统中还有一类生物成分(如细菌和真菌)没有标出,这类生物成分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

6.下表为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研究“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和植物数量关系”的实验数据。

实验中使用了以下实验用具:有盖玻璃瓶、小鱼、水草、沙子(含少量淤泥)、经纱布过滤的池水,并把这五个生态瓶均放在实验室窗台上,并使它们所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

请分析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1)小生态瓶1~4号均可以看作是一个小生态系统,在这些小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的生物是__________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是___________池水、沙子中的__________是分解者。

(2)比较生态瓶l号和2号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植物数量比较多时,动物存活的时间相对________________由生态瓶5号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没有______________,动物就可能死亡。

(3)由生态瓶l~5号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通常情况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与植物数量的关系应是:动物数量一般________________(填写“大于”或“小于”)植物数量。

(4)生态瓶l号的动物虽然存活时间最长,但最后还是死亡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________________能力比较差的缘故。

7.兔子吃草,红狐吃兔,狼吃红狐构成的食物链中,红狐所处的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别依次是( )A 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B 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C 三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D 三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8.食物链的正确表示方法是( )A 草←兔←狐B 兔→狐C 草→兔→狐D 兔←狐9.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A 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B 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C 系统内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D 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10.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下列哪项( )A 用于自身生命活动B 被第二营养级的其它生物获得C 通过呼吸作用消耗D 被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到环境中去11.构成能量金字塔的第一营养级总是( )A 生产者B 初级消费者C 次级消费者D 分解者参考答案牧草食虫鸟食草鸟昆虫鹰1.(2)非生物部分(阳光 空气 水等)、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等) (3)牧草用网罩起来,破坏了原有食物链,昆虫失去天敌,大量繁殖 (4)2. (1)甲壳(或节肢动物;或无脊椎动物) 不完全变态(或变态) (2) 丁 〔戊〕大鱼(或〔E 〕大鱼)(3)非生物部分、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可以答出阳光、水、空气等但不能少于三种条件) 3. (1)生产者 分解者 (2)二氧化碳 呼吸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 (1)非生物(2)蝉 蛇 (3)蛹(4)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5. (1)水绵、浮萍、水草 (2)自动调节 (3)虾 水绵 (3)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6. (1)小鱼 水草 细菌等(或微生物) (2)比较长 植物 (3)小于 (4)自我调节7.B 8.C 9.C 10 B 11.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