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的现状及对策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的现状及对策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的现状及对策作者:杨善喜来源:《基础教育研究》2013年第15期【摘要】社会的发展使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响着小学生的成长。

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注重育人的物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大部分家长也注重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对学生的成长给予一定的支持。

但是,校园、家庭和社会环境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必须有的放矢地纠正一些不良的影响,为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现状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结合部地区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楼房多了,游戏机室多了,娱乐场所多了;学校环境变美了,教学条件改善了,出外打工者多了。

这些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成长。

由于城乡结合部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点,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校园环境、家庭环境,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因此,全面了解新时期城乡结合部育人环境现状,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的现状近期,笔者对某市城乡结合部三所小学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采用问卷和个别谈话的形式,发放教师问卷46份,收回有效问卷45份;学生问卷492份,收回有效问卷476份。

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注重育人的物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大部分家长也注重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也对学生的成长给予一定的支持。

但是,校园、家庭和社会环境中还存在环境卫生不良、教育方式粗暴、学习条件欠缺等现象,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成长环境现状需要改善。

(一)学校环境现状与分析学校是小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

根据调查,46.7%的教师认为校园成长环境“很好”,8.9%的教师认为“好”,42.2%的教师认为“一般”,2.2%的教师认为“较差”。

可见,校园环境还需要提升品位。

事实上,这种现象的造成与学校的重视程度有关。

统计中发现,在对“学生成长环境建设”的调查中20%的教师认为学校“非常重视”,40%的教师认为“重视”,37.8%的教师认为“一般”,2.2%的教师认为“忽视”。

这就说明了上述现象存在的原因。

1.学校物态环境现状对于校园卫生状况,11.1%的教师认为“非常好”,20%的教师认为“好”,68.9%的教师认为“一般”。

可见,学校还需要提高校园环境卫生状况。

学校宣传栏、画廊、黑板报等都是重要的物态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调查中发现,100%的教师说学校都有上述室内外媒体和设施,说明城乡结合部各学校都重视此类环境的营造和建设。

2.学校人文环境现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讲礼貌打招呼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也是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

调查发现,42.7%的教师“常常”见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打招呼,33.3%的教师表示“不多见”,24%的教师表示“很少见”。

班集体也是重要的育人环境,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对学生的成长环境起着正迁移作用。

对于“是否形成良性班集体”的调查,40%的教师认为已经“形成了”,37.8%的教师认为“差不多”,20%的教师认为“少许”,2.2%的教师认为“没有”。

学校开展的艺术类、体育类、德育类等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文环境,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有效的发展。

据调查,55.6%的教师认为学校“常常”开展此类活动,26.7%的教师认为“不多”,17.7%的教师认为“很少”。

可见,学校的人文环境虽然建设了,但是开展活动的力度和火候还不足。

3.学校教师教育现状对于“学生做错事了,老师应如何面对”的调查,3.2%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打”,4.2%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骂”,21.4%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批评”,70.8%的学生反馈老师会“教育他”,0.4%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不管”。

“学生考试考差了”的调查中,3.2%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打”,5.3%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骂”,35.7%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批评”,54.8%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鼓励”,1%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不管”。

可见,部分老师的教育方式比较粗暴,存在体罚学生的现象。

(二)家庭环境现状与分析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首要环境,对孩子成长发挥着启蒙作用。

从城乡结合部家长对学生成长环境的重视程度调查发现,比率为0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视”,6.7%的教师认为“重视”,88.9%的教师认为“一般”,4.4%的教师认为“忽视”。

显然,对于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农村家长不如城市家长来得重视。

1.家庭学习条件现状据调查,城乡结合部85.5%的学生反映家里有专供学习的桌椅,14.5%的学生反映家里没有固定的学习桌椅。

79.8%的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房间,20.2%的学生没有。

84.0%的学生拥有安静的学习环境,16.0%的学生没有。

76.6%的学生反映家庭条件一般,10.5%的学生反映家庭贫困。

可见,家庭学习条件较以往有改善,但与城市学生还是有差距的。

2.家长对孩子教育现状考试成绩是家长关心的焦点。

根据调查,当孩子考试考差时,7.1%的家长会“打骂”孩子,40.1%的家长会“批评”孩子,50.3%的家长会“鼓励”孩子,2.5%的家长持“无所谓”态度。

28.8%的家长“经常”辅导孩子的作业,36.3%的家长是“有时”,28.8%的家长是“很少”,“没有”辅导的比率是6.1%。

6.7%的教师认为家长与教师配合“很好”,6.7%的教师认为是“好”,84.4%的教师认为“一般”,2.2%的教师认为“较差”。

可见,城乡结合部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粗暴的,无论对孩子辅导,还是与老师配合度都不如城市家长做得好。

3.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现状孩子与父母关系怎么样呢?61.1%的孩子选择“非常好”,30.3%的孩子选择“好”,7.1%的孩子选择“一般”,1.5%的孩子选择“不好”。

据调查,17.9%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家长之间的主要矛盾是“学习问题”,11.6%的学生认为主要矛盾是“生活问题”,6.8%的学生认为主要矛盾是“情感问题”,63.7%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家长之间“没有矛盾”。

随着年级的升高,家长与孩子之间“学习问题”的矛盾比率呈现上升趋势。

(三)社会环境现状与分析形形色色的社会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特别是学校周边或学生常常接触的社会区域。

这些环境或起正作用,或起负作用。

城乡结合部社会环境比以往更开放,更复杂多样了,越来越城市化了。

1.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成长影响力现状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如何呢?2.2%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利”,6.7%的教师认为“有利”,86.7%的教师认为“一般”,4.4%的教师认为有“阻碍”。

可见,近九成的教师认为目前本地区学校周边环境只是“一般”。

因此,周边环境需要整顿和改善。

2.社会对小学生成长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现状据调查,2.2%的教师认为社会对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建设“非常重视”,8.9%的教师认为“重视”,84.4%的教师认为“一般”,4.5%的教师认为“忽视”。

可见,社会对构建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重视程度不够,这也是造成学校周边环境“一般”的重要原因。

3.学生经常到社会上的网吧、游戏机室等娱乐场所现状社会上的网吧、游戏机室等娱乐场所是禁止未成年人去的。

调查发现,1.1%的学生“经常去”,1.3%的学生“有时去”,4.4%的学生“偶尔去”,93.2%的学生“从来不去”。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去的比率呈现上升趋势,“从来不去”的比率呈下降趋势。

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二、提升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对策根据调查的现状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城乡结合部学校、家庭、社会都能重视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建设,不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着,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环境的构建是不尽如人意的。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提升的对策。

(一)改善学习条件,提高育人效果育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条件的限制。

作为家庭,首先要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必备的桌椅、房间等。

调查发现,还有14.5%的孩子没有固定的学习桌椅,20.2%的孩子没有供学习的房间。

这些孩子如何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其次要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

据调查,16.0%的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环境。

无论是嘈杂声、电视电脑的声音,还是其他不稳定的干扰因素,都会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效果。

作为学校,首先要提高育人的环境。

据调查,还有11.6%的孩子对学校的学习环境不满意,44.4%的教师认为学校的育人环境一般或较差。

其次要提高育人的硬件条件。

城乡结合部的学校现代化教育教学的硬件条件较差,配备不足,多媒体只在专用室有,老师们反映这方面要比城里的学校落后10年。

(二)改进教育方式,树立人性化教育现代教育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因此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也应该是人性化的现代教育方式。

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还存在粗暴的教育方式。

在家里,当学生考试考差时,7.1%的学生说家长会打骂他们;有6.3%的学生说家里经常或时有家庭暴力行为。

在学校,当学生做错事时,有7.6%的学生反映老师会打骂他们;当学生考试考差了,有8.5%的学生反映老师会打骂他们;当作业没有完成时,有14.7%的学生反映老师会罚他们。

另外,只有13.4%的教师反映家长与他们能较好地配合教育学生。

因此,造成的后果是,有41.6%的学生对家长的教育持“一般”或“不满意”的评价,有17.7%的学生对老师的言行持“还行”或“不满意”的评价,有24.8%的学生感觉自己的学习生活“还行”或“不快乐”。

这些都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家长反思。

(三)改进人际关系,营造高效氛围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长与孩子关系都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人际关系,也是重要的成长环境。

这样的环境氛围需要营造。

然而,调查发现这种氛围存在危机问题。

关于师生关系,有17%的学生反映老师对他们“还行”或“不关心”,15.6%的教师说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一般”;关于生生关系,有29.6%的学生对同学言行持“还行”或“不满意”态度,且呈上升趋势,有51.3%的学生对与同学互动交流持“还行”或“不喜欢”态度;关于家长与孩子的关系,8.6%的孩子说是“一般”或“不好”,36.3%的孩子反映自己与家长之间存在着矛盾。

可见,改进学生人际关系,营造高效的育人氛围,是目前比较迫切的工作任务。

(四)开展意趣活动,创建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重要的育人环境,可以通过各种意趣活动得以达成。

在学校里,57.3%的教师反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打招呼不是“常常”,44.4%的教师说学校开展的有意义的艺术类、体育类、德育类等活动“不多”或“很少”,97.3%的教师说学校开展的公益活动“不多”“很少”或“没有”。

在家里,只有24.8%的学生说家长“经常”带他们出去旅游或到本地儿童娱乐场所、书店等,只有21.2%的学生说回家做完作业“经常”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