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产业现代化及其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叶 明2015年6月 青岛目 录目 录 2 建筑产业现代化内涵与特征3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技术创新4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管理创新5 现阶段发展面临问题与对策1 建筑产业现代化背景与状况第一部分1、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提出⏹2013年10月,俞正声主席主持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提出“发展建筑产业化”的建议,高丽总理 作出重要批示。
⏹2013年12月,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工作,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以住宅为重点, 以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加大对建筑部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2014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在发展目标中明 确提出了“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要求。
⏹2014年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大力推动建筑产业 现代化“。
⏹2014年12月,陈政高部长在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新跨越”,是建设部2015年6个方面努力实现新突破的工作任务之一。
2、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其重要意义在于:对于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革命性、根本性和全局性。
⏹ 革命性:建筑产业现代化是生产方式变革,是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
⏹ 根本性:是解决建筑工程质量、 安全、效率、效益、节能、环保、 低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解决房屋建造过程中设计、生产、施工、管理之间相互脱节、生产方式落后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当前建筑业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短缺以及提高建筑工人素质的必然选择。
一、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背景与状况3、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背景3、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背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建造方式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尤其在房屋建造的整个生产过程中,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的传统建造模式还具有普遍性,与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问题主要表现在:◆ 设计、生产、施工相脱节 — 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差◆ 以单一技术推广应用为主 — 建筑技术的集成化低◆ 以现场手工、湿作业为主 — 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低◆ 工程以包代管、管施分离 — 工程组织管理水平低◆ 以劳务市场的农民工为主 — 操作工人技能素质低由此造成:房屋建造质量低、产值利润率低、劳动生产率低、整体综合效益低。
其根本原因—生产方式落后:技术集成能力低技术集成能力低管理方式粗 放管理方式 粗 放劳 动 力 素质低劳 动 力 素质低生产手段 落 后生产手段 落 后传统生产方式房屋建造质量和效益生产方式决定质 量效 率效 益资 源环境转变发展方式生 产 方式决 定了 生产质 量 、效 率 和资源 消耗 的水平。
一、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背景与状况4、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状况⏹发展方向明确近两年,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地政府都从各方面都提出了一些列的发展要求。
⏹试点效果显著2006年开始设立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以来,目前,全国先后批准了8个产业化试点城市、48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试点城市和产业化基地的实施引领了产业化的发展。
⏹技术标准完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生产工艺、施工技术等日趋成熟。
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已颁布,去年正式开始实施,《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正在报批,计划年内出台 。
⏹产业聚集凸显以中建总公司、中铁建设集团为代表的建筑业等一大批企业积极主动地开展研发和工程实践,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响应热烈。
一、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背景与状况⏹ 构件厂建设兴起2013年年底统计建成31家,从2014年初到年底大约有20多家,目前全国总计新建预制构件厂近60家左右。
⏹装配式建筑开展据初步调查统计2012、2013年全国的建设量大约在 1300万㎡左右。
2014年全国建设量大约在 2400万㎡左右。
⏹ 鼓励性政策出台北京、上海、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深圳、沈阳等20多个省、市纷纷出台政策。
◆ 当前发展的特点:建筑产业现代化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建筑产业现代化已得到业界广泛共识。
建筑产业现代化得到各方面大力推动。
建筑产业现代化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第二部分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1、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建筑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企业现代化管理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核心,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对建筑的全产业链进行更新、改造和升级,实现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从而全面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效率和效益。
⏹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核心是新型建筑工业化。
⏹ 是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来改造传统产业。
⏹ 建筑产业现代化内涵丰富、系统性强,涉及技术、经济、管理全方位。
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概念 1: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核心主要基于三个方面:⏹首先,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看:⏹第二,从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工作看: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而新型建筑工业化是生产方式的工业化,是生产方式变革,只有大力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转变生产建造方式,才能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从建筑工业化入手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与当前工作结合更实际、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尤其是对建筑业来说,从转变生产方式这个角度来寻求转型升级,目标更明确,路径更清晰,更容易抓住重点。
第三,从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要求看:通过发展建筑工业化解决当前建筑业劳动力短缺的现实,使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 从而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实现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城镇化发展要求建筑业转型升级工程效益质量建筑工业化劳动力短缺现实概念 2: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从建筑业的未来发展看,信息技术必将成为建筑工业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必然对传统建筑业的生产方式进行更新、改造和升级,是现代工业和现代建筑业的重要特征,意义深远,范围广范,作用巨大。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设计与施工的融合、设计与产品的融合、设计与管理的融合。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新型”含义:一是,区别以前的建筑工业化;二是,“新”在信息化,是新时期的信息化与建筑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内 容传统生产方式工业化生产方式设计阶段不注重一体化设计设计与施工相脱节标准化、一体化设计信息化技术协同设计设计与施工紧密结合施工阶段工业化、标准化程度低以现场湿作业、手工操作为主工人综合素质低、流动性大设计施工一体化 构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 施工队伍专业化装修阶段以毛坯房为主采用二次装修装修与建筑设计同步装修与主体结构一体化验收阶段竣工分部、分项抽检全过程质量检验、验收管理阶段以包代管、专业化协同弱依赖农民工劳务市场分包追求设计与施工各自效益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项目整体效益最大化概念 3: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传统生产方式与工业化生产方式区别根据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对工业化的要素定义:(对建筑工业化的理解)⏹ 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是将房屋建造的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 生产物的标准化。
(是指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建筑部品、构配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 生产过程的集成化。
(是指建筑技术、部品与建造工艺、工法的系统集成)⏹ 工程高度组织化。
(是指用科学管理方法把建造全过程组织起来,使资源优化、效益最大化)一般来说,产业化是针对整个建筑产业链的产业化,是一个发展过程,是解决全产业链、全寿命期的发展问题,重点解决房屋建造过程的连续性,使资源优化、效益最大化。
而工业化是生产方式的工业化,是建筑生产方式的变革,主要解决房屋建造过程中的生产方式问题,包括技术、管理、劳动力、生产资料等,目标更具体。
应该说,工业化是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工业化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实现产业现代化。
因此,产业化高于工业化,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所以说,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核心是新型建筑工业化。
概念 4:“建筑产业现代化”与“建筑工业化”的区别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方式的工业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筑设计标准化—— 以定型设计为基础部品生产工厂化—— 以工厂制作为条件现场施工装配化—— 以建造工法为核心结构装修一体化—— 以建筑设计为前提过程管理信息化——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2、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征3、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核心要素两个核心要素——技术与管理技术(生产力)+管理(生产关系)=工业化生产方式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核心要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对两个核心要素的理解和认识新型建筑工业化≠装配化新型建筑工业化≠传统生产方式﹢装配化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力)﹢企业现代化管理( 生产关系)新型建筑工业化:没有技术就没有产品,没有管理就没有效益4、小 结 :⏹ 建筑业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替代和改造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
⏹ 现在不是想不想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而是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工业化浪潮已经把我们推到了必须要面对和改变的前沿。
人力成本提高的现实,必然改变依赖农民工的用工方式,促进了农民工向产业工人和技术工人转型,驱动了建筑业技术升级。
信息化的发展,必然打破建筑业的传统分工,带来了资源的重新分配,也改变了各行业、各专业、各生产环节之间相互沟通协作的方式。
⏹ 建筑产业现代化决不是在传统生产方式上的修修补补,是生产方式变革。
⏹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涵盖建设生产活动的全系统、全产业链、全过程。
⏹ 其生产方式的变革将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具有系统性、根本性、革命性。
表现在:首先,是由于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带来工程设计、技术标准、施工方法、工程监理、管理验收都将发生变化。
其次,是由于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带来管理体制、实施机制的变革,审图制度、定额管理、监理范围、责任主体也都将发生变化。
第三部分1、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仅仅是单一技术创新,而重点是房屋建造技术的集成创新。
◆ 技术集成不仅是设计集成,包括生产、施工全过程,并逐步形成建造技术体系。
◆ 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从专用体系逐步走向社会化的通用体系的发展过程。
◆ 企业专用体系的建立是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是走向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由之路。
房屋建造技术体系1 主体结构成套技术⏹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 钢(组合)结构技术2 装饰装修成套技术⏹ 外维护部品装修技术⏹ 内装修部品集成技术3 设施设备系统技术⏹ 水、暖、电、气、空调、燃气电梯、智能化等系统技术◆ 房屋建造集成技术体系:建立完整技术支撑与主体结构技术相适应的预制构件生产工艺标准化、一体化、信息化建筑设计方法一整套成熟适用的建筑施工工法切实可行的检验、验收质量保障措施——与技术体系相适应的四项支撑条件⏹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 ⏹结构类型: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技术——住宅建筑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技术 ——公共建筑⏹关键技术:构件深化设计、构件连接技术⏹结构分析: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具有与现浇结构完全等同的整体性、安全性、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