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第九章青藏地区【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描述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运用资料,说明高寒地区是青藏地区显著的自然特征。
3.举例说明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4.说出青藏地区自然条件对畜牧业的影响。
5.说出青藏地区主要农业区分布特点及原因。
6.举例说出青藏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及其对高寒环境的适应。
【教学重点】1.认识青藏地区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2.了解青藏地区主要畜种、农作物及主要农业区,说明自然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资料说明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学模式】图文结合图案导学【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导练结合等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设计意图:。
)在歌曲《青藏高原》的旋律中,展示反映青藏高原地区风土人情、景致独特的一些图片。
【承转】青藏高原有着独特的、无与伦比的美。
青藏高原令人神往。
那么,青藏地区有着怎样的地理特征,这些地理特征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相互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青藏地区。
二、读画目标明确任务教师强调:注意学习目标中的行为动词如运用地图描述,举例说明等.【承转】区域地理学习,一般从地理位置、范围、地形地势、气候、农业、工业等几个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影响来探究。
三、问题引领自主学习探究新知世界屋脊(一)图文结合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培养自主学习及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1、读课本p82 图9-1-1,找出下列地理事物,并将代号填注到下图中的适当位置。
(1)A昆仑山脉、B阿尔金山脉、C祁连山脉、D横断山脉、E喜马拉雅山脉、F珠穆朗玛峰、(2)G柴达木盆地、H青海湖(3)a拉萨、b西宁2、据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青藏地区位于山脉以西、山脉以北、昆仑山-阿尔金山脉以南,主要包括自治区、省和四川省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人口不足全国的1%,是我国重要的高寒农牧业区。
3.据图说出青藏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米以上,有“”之称,是世界上最的高原。
本区大部分属于气候,是其显著的自然特征。
这里冬夏,昼夜温差,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资源丰富。
拉萨素有之称。
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耸立在青藏高原南缘,珠穆朗玛峰海拔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交界处。
4.读课本p84图9-1-2,完成:(1)比较拉萨和成都两地7月份平均气温的差异,说说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2)青藏高原拥有众多的雪山和冰川,分布着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湖群,其中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
读课本p82图9-1-1,找出发源于青藏地区的大江大河,议一议本区为什么会成为这些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二)小组交流质疑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在自学的基础上交流质疑,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让学生将上述重点知识在课本上标记,完成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提升自学能力。
)(四)学生激情展示。
展示1学生到台前在青藏地区地形图上指出青藏地区的山脉河湖。
(自主学习第1题中要求填注的内容)。
展示2说说你所理解的青藏高原“高寒”的自然特征,及其气候特征。
展示3拉萨和成都两地7月份平均气温的差异明显的原因。
展示4青藏高原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五)教师点拨。
展示课件(设计意图:梳理、释疑,拓展、提升。
)教师展示青藏地区地形图。
强调:1.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
2.本区大部分属于高山高原气候“高”“寒”是其显著的自然特征。
这里冬寒夏凉,昼夜温差大,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日照资源丰富。
拉萨素有日光城之称。
3.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是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属于地形因素。
青藏高原不仅海拔高,而且冰川广布,所以成为大江大河发源地。
(设计意图:展示长三角的景观图片,展现上海市的繁荣、突出上海的中心辐射作用,进一步说明上海濒海、沿江的区位优势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承转】青藏高原高寒的自然特征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比如农牧业。
高寒农牧业(一)图文结合自主学习。
1.青藏地区草原面积广大,业是本区主要的生产方式,本区的两大牧区是、,主要畜种有、藏绵羊、藏山羊等。
2.青藏地区冻土广布,在一些海拔较低的地带,水热条件较好,适宜发展种植业,主要农作物为喜凉的、小麦和豌豆等。
西藏南部的谷地、青海东部的谷地,是本区重要的农业区。
3.思考。
结合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说说青稞为什么种植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
(二)同位交流质疑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在自学的基础上交流质疑,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让学生将上述重点知识在课本上标记,完成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提升自学能力。
)【承转】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特征不仅影响到了高寒农牧业区,还影响到生活的哪些方方面面?1.对交通的影响。
学生阅读。
课本p85“高原之舟”——牦牛。
想一想牦牛为什么被称作“高原之舟”?播放歌曲《天路》。
体会青藏铁路的开通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使以旅游业为主体的服务业迅速崛起。
民居服饰等(设计意图:帮助理解“沿江工业走廊”的词意。
)(二)、问题引导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读图回答:读图7-2-5 “长江中下游平原工业分布”,自东向西找出三大工业基地及其工业城市,归纳长江中下游平原工业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归纳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区沿江工业走廊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长江对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激情展示列表总结。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
同时教给学生列表记忆的方法。
)教师:展示图文资料和课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区工业基地的发展状况。
)1、武汉工业基地经济发展三则一、联想武汉基地挺进千亿元企业本报讯联想移动互联(武汉)产业基地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移动互联产业基地,自2012年落户我市以来,创造了惊人的“联想速度”,该基地从动工到投产仅用一年时间,联想手机和平板电脑两大产品去年在全球销量超过6000万台。
实现未来联想、移动业务问鼎全球的目标。
二、800天,一座全新的世界级工厂,上海通用武汉基地,正在“复制”并演绎着全球最先进生产线的工业传奇。
三、作为“大光谷”和“大车都”的武汉,将重点发展汽车生产服务、汽车研发设计总部两大产业。
2、展示上海图片2010年上海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归纳:依托长江干支流便利的航运及沿岸地区丰富的自然环境的优势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我国最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承转】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及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同学们,未来属于你们!请你们以主人翁的名义、高度负责的态度拟定措施还长江流域蓝天碧水、青山绿草的秀美容颜。
保护“母亲河”问题探究。
问题:学生读课本p49- 50图文,启发思考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回忆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说一说为保护“母亲河”,实现本区的可持续发展,应当采取哪些措施?1、教师展示长江中下游地区环境问题——鄱阳湖面积日渐缩小的图片。
(设计意图:展示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小组合作讨论,用因果分析法,从环境问题的成因上思考防治环境问题的措施。
)2、学生读图、析文,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
4、教师归纳洪涝灾害治理的对策。
四、梳理知识建构体系。
展示课件。
五、板书设计7-2长江中下游平原(第二课时)沿江分布的城市城市沿江分布特点工业走廊沿江工业走廊保护母亲河可持续发展六、以图导练,当堂达标1.(目标1)地处长江、汉江和京广铁路交汇处的城市是()A、上海B、南京C、杭州 D 、武汉2.(目标2)下列工业中心属于长江沿岸“钢铁走廊”的是()A、太原B、鞍山C、马鞍山 D 、沈阳3.(目标3)下列有关长江中下游平原洪涝灾害多发原因,说法错误的是()A、降水大且集中,多暴雨B、长江中游河道弯曲,水流不畅C、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D 、长江的下游是地上河4.(目标1、2)读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图上的序号在下面填出长江沿江工业地带包括的工业基地名称:①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中心的_________工业基地,它是全国最大的________。
(2)②是以_________为中心的工业带,它是我国_________、_________工业重要基地。
(3)③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________、________等工业基地。
(4)④是以_________、_________为中心_________、_________工业基地。
(5)长江沿江地带著名水电站位于长江干流上的有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水电站都处在我国地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图文结合、自主学习,激情展示、总结提升,交流质疑、合作探究。
”的教学模式。
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与巩固,注重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培养地理分析能力,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注重渗透资源有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如在学习保护“母亲河”的内容时,我展示了很多图片资料,从视觉上直观地给学生以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