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与晚清近代外交
国,如1876年的《星轺指掌(》La Guide Diplo-
利用国际法进行外交交涉和外交谈判
matique)、1878年的《公法便览》(Introduction 是近代外交的一个重要特点和标志。自从
to the International Law)、1880年的《公法会 国际法传入中国以后,晚清官员开始有意
外 交
及文祥等大臣的合作,该书翻译完毕,命名 扣留别国之船,乃显系夺中国之权,于中国
为《万国公法》,由北京崇实馆②印行300部, 大有关系”。随着对国际法的认识,清朝官
颁发各省都督备用。国际法正式传入中国。 员们对主权观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进而要
自此后,大量的国际法著作被翻译传入到中 求收回和维护中国的主权。
②Truth Hall Academy, 为丁韪良1864年5月在北京开 办的一所教会学校。
③其中有些著作的出版时间和王铁崖先生所提有出 入,王铁崖认为《星轺指掌》为1877年,《公法便览》为1877 年,《陆地战例新编》为1887年,《公法会通》为1879年,《公法 新编》为1903年。参见邓正来编:《王铁崖学术文化随笔》第
国际法的利用。虽然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 曾感叹:“近来各口交涉事件日繁一日,前
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破了中国长久以来 拟会定通商例律,迄未议办。泰西各国欺我
的朝贡体制和宗藩制度,摧毁了清朝统治 不谙西律,遇事狡赖,无理取闹。折之以中
者的“天朝上国”“华尊夷卑”“四夷宾服,万 国律例,在彼诿为不知,悍然不顾。思有以
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到达伦敦。按照国际法, 法挽救清朝濒临灭亡的命运。由于诸多原
派遣公使驻扎各国要以国书为凭。然而,郭 因的限制,国际法也不能让清朝的外交和
嵩焘所携带的国书却是专为“惋惜滇案” 近代国际社会完全接轨。但是,国际法的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并无充当公使文凭”,清廷只是按照传 入却促使晚清政府改变了传统的外交方
“风险社会”,甚至是“高风险社会”。主要表现 挑战,而现实的中国对于已经和正在发生的
在:贫富分化加剧;众多人口的生命安全和社 重大社会风险应对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由
会尊严安全受到威胁;社会治安状况恶化;众 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
多人口的健康安全和心理安全受到威胁; 展,诸多已有的隐性社会风险在继续累积,
Burlingame)便答应帮助翻译惠顿的著作。当 益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促使其主权
法 与
他发现丁韪良正在做这项工作时,就鼓励丁 观的产生。早在1864年,针对普鲁士在中国
晚 清
韪良继续翻译并给予全力支持,且于1863年 海域捕获丹麦船只事件,清政府就援引国
近 代
将其引荐给总理衙门。1864年,经过丁韪良 际法提出了主权的观点,“外国在中国洋面
参考文献:
1.邓正来编:《王铁崖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科学出 版社1999年版。
2.夏 泉:“试论晚清早期驻外公使的国际法意识”,载 《江西社会科学》1998 年第10期。
3.田 涛《: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 4《.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5.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 6.郑观应: 《盛世危言》,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刘锡鸿、张德彝《:英轺私记》,[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 8《. 军机处录附奏折·外交类》,[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 馆藏。 9《. 万国公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的基本国情:一方面浅层显性风险与深层 早探讨风险的社会学家之一。他使“风险”
外交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LT
21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注释:
①所谓近代外交,就是指以国际政治生活规范为指导, 接受并运用国际法原理,国家主权理念和均势理论,通过谈 判等和平手段,执行其对外政策并调整国际关系(参见章开 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第 617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二、国际法对晚清近代外交的影响
过和英国谈判,签订了《续议滇缅界务、商务
国际法传入中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 条款》,划定了中缅边界;黄遵宪在主持苏杭
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外 谈判期间,驳回日本外交官珍田舍己关于两
交的近代化。
地“治外法权”的无理要求;杨儒不畏强暴,
首先,国际法的传入促进了中国主权 通过和维特的艰苦谈判,拒签俄约,废除了
风
险
道,建立调适民众心理、缓解社会情绪、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的长效机制,让社
防
范
会情绪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及时有序地得到舒解和宣泄,应是当务之急。
[关 键 词]民意表达;社会风险;防范
[作者简介]王印华,邢台学院科研处政工师;陈英可,邢台学院基础课部政工师
当代中国因巨大的社会变迁正进入一个 隐性风险交织,政府和社会面临着严峻的
通》(Le Droit International Codifie)、1883年的 识地利用国际法指导外交事务。清政府第
《陆地战例新选》(Manual of the Law of War 一次应用国际法,是在上文中提到的1864
on Land)、1902年的《公法新编(》Draft Out- 年普鲁士在中国洋面捕获丹麦船只事件
观念的产生。主权是指一国对内最高管辖 《奉天交地暂且章程》;唐绍仪同英国签订了
权和对外独立权,是民族国家的根本属性 《续订藏印条约》,力保西藏主权等。同时,国
之一,也是国际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随着 际法传入中国促进了晚清海外华人政策的
2 0 0 6·3(下) 社会科学论坛 39
政法·社会
转变,是中国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 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
会接轨,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并没有 认为惠顿的著作在中国“很快荒废了”。
立即消除,也不可能立即消除,它仍然深深
地影响着晚清政府的对外交涉,阻碍了国
结论
际法的充分应用。
对于国势日趋衰落的大清王朝来说,
从诸多的对外交涉中,我们可以看到 国际法并不是一剂万能药,它不可能从根
传统理念的深深的烙印。1877年,中国第一 本上改变晚清外交屈辱被动的局面,更无
重要表现。海外华人政策的变化标志着清朝 的外交身份,刘锡鸿还自嘲成了徒食薪俸
国 际
在外交方面的一个重大变化,保护侨民也成 的闲人。义和团运动期间,杀死德使,围攻
法 与
为对外交涉的一项重要任务。
使馆区,更是违反了国际法,招致了八国联
晚 清
军的野蛮报复。丁韪良感叹道:“从我三十
近 代
三、国际法在晚清外交中的局限性
1662~1690年清朝和荷兰的关系中。荷兰人 译员的传教士丁韪良想翻译一本国际法著
在和清朝交涉中曾提到“万国法”,坚持使节 作,以适应同中国交涉的需要。华约翰对他
不受扣留的豁免权,但对清政府丝毫没有 的这一想法非常支持,并请他翻译惠顿
影响。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根据 (Henry Wheaton)的《国际法原理》(Ele-
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为代表;第二个阶 矢。”后来由于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被革
段从20世纪初到清朝灭亡,主要是留日学 职 ,国 际 法 在 中 国 又 归 于 沉 寂 。
生将日本国际法讲义译介到中国。
国际法真正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60年
中国第一次与近代国际法接触发生在 代。1862年,时任美国驻华公使华约翰中文
年讲授的国际法中,他们却没有学到公使
外
虽然国际法的传入对晚清外交产生了 的生命神圣不可侵犯。”晚清政府缺少谙熟
交
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但是诸多因素也限制 国际法人士。虽然国际法自1864年就传入
了晚清政府对国际法的应用。
中国,但真正谙熟国际法的却寥若晨星,因
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阻碍了晚清政府 而在对外交涉中,仍处处受制于人。李鸿章
38 社会科学论坛 2 0 0 6·3(下)
政法·社会
时,便极力鼓励。1863年,清政府因解决中 国际法的传入和对外交涉的日益频繁,晚
法教案“无从措手”,急需一本国际法著作以 清政府对国际法知识的了解也逐渐加深,
资参考,美国新任驻华公使蒲安臣(Anson 对于国际法所规定的主权国家所享有的权
国 际
国际法传入中国的另一个高潮,成为第一 和西方列强展开了艰难的外交斗争,在一
阶段的延续和扩展,大大丰富了国人的国 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其中比
际法知识。据粗略统计,这期间大概有50多 较重要的几次外交谈判是:曾纪泽通过同俄
部国际法著作被介绍到中国。
国外交官布策的艰苦谈判,废除了《里瓦几
亚条约》,索回了“已投虎口之食”;薛福成通
SARS、艾滋病等高强度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新的风险又在不断显现。
生态恶化及灾害应对机制落后;预警机制和监
控机制欠缺;行政执法监控出现漏洞,以及危
一、国内外社会风险防范研究的现状
机处理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人为社会安全危机。
20世纪后半期,社会风险逐渐被社会
转型期的中国,已经和正在面临这样 学界所关注。德国的马尔里希·贝克是最
lines of An International Code)等等③。在此期 中。在和普鲁士的交涉中,清政府援用国际
间,同文馆也积极进行国际法教育。
法,成功地维护了中国的领海主权,从而使
20世纪初到1911年,留日学生将大量 清政府产生了强烈的信心。在以后的交涉
日本国际法讲义译介到中国,从而掀起了 谈判中,清朝外交官员便以国际法为武器,
政法·社会
国际法与晚清近代外交 □张效民
国
际
法 与
[内容摘要]国际法的传入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利用国际
晚 清
法进行对外交涉,是晚清近代外交发轫的重要标志之一①。同时国际法的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