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成药配方详解:补中益气合剂

中成药配方详解:补中益气合剂

炙甘草
药典中药材:炙甘草
来源: 本品为甘草的炮制加工品。
药典中药材:炙甘草
性状:
本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外表皮红棕 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 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略有黏 性。具焦香气,味甜。
药典中药材:炙甘草
炮制: 取甘草片,照蜜炙法(通则0213)炒至黄 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药典中药材:柴胡
性状:
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 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细 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 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药典中药材:柴胡
炮制:
北柴胡除去杂质和残茎,洗净,润透,切 厚片,干燥。本品呈不规则厚片。外表皮 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和支根痕。切 面淡黄白色,纤维性。质硬。气微香,味 微苦。醋北柴胡:取北柴胡片,照醋炙法 (通则0213)炒干。本品形如北柴胡片, 表面淡棕黄色,微有醋香气,味微苦。南 柴胡:除去杂质,洗净,润
党参
药典中药材:党参
来源: 本品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 参的干燥根。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药典中药材:党参
性状:
党参:呈长圆柱形,稍弯曲,长10~35cm, 直径0.4~2cm。表面灰黄色、黄棕色至灰 棕色,根头部有多数抚状突起的茎痕及芽, 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根头下 有致密的环状横纹,向下渐稀疏,有的达 全长的一半,栽培品环状横纹少或无;全 体有纵皱纹和散在的横长皮孔样突起,支 根断落处常有
药典中成药:补中益气合剂
制法:
及浓缩液合并,静置,滤过,浓缩至约 1000ml,加入苯甲酸钠3g,放冷,加入上 述挥发油,加水至1000ml,搅匀,分装, 即得。
药典中成药:补中益气合剂
功效: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 气下陷所致的泄泻、脱肛、阴挺,症见体 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 坠或脱肛、子宫脱垂。
药典中药材:当归
性状:
本品略呈圆柱形,下部有支根3~5条或更 多,长15~25cm。表面浅棕色至棕褐色, 具纵皱纹和横长皮孔样突起。根头(归头) 直径1.5~4cm,具环纹,上端圆钝,或具 数个明显突出的根茎痕,有紫色或黄绿色 的茎和叶鞘的残基;主根(归身)表面凹 凸不平;支根(归尾)直径0.3~1cm,上 粗下细
药典中药材:白术
性味: 苦、甘,温。归脾、胃经。
药典中药材:白术
功效: 徤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 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 自汗,胎动不安。
药典中药材:白术
用法: 6~12g。
药典中药材:白术
存储: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药典中药材:升麻详解>>>
升麻
药典中药材பைடு நூலகம்升麻
药典中药材:党参
性状:
黑褐色胶状物。质稍柔软或稍硬而略带韧 性,断面稍平坦,有裂隙或放射状纹理, 皮部淡棕黄色至黄棕色,木部淡黄色至黄 色。有特殊香气,味微甜。素花党参(西 党参):长10~35cm,直径0.5~2.5cm。 表面黄白色至灰黄色,根头下致密的环状 横纹常达全长的一半以上。断面裂隙较多, 皮部灰白色至
药典中药材:升麻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
药典中药材:陈皮详解>>>
陈皮
药典中药材:陈皮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 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 皮”。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 低温干燥。
药典中药材:陈皮
性状:
陈皮: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 规则的片状,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 红棕色,有细皱纹和凹下的点状油室;内 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 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 苦。广陈皮: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 度均匀,约1mm。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 视,透明清晰。质较柔软。
药典中药材:当归
性状:
,多扭曲,有少数须根痕。质柔韧,断面 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皮部厚,有裂隙和多 数棕色点状分泌腔,木部色较淡,形成层 环黄棕色。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 苦。柴性大、干祜无油或断面呈绿褐色者 不可供药用。
药典中药材:当归
炮制:
当归: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 晒干或低温干燥。本品呈类圆形、椭圆形 或不规则薄片。外表皮浅棕色至棕褐色。 切面浅棕黄色或黄白色,平坦,有裂隙, 中间有浅棕色的形成层环,并有多数棕色 的油点,香气浓郁,味甘、辛、微苦。酒 当归:取净当归片,照酒炙法(通则0213) 炒干。本品形如当归片。
药典中药材:柴胡
功效: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用于感 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子宫脱垂,脱肛。
药典中药材:柴胡
用法: 3~10g。
药典中药材:柴胡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典中药材:柴胡
注意: 大叶柴胡的干燥根茎,表面密生环节,有 毒,不可当柴胡用。
药典中药材:党参详解>>>
药典中药材:柴胡
炮制:
透,切厚片,干燥。本品呈类圆形或不规 则片。外表皮红棕色或黑褐色。有时可见 根头处具细密环纹或有细毛状枯叶纤维。 切面黄白色,平坦。具败油气。醋南柴胡: 取南柴胡片,照醋炙法(通则0213)炒干。 本品形如南柴胡片,微有醋香气。
药典中药材:柴胡
性味: 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药典中药材:炙黄芪
来源: 本品为黄芪的炮制加工品。
药典中药材:炙黄芪
性状:
本品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直径0.8~ 3.5cm,厚0.1~0.4cm。外表皮淡棕黄色 或淡棕褐色,略有光泽,可见纵皱纹或纵 沟。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 射状纹理和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状, 黑褐色或呈空洞。具蜜香气,味甜,略带 黏性,嚼之微有豆腥味。
补中益气合剂 配方详解
药典中成药:补中益气合剂配方详解>>>
补中益气合剂 BuzhongYiqiHeji
药典中成药:补中益气合剂配方详解>>>
配方: 炙黄芪280g、炙甘草140g、当归84g、柴 胡84g、党参84g、炒白术84g、升麻84g、 陈皮84g。
药典中药材:炙黄芪详解>>>
炙黄芪
药典中药材:当归
用法: 6~12g。
药典中药材:当归
存储: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药典中药材:柴胡详解>>>
柴胡
药典中药材:柴胡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 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和 “南柴胡”。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 和泥沙,干燥。
药典中药材:柴胡
性状:
北柴胡:呈圆柱形或长圆备形,长6~ 15cm,直径0.3~0.8cm。根头膨大,顶端 残留3~15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 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 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 面显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 气微香,味微苦。南柴胡:根较细,圆锥 形,顶端有多数细
药典中药材:陈皮
炮制:
除去杂质,喷淋水,润透,切丝,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的条状或丝状。外表面橙红 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和凹下的点状油室。 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 色筋络状维管束。气香,味辛、苦。
药典中药材:陈皮
性味: 苦、辛,温。归肺、脾经。
药典中药材:陈皮
功效: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 少吐泻,咳嗽痰多。
药典中药材:党参
炮制: ,取出,筛去米,放凉。每100kg党参片, 用米20kg。本品形如党参片,表面深黄色, 偶有焦斑。
药典中药材:党参
性味: 甘,平。归脾、肺经。
药典中药材:党参
功效: 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用于脾肺气虚,食 少倦怠,咳嗽虚喘,气血不足,面色萎黄, 心悸气短,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的肥厚团块,长3~13cm, 直径1.5~7cm。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 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并有须根 痕,顶端有残留茎基和芽痕。质坚硬不易 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有 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烘干者断面角质 样,色较深或有裂隙。气淸香,味甘、微 辛,嚼之略带黏性。
药典中成药:补中益气合剂
用法: 口服。一次10~15ml,一日3次。
药典中成药:补中益气合剂
存储: 密封,置阴凉处。
谢谢!
药典中药材:陈皮
用法: 3~10g。
药典中药材:陈皮
存储: 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典中成药:补中益气合剂配方详解>>>
配方: 炙黄芪280g、炙甘草140g、当归84g、柴 胡84g、党参84g、炒白术84g、升麻84g、 陈皮84g。
药典中成药:补中益气合剂
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的液体;气香,味甜、微苦。
药典中药材:党参
性状:
淡棕色。川党参:长10~45cm,直径 0.5~2cm。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有明显 不规则的纵沟。质较软而结实,断面裂隙 较少,皮部黄白色。_。
药典中药材:党参
炮制:
党参片: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 干燥。本品呈类圆形的厚片。外表皮灰黄 色、黄棕色至灰棕色,有时可见根头部有 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和芽。切面皮部淡棕 黄色至黄棕色,木部淡黄色至黄色,有裂 隙或放射状纹理。有特殊香气,味微甜。 米炒党参:取党参片,照炒法(通则0213) 用米拌炒至表面深黄色
药典中药材:炙甘草
性味: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药典中药材:炙甘草
功效: 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 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药典中药材:炙甘草
用法: 2~10g。
药典中药材:当归详解>>>
当归
药典中药材:当归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秋末采 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 捆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