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做读书札记

怎样做读书札记

怎样做读书札记大中学校的学生对“读书笔记”都不会陌生,但对“读书札记”可能不那么熟悉。

应该说,读书札记与读书笔记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区别不是很大。

据《现代汉语词典》,笔记是“听课、听报告、读书时所做的记录”,札记是“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可见,笔记侧重于“记录”或“摘录”原话,而札记则是摘记要点与心得结合的产物,侧重于“摘要”并附有“心得”。

通常把读书笔记分为摘录式、提纲式、批注式、心得式几种。

心得式的读书笔记,也就是读书札记。

通过写札记,在综合他人观点、见解的基础上,做出评价,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写下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也可以写对原文的某些论点的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

这无疑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对于课题研究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基础性工作。

读书札记的具体形式是灵活的,写法多样,篇幅也可长可短。

不过,也有一些基本的规范:一是要准确记下所读书文的作者、题名和具体出处,这既是对他人著作权的尊重,也方便自己日后的索引核查;二是概括时不能歪曲原意,摘录时不能断章取义,关键处最好是引用原文。

读书札记可以是就一本书、一篇文而写,也可以是围绕同一问题,读几本书或几篇相关文章后,抓住中心,评论它们的观点和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后者又叫做“综合读书笔记”,其写法已类似“文献综述”,因此可以作为科研的基础训练方式。

下面举几例本科生做的读书札记,不是说它们写得好,而是呈现几种大致的样式。

【例一】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04级汉本二班×××学号102012004108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难教是有目共睹的,由于学生对文言文的隔绝和惧怕心理以及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对文言文没有多大的学习兴趣,课堂沉闷,令大多数教师十分头疼。

如何才能改变现状,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呢?众多教师对此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张涛老师的《文言文教学激趣方法》中说到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而是要“传承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挖掘古人精神的宝藏,启发或指导我们现代的生活和工作。

”确实,如果没有注意到文言文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从应付高考这一层面来说是不能引起学生真正的关注和重视的。

要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之前就明确文言文学习的价值,才有可能真正从心里认可文言文,而且可以避免光为高考而学习文言文没有意义这一错误观念。

其次,要让学生看到文言文究竟美在哪里?李方老师的《诗情画意学诗文》提倡带领学生“走进古文人性美,拨动古文情感美,咀嚼古文哲理美,汲取古文语言美”。

文言文被众多学生评价:细碎,繁杂,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字词讲解,课文串讲的教法,难免枯燥、索然无味。

张玉新老师在《例谈文言文教学的三个原则》中讲到自己的一次教学实践,先给学生读一段自己用文言文写的关于学校的描绘,学生体会到周围熟悉的事物用文言文表达出来是如此地有趣,而且文言文的表述也不比白话文逊色,就有可能产生尝试的欲望,兴趣自然而然地激发出来,所以文言文教学再也不能沿用以往那种一字一句翻译、个个突破的传统教法,这种教法割裂了文章,破坏了文言文的整体美感。

如何才能避免破坏整体美感呢?很多老师提议要在情境中教学,即走进作品情境。

徐志伟老师在《漫谈古诗文诵读教学》中把情境教学称为“还原式鉴赏”: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中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想、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

情境教学的好处是使学生消除与文章的时代隔膜,熟悉文章内容,并把自己设想在作者所处的时代,清楚作者所面对的种种矛盾事实,合理地为作者考虑,体悟作者此时此境的心态和情感,就更易于学生的体会和理解。

于漪老师也说了:“如果只拘泥于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挤掉‘情’,丢弃‘情’,文字便成了干枯的符号,文章也就战立不起来,感染力也就消失。

”情感的体悟才最具有说服力,而如何更好地体悟情感,关键在于诵读,要让学生有读的欲望和兴趣。

很多老师也意识到读的重要性,何东凤介绍得最详细了,在《贵在导,重在读——高中文言文教法新探》一文中,强调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懂了,读通了”,在内容的‘理解’上下一番大气力,然后才是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并具体细分为“以默读为先,以泛读为辅,以诵读为主”。

读,并不是一知半解地读,如果对读没有要求,学生如念经般地读,就别提会有什么兴趣了,读是需要老师的点拨和纠正错误。

老师需要点拨什么呢?高云、高翔老师在《文言文教学应把握好三个关系》强调“点”“练”结合,老师先要点拨句读,对谴词造句、修辞等精妙处进行简要点拨,然后才让学生反复练读,由学会把握节奏、速度、语调和语气等技能层面过渡到品位、感受、领悟、欣赏等艺术层面。

然而,诵读法功效的实现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恐怕实施其法的老师要有顶住领导压力的心理准备了。

张涛老师的《文言文教学激趣方法》还具体说到教授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评书激趣,以叙事为主的课文,可采用易中天《品三国》那种说评书的形式;吟咏激趣,散文类的课文,可让学生在摇头晃脑的反复吟咏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文章熏陶和感染;换位激趣,对于篇幅不长,难点不多的课文可尝试让同学来当老师,调动他们查找资料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激趣,用课件或录音把学生带入浓烈的氛围中体悟课文;设问激趣;资料激趣,需要课外适量材料的补充。

具体的策略需要结合具体的篇目的具体特点,只有采用了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激趣的目的,否则,生搬硬套,处理不当,可能效果不好甚至出现反效果。

徐九胜老师甚至还提出《不妨让学生之乎者也起来》:“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意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古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说白了,就是用文言文讲话写作,文章中所述的那堂完全用文言文教学的课很成功,但这并非任何班级都可以套用的,因为功底不同,效果也不一样,让一个文言功底较差的班级试试,结果要么哑口无言,要么胡说八道,老师纠正错误都来不及了,哪里顾得上讲课,另外这个方法的使用也要适度,不能滥用。

要想让文言文教学富有成效,再也不能让枯燥无味的填鸭式字词串讲的教授法当道了,一个老师如果激发不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和关注,纵使古文功底再深厚也是白搭。

即使老师传输出大量的知识,学生没有兴趣接收,这些教学过程也就是纯属浪费时间,做无用功了,所以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案前一定要先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前提,也是关键。

…未准确交代所读文章的具体出处。

‟【例二】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种方式学号102012004081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影响语文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课程功能的落实。

在这一次的课程改革中不少的眼光度落到了这个问题上,就如何正确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展开了讨论。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进行评价是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已经达成一致的观点。

那么讨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就从对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批判开始了。

2005年11月的《乐山师范学院学报》刊载了一篇题为《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五种意识标准的构建》的文章,其中一开始就指出了旧有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已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目的以及语文教育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其一,以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为评价语文课堂教学的标准。

其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评教”为主。

其三,过分强调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该篇文章基本把新课程改革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问题分析到位。

在此基础上,该文指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是语文课堂教学兴趣与态度意识。

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这一点,第一,语文课堂教学能否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第二,语文课堂教学能否使教师体验到成功。

第三,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否鼓动学生的挑战意识。

第四,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能否达到情感的交融。

应该说这一评价条件是以人性化为基础,从人的精神需要的层面上提出,具有科学性。

二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意识。

在这一点上,文章指出应该包含“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体现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对新教材的体现度”、“教学环节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的满足度”。

紧扣教学目标应该是对一堂语文课的基本要求,这不仅是要求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也是要求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重视新课程理念,在这一点上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实际性。

三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探究与互动意识。

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并不是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要求做到探究与互动,在需要教师进行示范与传授的教学时盲目的进行学生的自发探究是不合时宜的,因此,笔者认为这一点不应作为主要的评价条件,可作为附加参考。

四是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扩充整合与实践创新意识。

这一点是在旧有的课堂评价标准中没有被重视的。

文章认为在这一点上应包括“教师能否展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整合性”、“充分强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创新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动手操作性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这一评价标准的拟定体现了新课标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思想。

最后一点,文章指出应该在评价中注意语文课教学内外资源的统整与助教意识。

这指的是评价课堂的教学手段以及学生的认知背景。

此外,笔者也从其它一些文章看到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看法。

03年5月的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刊载的一篇《新课程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初探》认为,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从三方面考虑: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两方面赋分,关键是处理好实与活的关系;二、从教师角色转变、学生自主活动、师生互动三个方面赋分;三、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并有意外收获。

这是在新课程改革初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探讨的文章,虽然把握住了新课改的理念,但是没有提出在新课程背景下具体操作的要求,是比较粗糙的分析。

另一篇04年4月发表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文章《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四问”法》介绍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四问”法:你觉得这节课时间长还是短;你完成(达到)教学目标了吗,请举例说明;你印象最深的教学事件是什么;你对教学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四问”法在真实情境中评价课堂教学,把学生、授课人和评课者结为一体,增强了师生的主体意识,让听课说课和评课活动水乳交融,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引导他们对教学进行及时反思。

应该说是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日益科学化的表现。

…未交代所读文章作者的姓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