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制造业分类指标

制造业分类指标

飞'.
本报告从科技投入、技术积累和知识产权三个方面,评价企 业创新能力的变化〈见表 1) 。科技投入用于反映企业对研究开
发的重视程度,以科技经费投入强度和科技人员投入强度指标来
衡量。企业技术积点平反映了企业和科技人员的知识存量的充
裕程度,以企业平均科技活动经费和科技人员人均经费指标分别
反映企业和科技人员的技术积累水平。专利指标能反映企业产生
-2-
飞‘
、各-
新技术的能力和水平。由于专利申请数的统计数据较完整,因此
以企业专利申请数衡量知识产权的产出水平。
(二)创新能力指数化和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二级指标的单位和量纲各不相同,无法直接进行运算。
如科技人员强度没有单位,大小都在 (0 , 1) 区间内;企业平均
经费单位为"万元",多数都大于 100 。因此需要通过数学方法 进行数据的标准化,消除单位、统一量纲,再计算创新能力指
1. 81% 。科技人员占比在所有指标中增幅最小, 13 年间仅增长
了 53%; 2008 年科技人员占比为 5.67% 。另一方面,科技投入
强度的波动幅度却较大。因此,科技经费和人员投入强度不仅不
是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反而是导致创新能力大幅波动的主 要原因。
(%)
40 35 30 25 20 15 10 5
幅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企业快速的
技术积累;而科技经费和人员投入强度却大幅波动,严重
影响了创新能力增长的稳定性。从行业层面看,不同技术
密集度的行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进展差异较大。中高技术产 业增长最稳定且增速最快,高技术产业增幅最小但波动最
大,低技术和中低技术产业增长相对平稳。总的来看,我
始趋稳,增速保持在 6%---25% 之间,是四类行业中增长最稳 定的。'1...
一 5 一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
o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一低技术产业唱,中低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
图 2
四类制造业创新能力变化
资料来源 z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以研发为核心的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高。随着企业自身能力的
增强和竞争压力的加大,企业将有更强的动力从事创新活动,
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将会进一步提升。
〈二〉以"促积累,增强度"实现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中,制造业创新能力的稳定增长得益 于企业技术积累的快速增加。而科技投入强度的大幅波动却影
响了创新能力的稳定增长。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国
燃料 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
电气机械和设备
汽车、挂车和半挂车
化学制品(不含制药〉
制药
办公、会计和计算机
设备
广播、电视和通信
纺织、纺织品、皮革
及鞋类制品
铁路机车及其他交通
设备
设备
医疗、精密和光学
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
仪器

OECO 以研究发展 (R&'O) 强度(包括 R&.O 经费与产值之比、 R&.O 经费与增加值之
DRC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 PRC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调查研究报告
2012 年 6 月 11 日
第 103 号〈总 4105 号〉
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进展和前景
内容摘要:从 1995 至 2008 年,我国制造业将更多的 资金和人力投入到研究开发活动中,科技投入强度和企业 技术积累有了明显提升,以研发为核心的企业创新能力大
数。对 5 个二级指标分别标准化处理,然后求其平均值,获得 O
到 100 之间创新能力指数。
表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对制造业的技术密集程度分类
中低技术产业
中高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 航空航天器制造
低技术产业 其他制造业、再生
产品
木材、纸浆、纸张、 纸制品、印刷和出版 食品、饮料和烟草
船舶制造和修理 橡胶和塑料制品 焦炭、炼油产品及核
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 及器材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 化学制品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
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 用机械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绒)及其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
藤、棕、草制品业 家具制造业
造纸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 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
创新能力增长作出了主要贡献。
〈三〉知识产权对创新能力增长的贡献稳定
企业平均专利申请数在 13 年间增长了 4 倍,保持了比 科技经费投入强度更快的增长,但小于技术积累提高的
速度。
四、小结 〈一〉制造业开始步入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的轨道
在过去十多年中,我国制造业已将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
到研究开发活动中,科技投入强度和技术积累有了明显提升,
(%)
10。
80 60 40 20
o
-20
-40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低技术产业增速
......中高技术产业增速
-中低技术产业增速
......高技术产业增速
图 3
四类制造业创新能力增速变化
资料来源 z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盛)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制造业要实现创新能力的稳步提升,必须在提高科技资源利用
9 一
效率的前提下,加快企业技术积累的形成,保持科技投入强度
有稳定且较快的增长。
扶术经济研究部 "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吕薇马名杰
课题组成员:杨超陈光华
马名杰杨超执笔
-
10

-、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按照创新的定义和企业创新流程,企业创新能力应包括研
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但现有统计数据难
以反映企业的生产、营销和管理能力。而研发能力无疑是企业
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本指标
体系以研发能力为代表,构造企业创新能力指数。
国制造业开始步入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的轨道。
关键词 z 制造业创新能力指标'
-
1

创新能力是企业获得和应用创新要素并从中盈利的能力。为
定量评价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进展及其影响因素,本报告
构建了制造业创新能力指数,评价了 1995 至 2008 年间大中型工
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进展,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
图 1
制造业创新能力指数及其增速
〈二〉四类行业创新能力都大幅提高但增幅差异大
在行业层面,创新能力提升幅度由高到低为:中高技术产
业、中低技术产业、低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见图 2 和图 3) 。
第一,中高技术产业增长最稳定且增速最快。中高技术产 业创新能力在 13 年间增长了 16 倍,且始终保持正增长。 2000 年前,中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增速波动很大,但从 2000 年开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
复制
加工业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四〉几点说,明
第一,行业之间只能进行创新能力增速比较,不能直接比较 创新能力指数大小。由于创新能力指数计算中进行了标准化处 理,因此创新能力指数在行业间不具可比性。 第二,本研究对全部指标进行了平均化处理,使其反映行业 规模变化对相关指标的影响。因此创新能力指数反映的是行业平
一 7 一
通过对这三类指标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科技投入强度增长慢
是制约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而科技投入强度波动大
又是影响创新能力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技术积累则是促进和稳定 创新能力增长的主要力量。
〈一)科技投入强度大幅波动影响创新能力的稳定增长
制造业科技投入的增幅不大(见图 5)0 1995 年到 2008 年, 科技经费投入强度仅增长了 59%; 2008 年科技经费投入强度为
表 1
-级指标 二级指标 科技经费投入强度 科技人员技人强度
制造业创新能力指数构成
说明
科技投入
技术积累
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主营业务收人 科技人员数量/从业人员数量
企业平均科技经费
科技人员平均科技经费
全行业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企业数量
全行业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企业科技人员数
知识产权
企业平均专利申请数
全行业专利申请数/企业数量
2007
-←科技经费支出 E 亿元
-俨企业数z 百家
-科技人员数 r 万人 -←主蕾业务收入 r 百亿元
-←从业人员 z 十万人
图 4
制造业创新能力相关指标变化
资料来源 z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L
三、影晌创新能力变化的内部因素
创新能力指数由科技投入、技术积累和知识产权指标组成。
长。这一现象从 2004 年开始改善,虽然增速下降到 20% 以内, 但创新能力增长的稳定性明显提高(见图 1) 。
(%)
80 70 60 50 40 30 20
,。
60 OOO
EJaH 『吨
o
斗。
3
20
,。
-20 -30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