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对地图和地图学的认识

谈谈对地图和地图学的认识

谈谈对地图和地图学的认识?答: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综合,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的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地图的构成要素有:数学要素、地理要素、辅助要素。

l数学要素,指构成地图的数学基础。

例如地图投影、比例尺、控制点、坐标网、高程系、地图分幅等。

这些内容是决定地图图幅范围、位置,以及控制其它内容的基础。

它保证地图的精确性,作为在图上量取点位、高程、长度、面积的可靠依据,在大范围内保证多幅图的拼接使用。

数学要素,对军事和经济建设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2地理要素,是指地图上表示的具有地理位置、分布特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因此,又可分为自然要素(如水文、地貌、土质、植被)和社会经济要素(如居民地、交通线、行政境界等)。

3辅助要素,主要指便于读图和用图的某些内容。

例如:图名、图号、图例和地图资料说明,以及图内各种文字、数字注记等。

地图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数学法则、运用地图语言、地图概况、符号系统。

1、具有特殊的数学法则:(平面、高程)运用地图投影:比例尺、坐标网、大地控制点。

2、使用了地图语言表示事物1)在地图上分门别类的使用了地图符号,可清晰地表示地物的复杂轮廓;2)实地形体,但有重要重要意义的物体,也可以用特色符号突出表示。

3)对事物的形态、质量、数量可以通过地图符号表达。

4)地表以下或受到覆盖的物体亦可在地图上清晰表达。

3、地图概括:根据地图用途或主题的需要,对实况或原图内容进行取舍和化简,以便在有限的图画上表达出制图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地理要素的主要特点的理论与方法。

4、地图符号:表示各种事物现象的线划图形,色彩,数学语言和记注的总和,也称为地图符号系统。

狭义的地图符号是指在图上表示制图对象空间分布,数量,质量等特征的标志,信息载体,包括线划符号,色彩图形和注记。

地图的分类1、按内容分类分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二大类,普通地图:基本上以相同详细程度表示地球表层各种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地图。

专题地图:突出而详细地表示某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或现象的地图。

2、按比例尺分类:大比例尺图:>1:10万中比例尺图1:10万~1:100万小比例尺图<1:100万3、按包含的制图区域分类:自然区划图:大陆、海洋、世界图、自然区图政治行政区划图:国示图、省、市、县、乡图、月球图、火星图亦可列入。

4、按用途分类:通用图:一览图、挂图专用图:航空图、旅游图、军事地图,历史地图。

5、按使用方式分类:桌图:地形图、地图集等挂图:屏幕图——电子地图随身携带图:丝质地图、导游图6、按地图维数分类:平面地图(二维地图)、立体地图(三维地图)7、按其它标志分类:按外形特征分:平面、立体、球状地图、彩色、单色地图按感受方式分:视觉地图、触觉地图、线划地图、数字地图、影像地图按结构分:单幅图、多幅图、地图集按基质分:纸质、丝质、塑料按信息可靠程度分:文献地图、假想地图、预报地图按实际需要分:调查地图、评价地图、方案地图地图的成图方法1.实测成图法:图根据控制测量→细部测量→绘制成图→制印2.编绘成图法:编辑准备工作→编绘→清绘→制印3.计算机辅助成图法:输入前管理→数字化计算机处理→图形输出→地图制印4.遥感影像成图法:资料准备→图像处理→图像镶嵌→图像判读→地图要素转绘→地图整饰→地图制印地图学是研究地图的理论、编制技术与应用方法的科学,是一门研究以地图图形反映与揭示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空间分布、相互联系及动态变化的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科学。

国家的疆域可以用地图、文字等多种形式来表达,其中,地图是表示国家版图最常用、最主要的形式。

在地图上可以形象直观地表示出国家的疆域范围和边界、各级行政区域、行政中心、主要城市等。

现阶段对地图学的定义是研究地图信息的表达、处理和传输的理论和方法,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学科。

地图分类专题地图自然地图、地质图、地球物理图、地貌图、气候图、陆地水文图、土壤图、植被图、动物图、海洋地图。

社会经济地图行政区划地图、人口地图、经济地图、工业地图、农业地图交通运输地图、邮电通讯地图、财贸金融地图、第三产业地图、教育与科研地图、医疗保健地图、文化地图、历史地图。

环境地图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地图、自然灾害地图、自然保护地图、生态环境地图、疾病与医疗地理图、全球变化图。

专用地图教学地图航海图、航空图、宇航图、旅游地图、公路交通图、水利地图、传媒地图、军事地图。

特种地图数字地图、立体地图、屏幕地图、触觉地图、(盲文地图)、塑料何丝绸地图、工艺品地图、发光地图、缩微地图、多媒体、电子地图、互联网络地图。

地图集与系列地图、地图集、系列地图。

地图学是以地图信息传输为中心,研究地图的理论、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科学。

地图学研究的任务科学水平→发挥地图功能的潜力――――地图是一种简化和抽象的空间模型。

功能:1)地图的模拟功能;2)地图的信息负载功能——直接与间接信息,1-2亿个信息单位的信息载体。

3)信息传输功能,空间信息的图形传递形式。

地图模型的直观性,抽象性、合成性、几何相似性,地理对应性、比例尺的量测性等,是其它形状的模型不预备的。

4)认识功能,利用图形表达事件,给人以特殊的感受。

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知识经济”,1998年又提出“数字地球”给地图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了发展的前景。

地图学的结构及学科分支1.理论地图学:地图概论、地图投影、地图信息及其传递、地图感受、地图符号学、地图概括教学地图学、地图模式,综合制图理论。

2.地图制图学:普通地图制图学、专题地图制图学、遥感资料地图机助制图学、地图印刷学3.应用地图学:~基本功能、~评价、~分析的方法论、~自动分析与处理、~应用。

随着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其任务更加拓展―――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

现代地图学理论研究发展了地图学理论:地图信息论、地图信息传递论、地图感受论、地图符号论、地图模型论、地图认知理论、制图综合理论地图学的结构体系理论地图学(地图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地图学概论、地图模型理论、地图信息理论、地图传输理论、数学地图学、地图符号学、地图感受理论、综合制图理论、制图综合理论;地图制图学(编图方法和技术),包括:普通地图制图学、专题地图制图学、遥感制图学、机助制图学、地图制印学;应用地图学(地图应用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地图的基本功能、地图的评价、地图的实际应用、地图分析的方法论、地图分析利用步骤、地图分析利用方法、地图信息的自动分析与处理。

现代地图学理论由于地图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艺术科学等有着交叉及关联关系,它们的研究成果为地图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并促进了地图学理论研究的进展。

地图信息论地图信息表现为图形几何特征、多种彩色的总和及其相互联系的差别,可以说地图信息是以图解形式表达制图客体和其性质构成的信息。

地图信息论就是研究以地图图形表达、传递、贮存、转换、处理和利用空间信息的理论。

该理论有助于认识地图的实质,并深化了对地图信息的计量方法的研究。

地图传输论是研究地图信息传输的原理,过程和方法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客观环境——制图者——地图——用图者——再认识的客观环境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客观环境被制图者认知,形成知识概念,通过符号化变为地图,用图者通过符号识别,在头脑中形成对客观环境的认识。

这个过程是一个地图信息流传输的过程,地图制作和使用都包括在这个传输过程中;地图符号能有效传输地理信息,但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噪声”干扰。

该理论对于地图最佳制作和地图有效使用具有积极作用。

地图符号学是研究地图符号系统的构图基础,感受方式及其设计使用的科学。

提出了六种视觉变量:形状、亮度、色彩、尺寸、密度和方向是地图符号系统的构图基础;四种感受方式:组合感受、选择感受、等级感受和数量感受是制图过程中的视觉特点,该理论对于地图符号设计和地图生产有较大影响。

地图模型论是研究如何建立再现的客观环境的地图模型,并以地图数学模型来表达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地图是客观世界的模拟横型。

此模型是制图者的概念模型,并可用数学方法表达,经过抽象概括的制图对象的空间分布结构。

该理论对于深入认识地图的实质,并对推动数字制图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地图认知论是研究人类认知地图获取信息的手段,原理和过程的理论。

该研究有两项成果。

一是“地图认知环”学说,认为用图者首先接受到图像地图客体,进而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然后据已有知识对所获信息进行加工,从而产生头脑信息图;再进一步通过对实地地理现象进行研究,最后得到所认知的地理实体,完成一轮认知环。

二是“多模式感知和认知理论”,是指在虚拟地图环境下,用多种认知手段(如视觉、听觉)分别获取知识,并将其加以比较和想象处理,进而形成各自的知识库(如视觉、听觉知识库),最后将各知识库融合,产生综合知识库。

该理论对制图手段、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使用有重要意义。

地图感受论是研究地图视觉感受过程的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方法,探讨地图是如何被用图者有效感受的理论。

研究内容有分级符号、网纹和等值灰度梯尺的视觉效果,色彩设计客观性、视觉感受与图形构成的规律、特点等。

该理论对于地图设计有重要意义。

地图学发展趋势智能化包括地图信息源信息获取,地图制作过程和地理信息表达的智能化等。

虚似化地图学将来表达的制图对象不一定都是实体的客观存在,很多内容将是虚拟的、模拟的、多维仿真式的。

功能多极化地图功能从表达地理客体规律特征,扩展到知识发现、空间分析、动态显示监测、综合评价、预警预报等。

主客体同一化随着科技发展,促进地图制作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地图制作将越来越简单,故既是地图制作者又是地图使用者将渐趋普遍,使主客体同一化。

全球一体化随着数字地球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将实现全球化的地图无缝拼接和万维网联通,使地图在表达地球和研究地球方面,都可以整体化,全球一体化形式出现。

地图、RS、GIS和GPS 一体化数据库是链接数字地图、RS、GIS、GPS技术的共有基础,随着这些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将使其在信息科学的范畴内不断融合并趋向一体化,为地球信息科学、数字地球的成熟发挥作用。

地图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地图学作为区域性学科,它的主要基础就是地学。

所有这些如地理学、地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区域学科的野外实地勘测、调查都离不开地图。

各用对象又是地图学的研究对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