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中考语文第一篇语文知识积累专题三文学常识•传统文化复习课件

2019中考语文第一篇语文知识积累专题三文学常识•传统文化复习课件

篇 语文知识积累 专题三 文学常识·传统文化
考情搜索
考试说明
掌握《初中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中的文学常识和教材中涉及的重要的传统文化知识。
文学常 识
常识辨析 常识填空
2018年 宁波
台州
2017年 舟山(嘉兴)
衢州 杭州
2016年 湖州 舟山(嘉兴)
\
汉字文化 嘉兴(舟山)
湖州
\
对联文化
湖州 金 华(丽水)
示例二:我选 B, 人物是林冲。“一生风雪落荒草”, “一生风雪”既概括了林冲屡遭奸人陷害的坎坷命运, 又 对应草料场遭到陆谦、富安放火暗算, 幸免于难并得知真 相后, 怒杀二人, 冒着风雪连夜投奔梁山的情节。“半壁忠 心飨天朝”指林冲有正义感, 为人光明磊落, 忠于朝廷, 安分守己, 却由于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成为官场腐败的牺牲 品。
3. 面:划分成块, 面面俱到。
我们可将文学常识分成几块, 形成小的系统来复习。 如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分类, 形成四个 小系统, 掌握这几块知识。另外, 每一个作家, 他的生活时 代、代表作也可以构成“面”进行复习。
达标训练
1. (2018·台州)文学常识填空。 庄子, 道家 (填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 品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欧阳修, 北宋文学家, 他在《 醉翁 亭记 》(填作品名)中, 抒写了与民同游琅琊的快乐; 泰戈 尔 (填人名), 印度文学家,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金 色花》中赞美了童真和母爱。
C. 法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 淋漓尽致地刻画了 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
D.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和《醉翁亭记》的作 者欧阳修, 他们因散文成就突出被列入了“唐宋八大 家”。
答案:C
4. (2018·台州模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桑梓”, 古时住宅旁栽种桑树、梓树, 后人就用桑
①集:隹+木。“集”的本义为鸟类在树上栖息。② 安:房屋+女子, 即“女居家则安”。“安”的本义是“安 居”“安定”。(二选一)
(2)【汉字妙解】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今人 赋予了汉字新的含义。比如“超”字可解释为“召”示你, 不停地“走”, 你才能赶上别人, 走在前面。请仿照示例妙 解下列汉字。(二选一)
D. 中国是礼仪之邦, 交往言谈注重谦敬之分, 如敬辞 类“贵庚”“令堂”“赐教”等, 谦辞类“鄙人”“寒舍”“犬 子”等。
答案:C
5. (2018·温州实验中学模拟)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释 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 《离骚》, 后用来泛称文学才华。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 在某方面领先叫引领风骚。
答案:B
6. (2018·绍兴模考)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 “ 但 愿 人 长 久 , 千 里 共 婵 娟 ”, “ 婵 娟 ”“ 玉 兔”“素娥”“广寒宫”等都是月亮的别称。 B. 古代常用“阴”“阳”表示方位, “山南水北谓之 阳, 山北水南谓之阴”。 C. 古代“三”“九”常用来表示次数多, 如《曹刿论 战》中的“齐人三鼓”。 D. 吃粽子、插艾蒿、赛龙舟、挂香包、喝雄黄酒都是 端午节的习俗。
家坞附近开一家“茶”主题的民宿, 需要在店门口写一副
对联, 请你根据以下对联的意蕴, 帮助小轩选择合适的一
项( D )
A. 熏心只觉浓如酒
入口方知气胜兰
B. 淡酒邀明月共饮
浓茶迎故人茗品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者是西汉史 学家司马光。
B.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套中人》刻画了别里科夫 这一沙皇专制制度的忠实卫道士的典型形象。
C. 英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 包括《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列夫·托尔斯泰传》。
D. “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称颂, 如柳宗元的 《醉翁亭记》、欧阳修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伤仲永》 等。
初秋, 好朋友要离开家乡到国外求学, 送行路上, 晓 依顺手折下路边的 柳枝(杨柳、柳条) , 以表达惜别之意。 过了一个月, 朋友给晓依发来一封邮件, 邮件里画了 月 亮、鸿雁(大雁、雁) , 表达了她的思乡之情。
7. (2016·舟山、嘉兴)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 正确 的一项是( B )(2 分)
真题精选
1. (2018·金华)下列两副对联分别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 的哪个节气?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相应节气填在横线上。 (2 分)
闻得春雷动,只是一声,虫醒桃开莺恰恰; 说来地气苏,正逢二月,牛耕日暖雨微微。 (1) 惊蛰
昼夜等长,旧巢又是栖玄鸟; 暑寒渐易,新柳皆来扭绿腰。
(2) 春分 备选答案: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白露 秋分
答案:A
4. (2018·衢州)用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称呼图中的礼仪, 正确的一项是( C )(2 分)
A. 我要向你稽.首.(《雷电颂》) B. (翠莲)向前来深深道了三个万.福..(《水浒传》) C. 范进向他作.揖.(《范进中举》) D. (秦王)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
5. (2018·台州)我国古代用干支和皇帝的年号纪年。下 列选项中所用的纪年方法, 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D )(2 分)
宁波 金华
\
题型归纳
称呼
衢州
\
\
年龄称谓
杭州
\
\
传统文

二十四节气
金华 丽 水
温州
\
纪年方法
台州
\
\
谦称、敬称
杭州
衢州
\
传统节日
宁波
\
\
1. 传统文化考题越来越热, 主要涉及的知识有谦辞、敬辞、称谓、年龄、节气、对联、民俗等, 一 备考指导 般都是教材中出现过的, 考查题型比较灵活。
2. 复习时要识记重要的传统文化知识, 并结合考题进行巩固训练。
B. (宋江一行)转过马行街来, 家家门前扎缚灯棚, 赛 悬灯火, 照耀如同白日。正是:楼台上下火照火, 车马往来 人看人。
C. 张铁臂击剑, 陈和甫打哄说笑, 伴着两公子的雍容 尔雅, 蘧公孙的俊俏风流, 杨执中古貌古心, 权勿用怪模 怪样:真乃一时胜会。
D. 延弃弓绰刀, 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闪出一 将, 大叫:“休伤吾主!”视之, 乃庞德也。德奋力向前, 战 退魏延, 保操前行。
【注释】①飨(xiǎng):泛指供人享用。
示例一:我选 A, 人物是宋江。“难得有心呼保义” 指宋江绰号“呼保义”, 他自称保义, 表示对大宋王朝的 忠义之心。宋江字“公明”, “颂”与“宋”谐音, 后人 不喜宋江, 因为他一直主导“招安”, 导致起义军和他自 己的悲剧命运。所以说“可怜无人颂公明”。
①真: 正“直”, 是它的立足点。
②忌: 心中只有自己, 容不下别人。(二选一)
8. (2018·绍兴第一中学模拟)从下列三副对联中任选一
副, 指出对联所写《水浒传》中的人物姓名, 并结合பைடு நூலகம்品内
容简要阐述对联的含义。
A. 难得有心呼保义 B. 一生风雪落荒草
可怜无人颂公明 半壁忠心飨①天朝
C. 满心草莽难剃度 一生屠戮终成佛
A. 庆历四年春(《岳阳楼记》) B.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记承天寺夜游》) C. 崇祯五年十二月(《湖心亭看雪》) D. 己亥之二月也(《满井游记》)
6. (2017·舟山)中国传统文化中, 自然界中许多美好的 事物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情感, 根据下面的情境, 在横线上 各填上一种事物的名称。(2 分)
2. (2018·杭州富阳区升学模拟)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 识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描写的第一次有组 织的反抗斗争, 其特点是一个“智”, 凭借智慧劫取了送 给蔡京的生日寿礼。
B. 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为解元、 会元、状元, 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 中了第一名, 称为“连中三元”。
C. “谏”是古代用于下级对上级提意见或建议;“社 稷”是指国家, “社”是土地神, “稷”是谷神;“布衣” 是指贫民, 因为他们都没有官职, 只能穿布衣服。
D. 《儒林外史》中, 范进中举了, 张乡绅来笼络范进, 说“世先生同在桑梓, 一向有失亲近”。“桑梓”一词代 称家乡。
答案:C
3. (2018·杭州模考)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完全正 确的一项是( )
1. 点:突破重点, 点点到位。
首先, 要牢牢抓住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所涉及的重要作 家、作品及文学体裁等常识, 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向课外拓 展。其次, 要抓住典型的文学样式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展开复习。
2. 线:梳理成线, 线线清晰。 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作家、作品都有一定的内在联 系, 要从宏观上分门别类地加以梳理, 概要识记。让时间、 国别、体裁穿针引线, 如宋词有两个派别:一是豪放派, 以 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二是婉约派, 以柳永(初中教材中没 有选作)、李清照为代表。我们就可以把“苏轼、辛弃疾、 李清照”三人的朝代、课文选作及出处放在一起做成卡片。 这种卡片内容灵活, 条目清楚, 将众多文学常识连成一体, 达成永久记忆的效果。
B. 方枘圆凿:枘(ruì), 榫头;凿, 卯眼。方榫头, 圆卯 眼, 形容门当户对, 天造地设。
C. 四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 两篇, 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 称为“四书”。明代 开始, 规定为科举取士的必读书。
D. 桑梓: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 后人就用桑梓 指代家乡。
示例三:我选 C, 人物是鲁智深, “满心草莽难剃度” 指鲁智深起身自绿林, 一片杀人心。到五台山落发为僧后, 不守清规戒律, 喝酒吃肉, 只做个“花和尚”。“一生屠 戮终成佛”指一生杀人无数的鲁智深, 在生擒方腊后, 夜 宿杭州六和寺听得钱塘江潮信, 信中顿悟, 圆寂, 最终得 到了超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