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P.12—13(1)政治特点1840年以前,中国是一个政治上完全独立的国家,近代以来,虽然中国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还保留着形式上的独立和自己的政府,但是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和关税自主权等都遭到严重的破坏,各方面主权几乎都掌握在列强手中,中国政府逐渐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中国失去独立地位,沦为半殖民地.(2)经济特点近代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近代以后,随着西方列强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投资设厂,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中国成为列强掠夺原料,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的基地,并逐渐产生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附属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封建经济为主,多种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存的经济特点.(3)思想文化特点最显著的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政治上提倡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教育上主张学习先进科学文化,但是封建思想文化仍占统治地位.2、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任务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P.15)2.争取名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社会的两大主要任务。
3这两个任务是相互区别有相互联系的。
第一,这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不能相互替代。
第二,这两大历史任务又息息相关,不能分割。
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补充见P.163、列举历史事实,论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以及主要表现1.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破坏,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
《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从东南沿海扩展到东北沿海,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国领土主权遭到更为严重的破坏.3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不仅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而且进一步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4.甲午战争的爆发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5 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最终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列举历史事实说明近代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失败的根本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而前者是更根本的原因,正是因为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现状长期得不到改变。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腐败,不来了解世界形势,不懂御敌之策;很多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他们大都害怕拥有坚船利炮的侵略者,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牺牲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他们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可能危及自身统治,所以常常压制和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员的反侵略斗争。
而且反动统治阶级实行错误的方针政策,使得中国历代反侵略战争一再失败,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经过工业革命后经济与技术迅速发展,而封建的中国就远远落后了。
以鸦片战争为例:就武器装备来看,清军主要使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而英国军队普遍使用步枪,英国的大炮也比中国的功能多、杀伤力强;就军队素质和战斗力来看,清军军官不通兵法、不谙近代军事指挥,相对而言英军训练有素、指挥统一、海军、步兵、炮兵、工兵各兵种协同作战,战斗力较强。
和鸦片战争一样,其他反侵略战争情况来类似。
总之,中国军队的综合实力、战斗能力远远低于西方列强,是中国军队在战场上节节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二章5、结合史实全面评价洋务运动①农民阶级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建立政权,颁布了《田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后期,洪仁玕制定了《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但最终失败了。
失败原因:主观原因,农民阶级和历史局限性(革命思想、革命纲领、革命计划)。
客观原因:敌人力量强大,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
教训:农民阶级不可能成为领导阶级。
②地主阶级的自救------洋务运动。
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部分地主阶级提出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建设新式海军,新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失败原因:只凭借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这种“移花接木”的做法是肯定要失败的。
教训:地主阶级不可能成为领导阶级。
③资产阶级上层的改良运动------维新运动。
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上层掀起了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主张效法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兴办新式学堂,发展新思想。
失败原因:维新派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教训: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在中国根本行不通。
(P.31-32)6、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意义及经验教训⒈客观原因:新旧势力对比悬殊。
旧的封建势力虽然腐朽没落,但是跟维新派相比,还是一股很强的破坏力量。
维新派虽然朝气蓬勃,但其实力远远弱于守旧派。
⒉主观原因 ①在顽固势力远远大于维新势力的情况下,维新派对顽固势力估计不足,把变法看得过于简单,以为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可以改变变法的愿望。
②光绪皇帝也不是一个真正主张变法的人,其中确实夹杂了借变法向慈喜太后争权的因素和做法,导致慈喜太后的震怒而扑杀变法。
③维新派是在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背景下产生的,但他们在变法过程中却不敢触动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反而希望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④知识分子的单纯,缺乏政治手腕和政治敏锐性。
如对政治形势的变化的估计不足和对袁世凯本质的认识不清。
⑤维新派不但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支持变法,反而对人民群众抱敌视态度。
上有反动势力反对,下无人民群众支持,维新运动注定要失败。
⑥改革速度太快,100天来,变法召令多达100多道,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改革速度太快使利益集团的冲击太大,导致利益集团的普遍反对而使变法的阻力变大,变法自然就无法进行下去.意义: ①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②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③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7、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为例,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农民运动的两次高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发现,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从主观上看: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其表现为封建皇权主义思想严重,家天下、迷于权势、争权夺利和生活腐化,以致内部流血内讧,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最后失败。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历史告诉我们,旧式农民战争推翻不了封建制度。
同样,义和团也无法摆脱旧式农民战争的归宿,他们英勇反抗,拼死奋斗,仍不能赶走入侵的帝国主义。
义和团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笼统的和极端排外主义及封建蒙昧主义。
笼统排外又是封建蒙昧主义的突出表现,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导致了行动上的盲目性和落后性,其结果是孤立了自己,壮大了敌人,使反帝斗争陷于歧途,悲壮失败。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历史表明,封建皇权主义和笼统的排外主义,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革命和农民战争的两个致命弱点,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不能独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自发的农民思想不能拯救中华。
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
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P40-41)第三章8、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该如何评价?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在当时是指“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评价:三民主义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的政治思想,并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
但是,自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领导阶层表面上继承、实践和发展了三民主义,实则在保持其基本形式及构架的幌子下,改变了它的基本精神和本质内容,尤其在1949年逃台后更甚。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要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要求中国民族解放,各民族平等,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民权主义要求主权在民,建立法制国家,人民拥有政权,政府只拥有治权,实行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民生主义要求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
后来孙中山还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三民主义的根本标志和革命灵魂。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反动分子根据需要对三民主义进行了大肆地歪曲。
蒋介石把民族主义解释为“反共抗俄”,自由、平等、博爱等;蒋经国则认为三民主义就是要缔造一个均富、安和、乐利的社会;有的人还把它解释为:“自由、民主、均富”等。
这些解释的实质与孙中山先生的立场是截然相反的。
另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就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它也未能解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
(P55)9、如何评价辛亥革命?成果:1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与民主的权利。
2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 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