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学十大原理做出决策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只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相互影响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整体经济运行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原理一人们面临交易关系原句可理解为"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
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当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的运用在保卫海岸线上免受外国入侵的时候(大炮),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
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
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
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着每一种可能的选择而来的机会成本。
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
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
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
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
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
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
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然而,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
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
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原理五贸易使人获益也许你在新闻中听到过,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
实际上,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
尽管有这种竞争,但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使大家过得更好。
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原理六经济组织的活动依赖市场2014年之前大部分曾经是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已经放弃了这种制度,并努力发展市场经济。
在一个市场经济(marketeconomy)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
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
原理七政府可以改善市场为什么我们需要政府呢?一种回答是,看不见的手需要政府来保护它。
只有产权得到保障,市场才能运行。
但是,还有另一种回答。
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
尽管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
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这个术语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我们说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
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你判断什么时候一项政府政策适用于促进效率与公正。
原理八生产力决定生活水平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
随着时间推移,生活水平的变化也很大。
用什么来解释各国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答案是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productivity)的差别。
生产率与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对公共政策也有深远的含义。
在考虑任何一项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
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当政府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时,一个结果是通货膨胀,另一个结果是至少在短期内降低失业水平。
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curve),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第一个研究了这种关系的经济学家而命名的。
a) 货币量增加,提升支出水平,从而刺激物品与劳务需求b) 长期的高需求引起高物价,继而引起企业更多的生产,更多的雇佣c) 更多的雇佣则意味着更少的失业经济学家仍对菲利普斯曲线有所争议,但大多数经济学家2014年之前接受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权衡取舍。
这就简单地意味着,在一两年的时期中,许多经济政策在相反的方向推动通货膨胀与失业。
无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从高水平开始(正如20世纪80年代初的情况),从低水平开始(正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情况),或者从这两者之间某个地方开始,决策者都面临这种权衡取舍。
二、宏观经济学的几个概念(一)主要概念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组成: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2.消费物价指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3.利率、汇率4.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债务总额)5.失业率(二)次要概念1.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2.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它是一个比值,数值在0和1之间。
基尼指数的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
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
3.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PMI)4.进出口额5.固定资产投资额6.政府采购额7.社会消费总额宏观调控总论一、宏观调控概述1.宏观调控含义政府为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和控制。
2.理解主体:政府目标: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发展手段:综合性二、宏观调控法1.含义调整国家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是国家管理经济的主要法律手段2.宏观调控关系: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规划、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与受控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宏观调控主体之间的平衡协调关系。
◆各类宏观调控关系的共同特点:①经济关系:各类宏观调控关系都具有经济活动内容,属于经济关系范畴②都体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③政府及授权机关始终是调控主体3、制度根源:1)客观条件①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②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要求(资本主义经济不能克服自身的先天缺陷和弱点。
其一,市场机制本身不能够解决社会目标问题,影响可持续发展。
其二,市场的竞争性会导致两极分化、社会不公平,不能促进公共利益。
其三,市场经济的调节具有盲目性、滞后性和惯性,不能根据发展需要变革经济结构。
其四,市场的自发性必然导致垄断和寡头,导致市场低效率。
)③国家履行经济管理职能的要求2)理论基础①市场失灵理论②国家干预理论③政府失灵理论④国家适度干预理论4、宏观调控法体系:计划(中心环节)、财政(重要)、税收、金融、产业政策、投资、对外经济调控法三、宏观调控权1.宏观调控权含义:指政府为确保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平衡,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目标,而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调节与控制的法定职权。
权源:人民的权力、来源于法律的明确授权2.配置纵向配置:只有中央层级的国家机关才有宏观调控权横向配置:立法、行政机关有宏观调控权,司法机关没有3.综合协调(1)现行机制①计划与财政、金融调控的相互协调②产业政策需要财政和金融的支持③财政调控与金融调控相互配合单一的宏观调控手段由于本身的特点和局限性是无法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建立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是国民经济本身的内在要求和客观需要。
(2)完善:①设立宏观调控委员会,明确其议事规则及权力②建立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机制金融调控法一、金融调控1.含义及特征通过制定金融政策和金融法律来引导各类主体的金融活动以实现其调控目标,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形式。
特征:1)主体,央行(金融调控的主体是中央银行)2)手段,货币政策3)必须在法制范围内运行2.金融调控手段(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①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存放于中央银行准备金账户的无息存款。
②再贴现:贴现是用未到期票据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贴息兑现的行为。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通过贴现得到的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的行为。
再贴现率是进行金融调控的重要杠杆,再贴现政策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并进行结构调整,作用效果较为缓和。
③公开市场操作: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通过证券的吞吐和货币资金的收发,来调控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进行直接控制而采取的各类措施,如信用分配、直接干预、利率限制、流动性控制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通过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指导、劝告、磋商,来间接控制信用规模的各类措施,包括窗口指导、道义劝告、优惠利率3.金融调控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矛盾:①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②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③稳定物价与平衡国际收支④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我国金融调控的目标是稳定货币与经济增长,但首要目标是稳定物价4.金融调控法①金融法:调整货币流通和资金信用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的总称②金融调控法:调整金融调控关系和金融监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③金融调控关系:国家金融主管机关,以稳定金融市场、引导资金流向、控制使用规模为目的,对有关金融变量实行调节和控制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
④金融监管关系:国家金融主观机关依法利用金融权利,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实施监督和管理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