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摘要]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
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
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下述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
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考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为土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占世界第二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
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1)。
表1 中国土地资源与世界一些国家的比较单位:公顷/人类型世界中国俄罗斯美国印度加拿大法国人均土地总面积2.20 0.740 11.400 3.350 0.31 30.54 0.937人均耕地面积0.247 0.076 0.898 0.686 0.174 1.507 0.330人均森林面积0.583 0.106 5.154 0.776 0.067 8.100 0.256人均草原面积0.575 0.319 0.586 0.874 0.012 0.924 0.184人口密度442 1321 88 294 3177 32 1060我国国土资源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地广人稀,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8.4%,而土地面积占全国土总面积的56.5%。
西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28.4%,林地占全国林地的38.3%,牧草地占全国牧草地的72%。
就人均占有量的而言,西部地区人均土地为28.8亩,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别是2.0亩、4.7、10.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1.7倍和1.3倍。
虽然西部地区土地总量很大,人均占有量也较高,但其耕地质量却不高。
在西部,优质高产旱涝保收农田约有1.8亩,只占耕地总面积得32%,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
而大于25度的坡耕地共计681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2%,大大高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
在2000年我国耕地普查中,耕地面积12823.31 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01 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
而更为严重的是,人口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耕地则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在减少。
由于土地资源短缺,受人口与生产发展的压力,土地处于严重超负荷利用状态。
2.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质量退化严重土地质量退化就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土地下降的过程。
通常表现为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
数量减少表现为整个土体毁坏或表土丧失,质量降低表现为土壤在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方面质量下降。
我国土地质量退化现状根据其类型分别表现如下:(1)土壤侵蚀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4 %,植被覆盖率低和植被的不断破坏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土壤侵蚀。
建国以来平均每年增加水土流失面积500 万—600 万亩,至今总面积已达179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
水土流失使耕层变薄,土体受破坏同时土壤养分流失。
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超过50 亿吨,约占世界总流失量的1/5,相当于全国耕地削去10mm 厚的肥沃的表土层,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 多万吨化肥的养分含量。
从地区分布看,长江流域流失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40%,黄河流域流失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67%,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北方的风力、冻融侵蚀地造成了大面积农业土地承载力减弱或土地荒废,如内蒙古全区风力、冻融侵蚀面积占到全区总面积的85%。
(2)土地荒漠化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 万平方公里。
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
建国以来,全国共有1000 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 亿元。
(3)土地盐渍化我国盐碱荒地约为2000 万公顷,盐碱耕地677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淮河平原,黄土高原和沿海地带。
盐渍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微生物活动能力差,土壤板结,成为我国主要中低产田类型之一。
(4)环境恶化,土壤污染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兴起,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土壤中,造成土地污染。
据统计,我国耕地受城市工业三废污染的面积达6000 万亩,受乡镇企业污染的面积达2700 多万亩。
另外,遭受农药,化肥等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污染已达2 万亩。
(5)土壤性质恶化50 年代南方稻作区水稻土潜育化面积约5000 万亩,到80 年代初曾达7000万亩。
湖南省洞庭湖周围,次生潜育化面积占稻田面积约20%,江西次生潜育化面积则占全省稻田面积的20%,约有600 万亩,次生潜育化是南方稻田生产力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2000 年,对23 个省(区市)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891 起,污染农田4 万公顷,造成农畜产品损失2489 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2.2 亿元。
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
约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养分不足,20~30%耕地氮养分过量。
由于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造成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
3.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在现有农业用地中,有相当一部分土地的质量不高,投入少,重用轻养,生产力水平较低。
主要表现在:(1)中低产田面积较大,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1.3%;中国林地资源中,有林地面积只占农业用地总面积的45.7%,在有林地中,过熟林比例较大,林木枯竭率较高(1%左右),造成林木资源的严重浪费;草地利用面积占可利用面积的57.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0.5 倍,而生产能力却远比世界平均水平低,每公顷可利用草地平均生产畜产品还不及美国同等草地的1/27。
(2)土地浪费严重。
一是城市用地粗放,土地利用率低。
1986-1996 年全国城市非农业人口增加59.7%,但城市用地却增长了106.8%,城镇用地人均已达133平方米。
城市闲置土地占5%,其中还有40%属于低效利用;二是开发建设中盲目批地,造成土地大量闲置。
到1997 年底,全国征而未用的土地就有174 万亩。
1991-1996 年全国设立各类开发区达4210 个,开发区闲置土地就达61 万亩;三是农村土地使用存在许多问题。
全国农村人均用地已达182 平方米,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150 平方米的标准。
4.土地开垦过度、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中国的后备耕地不足0.7 亿公顷。
这些资源有50%以上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云南三个边缘省、区。
这些地区人口相对稀少,部分地区干旱少雨,给土地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后备资源中山地多、平地少,质量好的少、中等和次等地多,大多数后备土地只能开垦作为林果、林木或经济作物用地,且开垦难度较大,所需投入也较大,同时,开垦不当还易导致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5.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近年来一些地区盲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不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适宜水果种植的区域的大量发展果园,导致许多优质耕地被挤占。
此外,西部的建设用地尤其是交通和城镇用地数量偏少,比例偏低。
目前西部地区交通用地只占本地区总面积的0.25%,远远低于东部地区1.39%:城市数量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7%,城市建成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环境资源的需求将是持久的,新世纪中国能否获得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实现人口控制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可以说是我国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最基本的措施,因此“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不能有任何松懈。
同时要大力发展教育,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以增强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能力。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确保粮食安全将是解决世纪中国人口吃饭问题的关键。
(2)科学规划与开发土地,保护耕地,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区域土地规划工作已在不同的区域层次上展开,同一层次上的区域单元要做大量的同类工作。
例如,我国在新修订的“十一五”规划中就对长三角和京津冀进行统一的区域规划。
即使同一个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也要重新修订或设计同类规划。
要提高土地规划的质量和效率就要对规划程序和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出有代表性的模式,以减少规划工作中的重复劳动,并增强规划的标准化。
土地退化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起因,恢复则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前提。
土地的退化和恢复是两个长期的过程,其机理更是需要长期的研究和探索。
这项研究不仅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今后必须加大投入,继续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耕地的需求量会日益增多,解决耕地资源稀缺问题的出路在于一方面“开源”即加大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和复垦;另一方面“节流”即节约和合理利用及保护耕地,提高土壤质量,提高耕地的产出水平。
由于我国对于农业适宜和中度适宜的土地几乎都已被开垦用于种植业,其余土地的生态条件较差,因此应当弱化后备资源开发,重视对已利用地的挖潜整理。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实现质和量的统一。
切实保护耕地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效力,制定耕地保护的专项规划,严格执行用途管制;加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明晰耕地产权,建立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土地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整土地利用行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对地方土地管理部门的监管,防止因利益驱动而多占、乱占耕地;建立全国耕地变化的动态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