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中西方家庭文化及其发展根源

研究中西方家庭文化及其发展根源

姓名安海东学号********** 班级02311101研究中西方家庭文化及其发展根源从中西方第一次交流至今,文化的差异一直就被无数人讨论过,唐僧西游,鉴真东渡,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等历史事迹,东学西渐,东学为体西学为用等词汇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从古至今不是孤立法阵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交流与影响,包容与被包容,有的文化在收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因为没有完好的传承而流失,有些又因为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改良而发扬光大。

中华文明五千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它的存在和传承少不了精华的升华和糟粕的流失,留下来的都是几千年经过实践检验值得存在的真理。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因此也称之为硬文化。

相对来说,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

中国人有整体观念,而西方人有个体意识,比如在中国就一直延续着“有福同享“的说法,而西方人却更崇尚个人的权利等等。

中国人重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发达,具有较强的情感性,更趋向于直观。

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于农耕定居,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使得家庭、家园、家族体制的完整延续成为农耕文化的价值重心。

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方许多地方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西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东西方国家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形成的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必然给跨文化交际带来障碍。

家庭观念的是文化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不同的家庭观必然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所体现并可能随之产生误解。

中西家庭结构的差异体现了中西家庭观念的不同。

中西传统家庭模式和文化的差异,根植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发展模式。

许多著名经典作家在论及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历史进程时,都认为东西方曾经走了两条不同的历史道路。

就家庭而言,它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范畴。

家庭这一范畴的变化是随着家庭本身的变化而变化。

从历史上来看,人类家庭从古至今经历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这样一个变化过程。

由于家庭的不断地变化,因而,关于家庭范畴的界定既是家庭研究的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但又是难以形成一致看法的问题。

古往今来,人们对家庭所作的界定已达数百种。

有学者认为,就目前看来,家庭仍然是最不明确的术语之一。

[i]因为,它缺乏一个大家认可的确切界定。

尽管具体的界定有所不同,但一般学者们都认为家庭是基于婚姻关系、血缘(或血亲)关系和供养(或收养)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共同体。

人类历史发展中,家庭存在着由生育形成的血亲关系,两性结合形成的婚姻关系以及供养关系,三种关系组成家庭核心结构。

其中血亲关系和婚姻关系是决定家庭本质的基础和纽带,也是研究家庭功能的重要依据。

随着社会发展,家庭关系及其排列组合方式必然也发生变化,从而使家庭结构、功能及家庭观念发生演变。

而东西方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道路,也生成了中国和西方不同的家庭模式和家庭文化观念。

中国人重视血亲关系,中国血缘代际关系具有亲合力强、传递力强和持续力强三大特征。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积淀极厚,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子女哪怕另设门户之后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去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代父母付钱也理所当然。

西方人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关涉。

相比较而言,西方人对于血亲关系并不像中国人那么重视。

在西方,独立性的培养始于孩提时代。

当小孩周岁时,许多父母就给他们安排一个单间,有意让小孩从小习惯自己的小天地,这大概算是向个人独立迈出的第一步。

学生勤工助学都很普遍,除资助自己上学或挣点零花钱外,更主要的是从小改变事事都依赖父母的习惯。

有的去快餐店、加油站服务,有的为人送报、照看小孩,有的为人铲雪、代扫落叶,等等。

做父母的认为,小孩靠自己劳动挣钱有助于认识到金钱来之不易,从小培养起自立的意识。

东方血缘社会历史道路使中国的家庭模式及概念和功能,都获得了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极大的特殊性。

对此梁漱溟先生曾做过专门分析,他认为在东西方社会结构中家庭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有很大不同。

简单讲,西方社会往往以个体为中心, 家庭地位和功能相对次要,而中国传统社会往往以家庭为中心,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或细胞。

把家庭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基础,把家庭成员之间的义务和责任建立在亲情仁爱的基础上,这是中国特色也是中国家庭文化传统中积极的因素。

而西方的家庭模式相对言更强调个体的独立性。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极强。

在个人、家庭、团体三者中,家庭占有异常突出的地位。

在处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上,家永远是神圣的、第一位的,个人利益从属于家庭利益(而家庭利益和家族利益紧密相连),而且往往合二为一。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和团体占有比家庭重要得多的地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但是它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个人。

对于西方人来说,人不仅是知识的主体、自然的主宰,更是社会和家庭的主人,在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上,个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导因素,而家庭则是次要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家庭对两性制造不同的角色分配,即男性因其“有力”在家庭中是主导者,是经济顶梁柱;而女性天生“柔弱”只可以是依赖者。

而且,“父权制”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一般来说,一家之主是家庭里的男主人,女性处于协助、服从的地位。

西方文化持有的是性别平等的观点,认为男女的差异不是先天注定的性别差异,而是由于男性和女性之间社会要求的差异,才造成了他们之间的不同的角色需要,在家庭中,男女地位是平等,相互尊重各自的价值观,男女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发展权和选择权。

家庭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

但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却迥然不同:(1)教育倾向不同中国父母重社会教化,轻儿童成长。

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其成长铺设康庄大道,且外铄各种品行于子女。

而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培养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地调节和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教育重心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所彪炳的是生命与道德,十分重视生命、人伦。

所以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

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

西方文化所注重的则是知识,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最高指向,启发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

(3)教育方式不同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爱的教育。

然而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含蓄的缘故,中国家庭不善于表达爱,情感教育很薄弱。

中国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也是极富中国特色,如中国家庭中反复出现的对孩子的命令口语是“不”、“不能”、“不行”、“不要”、“应该”。

这都是家长权力色彩的体现。

与此相反,西方家庭中父母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表达对子女的赞赏。

他们会挤出时间与子女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加强心灵沟通,关注孩子的心里需要。

家庭伦理文化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家庭伦理文化常常与家庭道德并提。

由于现代意义上的道德概念,客观上讲,指一定的社会关系的维系和发展对该社会关系下的社会成员所提出的客观要求,表现为道德关系、道德标准、道德原则和规范、道德生活准则等,因而家庭伦理文化是指调整家庭人伦关系道德标准、原则和规范以及家庭成员的个人品性修养。

广义的家庭伦理文化包括了三重维度[v]:一是其客观维度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指客观存在的家庭人伦关系的秩序,其中有家庭内部的伦理关系如父母与子女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婆媳(翁婿)关系等,同时也包括家庭与家庭的关系(邻里关系)等;其二指维护和调整这些家庭人伦关系的秩序以及家庭成员行为方式的原则和规范之总和。

二是就其实践维度而言,是指家庭伦理文化的践行过程,它包括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其一家庭道德原则、规范内化为家庭成员的内心信念的过程;其二家庭成员将自己的内心信念通过道德实践即履行家庭道德原则、规范,使之成为其个人品性及行为方式的过程。

三是就其观念维度而言,是指在家庭道德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并能反过来影响家庭道德活动的各种家庭道德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

这是家庭道德的主观方面,体现了人们对客观存在的家庭伦理关系以及处理这些伦理关系的准则和规范的理解和认识。

以善或恶、应当怎样或不应当怎样等价值观念表达一定社会家庭伦理关系的必然性,反映家庭成员个人的行为对于其他家庭成员或者家庭的伦理价值;这种观念形式包括关于家庭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理论体系等。

从层次上看,包括低层次的家庭道德心理和高层次的家庭道德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从主体上看,包括一定家庭的群体的家庭道德意识和家庭成员个人的家庭道德意识,表现为一定的家风、家规、家教。

如果说关于家庭伦理关系的问题,在中国的典籍在随处可见,但在西方的典籍中,有关这方面的论述虽不能说是凤毛麟角,但也只能说偶有所见。

亚里士多德在论述了三种友爱即有着平等的,双方都有着共同的要求,相互间有着同样的愿望,但也可以相对等地交换,例如快乐和利益的友爱:利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完满的友爱之后,论述了另一种,可称之为从属的友爱或差等性的友爱。

家庭结构及家庭成员的关系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是息息相关的。

中国人延伸家庭的模式显然与中国在农耕经济模式基础上形成的宗法制社会结构密不可分。

在这样的体制下,连接人的社会关系的基本纽带便是血缘与婚姻,其中又以父系传承的血亲系统为核心,形成了世代相续盘根错节的家族集团。

不仅如此,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重农抑商、安土重迁的民族心态,使中国的大多数家族往往在同一地区世代繁衍,聚族而居,形成了血缘与地缘相互扭结重叠的特殊社会结构。

而西方核心家庭则是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西方文化的产物。

此外,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不依附家庭、也不依赖于他人,而是倾向于一种自我依赖。

家庭与个人之间只存在暂时性的纽带,是不稳定的。

而中国人的群体取向致使他们尤为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纽带的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而依赖的可靠程度则由血缘关系的亲疏程度来确定。

同时,中国传统的群体取向也要求每个人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在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不能有所逾越。

因而他必须接受“礼”的规范约束,严格按照长幼尊卑亲疏的等级去处理人际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