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墙面砖空鼓脱落问题产生
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空鼓脱落是外墙面砖主要的质量问题。
本文分析了外墙面砖空鼓脱落得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外墙面砖空鼓集体结合层
近些年来,随着建筑外墙粘贴面砖的普遍采用,建筑外墙面砖空鼓脱落现象也经常发生。
不仅没有起到装饰、保护墙面作用,反而使本来设计优美的建筑外观面目全非影响市容环境,更有甚者还会留下高空脱落伤人的隐患。
一、面砖空鼓脱落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1、面砖的材料不合格,应该采用釉面瓷底、规格一致、无翘曲、无脱釉露底、边缘整齐、棱角完好的面砖,控制器吸水率和抗冻性。
《装饰装修施工规范》规定外墙面砖的吸水率不大于10%,抗冻性实验,在常温税种及-20±3℃冷冻槽内浸泡且冷冻连续十个冻融循环合格后方可使用。
2、基层不合格造成的空鼓。
由于砖墙、混凝土表面有浮灰或隔离剂,或表面过分光滑,十强体育基层砂浆粘结不牢,镶贴在基层上的面砖即使砂浆满、镶贴牢固,但基层脱落,面层也随之脱落。
因此,抹灰时,要处理好混凝土和砖墙基层,清理、凿毛,基层抹灰时不能一次成活时应分层抹,避免太厚引起干缩,造成裂缝和脱落。
3、水泥、砂及水等含盐分,眼随着水分在基层表面离析成结晶的粉末,形成隔离层,破坏面砖与砂浆之间的粘结力造成面砖空鼓。
因此,应在基层摸完二、三天后观察表面有无泛白现象,必要时用水清除。
砂浆搅拌时也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使用洁净水,严禁使用污水,并且要使用合格的
水泥品种和细骨料。
4、基层干湿不一样,也可使瓷砖脱落。
基层太干,其表面吸水速度极快,基层快速吸收镶贴面砖砂浆中的水分,使砂浆强度大大降低造成砂浆与基层脱壳;基层太湿贴面的砂浆上墙后,往往会下附,不仅施工困难,而且砂浆下附使面砖上部不饱满,冬季积水结冰膨胀,造成面砖脱落。
基层上的浮水,还会使镶贴面的砂浆变稀,粘结强度降低,干缩增大,造成砖脱落。
基层干湿不一样,砂浆粘结强度和干缩也会不同,产生干缩裂痕和脱壳,所以施工中基层要浇水养护2~3天,面砖提前浸泡后,再镶贴面砖。
5、面砖砂浆饱满度不够,造成空鼓脱落,为保证质量可做以下检查:面砖粘贴24小时后,逐块全数检查是否空鼓,以一个窗间剁或4平方米为单位检查,用检验小锤轻轻在砖表面滑动,听其是否有空鼓声,如没有或其中的1-2块每块空鼓不大于25平方毫米则为合格,如大于其数值,则为不合格,并返工重贴。
6、粘贴面砖的砂浆,稠度不一,厚薄不匀,造成中间凹或中间凸两头薄则干缩小,导致空鼓起壳。
所以,基层要平整粗糙,砂浆稠度要大致一样。
7、勾缝不严密,造成的起壳,面砖间勾缝不严密,有微小孔隙、裂缝和砂眼,雨水顺墙面落入此缺陷处,由于内部积水,水结冰后体积膨胀,冻融循环后,使面砖松动起壳、脱落。
所以,待镶贴砂浆固化后,及时清理垂直、水平缝,用1:1水泥砂浆,选用细纱,并用纱网筛过,勾缝前后适当浇水湿润,勾缝时,分层镶填,确保密实光滑。
8、技术不成熟,引起面砖脱壳。
操作水平较低,砂浆时多时少,过少浆不饱满,过多则砂浆要溢出。
过多敲打使砂浆离析出水,在面砖背面形成水膜,降低砂浆粘结强度,干缩时出现脱落。
另外在砂浆未硬化前,面砖受磕碰也会引起面砖脱壳。
以上从八个方面分析了面砖空鼓、脱落的质量原因及防治措施,下面再谈谈镶贴面砖的正确方法及步骤。
二、外墙面砖的施工
(一)外墙面砖找平层的施工。
镶贴面砖都需要找平层,它的优势是制裁质量的关键。
然而,基层处理又是做好找平层的前提。
1、基层处理:
(1)混凝土表面处理。
先清扫表面浮灰,再凿去混凝土表面凸起部分,使基层保持平整,用钢丝刷将附着的油渍等杂物清理干净,最后用清水刷净,光滑处应凿毛,受凿面积应达70%,即每平方米麻点200个左右,然后用钢丝刷清扫一遍,并用清水冲刷干净,防止产生隔离层。
如有较大的凹陷部位,则用1:2水泥砂浆补平。
为防止空鼓,可用107胶拌合水泥浆满涂基地一遍以增加结合层的附着力。
(2)砖墙表面处理:应用钢钎剔除砖墙面多余的灰浆。
然后用钢丝刷清除浮灰,并用清水将墙体充分湿润,其深度达2-3毫米。
2、找平层施工:
(1)贴饼、冲筋:找平层应吊垂线、贴灰饼、作找平层时用经纬仪和线坠、从顶到底测垂直线,沿垂直线做好标志,贴灰饼。
同时应在门窗等处挂横向通线,找出垂直方向后,贴好灰饼,连通灰饼即冲筋,作为找平
层砂浆平整度和垂直度的标准。
(2)抹底层砂浆:(A)用1:3水泥砂浆严格控制好找平砂浆的稠度。
(B)基层抹灰必须充分湿润基底,不能在干燥的基底上抹找平层砂浆。
因为干燥的墙面紧贴基体的砂浆很快被基底吸干水分,形成抹灰层与基地的隔离层,即“干浆层”,此层水入砖不充分,强度很低,易引起空鼓。
浇水时间因环境气温而定,不能用水简单浇一遍就完了。
(C)基层抹灰即找平层抹灰,每一层厚度不宜太厚。
抹灰时应快抹找平,不能反复揉压,造成空鼓。
抹灰时应注意窗台、腰线等部位,做出流水坡度,为镶贴面砖做好准备。
(D)养护。
在找平层做完以后,应洒水养护,视气温而定,必要时应覆盖草帘子洒水养护3天。
(二)外墙面砖镶贴操作在基层抹灰完成3-4天后进行。
1、选砖:选砖是保证饰面砖质量的关键工序,为保证质量必须在镶贴前按颜色的深浅不同进行挑选归类,然后再按其几何尺寸大小分选,可用自制造模,选模根据饰面砖几何尺寸及公差大小做成几种平行木框钉在木板上,将砖逐块放入木框,就能分选出大、中、小,依次分类堆放备用。
同时将翘曲、变形、缺棱掉角的面砖剔除。
2、浸砖:分级归类的面砖,将面砖的背面清理干净,在铺贴前应充分浸水,防止干砖铺贴上墙后吸收砂浆中的水分,致使砂浆结晶硬化不完全,造成粘结不牢或滑浆。
一般浸水时间不少于2小时,待表面晾干后方可使用。
冬期施工宜在掺入2%的温水中浸泡2小时晾干方可使用。
3、预排:外墙面砖预排主要是确定排列方法和砖缝大小。
预排应做到凡阳角部位应是整砖的镶贴,除不规则部位外,其它部位都不裁砖。
除柱面镶贴外,其余阳角不得对角粘贴。
对
突出墙的窗台、腰线等部位排砖应注意台面必须做出一定坡度,一般3%。
台面砖盖立面,上方应贴成漓水鹰嘴,还应注意外墙面砖的横缝应与窗台相平。
根据预排画出大样图,吊线并用经纬仪校核,用水准仪测出水平基准线,按缝的宽窄大小、标在一根木制的“标杆”上,标注在墙体上用墨斗分别弹出横线和竖线。
4、镶贴:按弹好的线每隔1.5-2米做出垂直度和平整度控制点,然后可大面积施工。
镶贴外墙面砖可自上而下分层、分段进行,每段内仍自上而下镶贴。
先粘附墙柱、腰线等墙面突出部分,然后再贴大面外墙,用稠度适中的1:2水泥砂浆抹在面砖背面,厚度约6-10毫米。
自阳台角起逐块按所弹水平线粘贴在找平层上。
当一行粘贴完后,将面砖挤出的灰浆刮净。
根据“平上不平下”的原则,保证上口一线齐,并随时检查缝宽、垂直度等指标。
粘贴用的水泥砂浆,可掺入不大于水泥用量15%的石灰膏以改善砂浆和易性。
也可以用胶黏剂或聚合物水泥砂浆粘贴,水泥优先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5、基层必须找准垂直度、平整度,打好底层,确定水平位置及垂直竖向标线,挂线粘贴。
避免因基层凹凸不平或弹线太疏;一次粘贴不准来回拨动、敲击。
6、勾缝:用1:1水泥砂浆勾缝,一般凹入深度约5毫米,砂子要过筛,防止大的颗粒。
勾完缝后,检查有无砂眼及张嘴现象,防止从该处灌水冻胀,引起空鼓脱落。
7、、擦缝:勾缝后应用相同或相近水泥砂浆擦缝,擦缝对面砖上的残浆用清水擦拭干净,不留痕迹。
7、镶贴的饰面砖砂浆要饱满,但使用砂浆过多,面砖也不易粘平,如果多敲,会造成降水集中到面砖底部或溢出,收水后形成空鼓。
特别在垛、阳角处贴砖时更应注意,否则容易产生阳角处不平和空鼓,导致面砖容易脱落。
8、在寒冷地区,秋末正负温差大,因此,一般进入10月份或9月下旬不宜进行外墙镶贴面砖,因基层不平易使面砖背面水膜的形成和负温水膜结成冰,冻胀至面砖空鼓甚至脱落。
饰面砖宜分设置横竖10㎜(及相邻面砖设缝)防止冷缩热胀产生的应力,使面砖空鼓脱落。
9、加强施工时质量控制,外窗台下口处,压顶贴砖一定要做好,决不能让雨、雪水残留,防止渗入墙内经冻胀形成墙砖空鼓。
综上所述,只要加强管理,严格按操作规程、方法进行作业。
建筑外墙面砖空鼓脱落的通病一定能够消除。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