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高效指导揭秘系列(十八):哲理思辨类话题【内涵解剖】哲理思辨是从对立面中认识它们的统一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
思辨型文章就是指在立意、构思等方面融注了辩证思维因素的作文。
常见的有论争型、质疑型、辩证思考型三类。
论争型就是对同一命题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思考。
质疑型就是对似成定论的见解、格言等生疑质疑,在作文构思时排开常规习见的思路,站在对面的角度去思索,即“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立面、旁面”,提出与世俗传统迥然有别的观点。
如《就是要好高骛远》。
辩证思考型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辩证分析思考,发掘出蕴含其中的哲理。
1990年高考大作文要求考生“针对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明——‘这里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展开议论”,实质上就是要求考生对第一个小姑娘的话辩证分析思考,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
从认识上说,她犯了以偏概全,从表面主观看问题的错误;从感情上说,她犯了因己受损就否定一切的毛病。
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和感情上的倾斜,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
所以我们可以提炼出主题“不要以偏概全、片面地看问题”。
类似的题目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可用事物转化的观点去分析;《见物不见人》可用主观与客观观点去分析;《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可用局部与整体的观点去分析。
2004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作文试题更是重视哲理思辨。
如全国卷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波兰谚语)③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
(达芬奇)④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
(塞纳克)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
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分析:话题体现较强的思辩性。
面对各种说法,我是相信别人的话呢,还是相信自己呢?其实话题告诉我们,“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个话题还包括其他的观点。
如要听取别人的正确评价来调整提高自我,如“唐太宗以魏征为镜”。
不听取别人的正确评价容易闭目塞听,如“周厉王在执政时期为中国文化创造了两个知名成语,一个是‘道路以目’,一个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听取别人的错误评价容易误人误国,如“唐玄宗晚年宠爱杨贵妃偏听杨国忠”。
对别人的错误评价不必太在意等等。
在构思时一定要考虑“别人的评价和自己的表现”两个方面来作文。
注意,立论时不能太绝对,要辩证思维。
对于“相信自己”和“听取意见”,不能因为强调前者就全面否定后者,也不能因为强调后者就全面否定前者。
可写富有文采和哲理的议论文,也可以编故事来体现哲理。
【佳作赏析】★话题一:极限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体育运动员不断冲刺,“更高、更快、更强”体现了人类挑战极限,不断突破的精神。
拉一个弹簧,如果拉力超过了弹簧的承受极限,弹簧就会失去弹性。
在某些领域,我们需要不断突破极限,在另外的领域,又需要量入为出,留有余地。
请以“极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物极必反,万物一理,对极限的认识也不例外。
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给自己定立新的目标,给生活以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否则,人生将一事无成,碌碌无为;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量力而行,别将生命之弦绷得太紧,否则,你将无法贪图清风明月之美,而让生活味同嚼蜡。
能兼顾正反两方面,合理有度地认识极限是最理想的生活态度。
在此前提下,根据自己手中所有材料,可选取一个历史人物编述故事,可引用多个材料提炼观点,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散文或者记叙文。
作好这个题目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因为能直接证明本题的事实论据较少,所以运用材料时应特别注意论据与论点相和,不要牵强附会。
第二,紧扣话题本身,不能脱离了极限本身的意义而在不经意间偷换了话题。
《现代汉语词典》把“极限”解释为“最高的限度”,作文时容易忽略“最高”这一限制。
例文一超越极限阿姆斯特朗,一个超越极限的人,已经第五次站在了环法大赛的冠军宝座上,曾经的他,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小伙,如今却一跃成为环法五冠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更奇特的是五年前的他已身患癌症,正是由于他不断地突破自我,一次又一次地挑战极限,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更高,更快,更强”这一奥运会的宗旨正是运动员们挑战极限的动力,蒙哥马利将男子百米纪录提高到了9秒79,而乔伊娜的女子百米10秒49的成绩至今无人能近,一个个世界记录的诞生便是人们一次次挑战极限的成功。
人的潜力虽然是有限的,但开发出来的却只有10多个百分点,另外的则需要我们去解放它,让我们挑战极限将它开发出来,这对我们百益而无一害。
曾经,珠穆朗玛峰是不可征服的;曾经,南极极点是不可穿越的;曾经,马利亚纳海沟是下不去的……而今,珠峰上插遍了各国国旗;而今,极点上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而今,海沟里还有我们的残温……这一个个不可能在现在已经变得平常,都是因为挑战极限,变不可能为可能。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计算机的普及,从欧罗巴到美利坚,从东非高原到南美平原,从地球到月球……到处都有挑战极限的人们,到处都有新的记录产生,到处都在重新找起点。
极限虽然可以使自己,使人类的潜力得以提高,但不要过分挑战。
它就如弹簧一样,有受压限度。
珠峰上也有受难者的尸骸,极点前也有未走完的足迹,海沟里也有勇土们的墓碑,绿茵场上也倒下了一个维维安•福……让我们告别昨天的记录,挑战新的极限;让我们跳得更高,跑得更快,变得更强;让我们一起来唱那首歌吧:“超越梦想,一起飞……”评点:材料丰富,一气呵成,当为本文最大的特色。
从身患癌症的阿姆斯特朗到蒙哥马利9秒79的百米记录,到乔伊娜的百米10秒49的成绩,再到珠峰到南极极点到玛利亚那海沟,旁征博引,一气写来,颇有气势。
作者拥有的这些准确翔实的材料,自有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增强了说服力。
语言铿锵有力,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显示了良好的语文素养。
第二段中举到的两个并列的例子作者表述为“蒙哥马利将男子百米记录提高到了9秒79”和“乔伊娜的女子百米10秒49的成绩至今无人能近”,同样的例子就显得决不雷同。
第四段先用三个“曾经”,后用三个“而今”进行对比,结构整齐,前后呼应,又间有长短句,使句式摇曳多姿,有一种韵律的美。
例文二石头很久很久以前,喜玛拉雅山脚下有一块石头。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石头沉默地看着前来挑战珠峰的人,一群,又一群。
一天,一位年轻的登山人问:“石头,当我下山时,你想要点什么吗?”石头叹口气,说:“把你最不想要的留给我吧!”年轻人走了,石头等着。
年轻人回来,无比沮丧地说:“石头,我从小就梦想登上世界最高峰,那就是我生存的理由。
可我征服了那极限的同时,却感到这世上再无可留恋了。
我活着还为什么呢?我本想一死了之,但答应了你,只好将这最不想要的生命留给你了!”于是年轻人傍着石头住下,一天又一天,变成了老人。
又有一天,一位年轻的登山人遇上了安闲的石头和安详的老人,于是问:“当我下山时,你们想要点什么吗?”老人和石头对望一眼,也叹了口气,说:“把你最不想要的留给我吧!”年轻人走了,石头和老人等着。
一周,一月,一年……年轻人回来,对石头和老人说:“很抱歉,我什么也不能带给你们。
我经历了千辛万苦征服了珠峰,却发现过了极限便无可追求,难过得想死,念着对你们的承诺便想把最不想要的生命带给你们。
下山时我却发现了一位冻死的登山人。
他离山顶已很近,却永不能实现他的梦想了。
而我比他幸运啊!为什么我却还想死呢?我的体力和毅力支撑我征服了自然的极限,难道却要在自己的心理能力的极限面前屈服吗?我不该失落于终极的征服!这种超越使我豁然开朗!于是我尽力去救助那些遇困的人们,每次成功都让我感受到生命是多么可贵!是对你们的承诺使我在最想放弃的时候没有那么做,才会有现在这番感悟。
谢了!”年轻人说完深深地对老人和石头鞠了一躬。
石头意味深长地看着老人。
而老人泪流满面。
评点:本文就“极限”这一话题构思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颇值称道。
作者独出心裁,用一块石头作为故事的主人公,给故事笼罩上一层浓浓的神话色彩,同时也便于故事条理清晰地展开。
第一位年轻人与第二位年轻人相同而又不同的经历启示我们,挑战极限并不能成为人生的弹簧极限目标,它仅仅是人生的一部分,极限之外,还有更多值得我们追寻的东西。
结尾处理很为成功,石头的意味深长,老人的泪流满面,都是两个含义深刻的细节,增加了故事的深度。
“心理能力的极限”这一说法出现得有些突兀,但相对于全篇,也仅为白璧微瑕罢了。
★话题二:学会说“不”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同学,放学后本想赶快回家去做自己心爱的航模,可朋友们非拉他去看电影,他不好意思推辞;一位国家公务员,心底的良知告诉他受贿有罪,可当厚厚的几打美元放在了茶几上,他却无力拒绝。
对潮流说“不”,是为了追求个性的张扬;对强权说“不”,是为了捍卫平等的权利……请以“学会说‘不’”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择文体,自拟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此文题在审题方面的难度较小,要确定中心立意是比较容易的,而且材料的中心指向也很明确。
“不”即是一种拒绝,但并不是所有的拒绝都值得我们去“学会”,显然这里的“拒绝”应该更有深意,如何挖掘深入是构思的关键,还是得回过头来看材料所列举的几个事例,思考“为什么要拒绝”。
第一个例子说明:不能因为环境的影响而轻易改变自己,这涉及到的是一个人有没有主见的问题。
和二个例子说明:没有了原则也就没有了人格和操守。
第三个例子也是个性与环境的关系。
表面上看来各不相同,但又有共同规律可循:实质上这几则材料都涉及到了人的性格品质的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原则。
选择这个角度立意,文章就深刻得多了。
例文一戾啸李琦水,火铭。
说女人是水做的,永远是沉默的羔羊。
却不知生来就酝酿的乖戾。
在爆发的一刻……也许只是过眼云烟,但爆发时释放的能量惊世骇俗。
纤纤作细步的女子,在婆婆的百般刁难下毅然请归,在那个封建世俗,流言飞语泛滥的年代,“妾不堪驱使”,在自尊面前他们显得苍白无力。
在封建的大院里,林黛玉羸弱的身影,一手被封建枷锁禁锢,一手仍在做垂死的挣扎。
她也许让人怜悯,一如丹麦童话故事里的美人鱼。
但更多的是敬畏,像在雷电中被拉长了身躯,用剑划破苍穹。
鲁妈是个圣人,在命运和生命给自己开了一个玩笑后,又死而复生。
她用微弱的力量反抗——虽然只是将怨恨诉诸撕支票。
“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路上,这静默的破灭,并不使我懊丧。
”《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钟人,就是一座废墟,但他并没有颓丧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