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态环境热点问题听课笔记院系:信息与控制学院物联网班级:物联网二班姓名:鲁铮学号:1430110413第一讲石化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与应急对策石化企业就是一个具有多种类储量较大、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的特殊企业,高温高压装置多年且装置具有上下连锁的关系。
企业的特殊性易诱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尤其就是有毒有害物品的泄漏事故,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因此环境应急监测对于防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在事先预防、事先检测、事后恢复的整个过程中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分类根据事故发生原因、主要污染物性质与事故表现形式等,可以分为七类:①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故:指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因生产、使用、贮存、运输、排放不当导致有毒有害化学品泄漏或非正常排放所引发的污染事故。
②毒气污染事故:实际就是上面事故的一种,由于毒气污染事故最常见,所以另列,主要有毒有害气体有: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氨气等。
③爆炸事故:易燃、易爆物质所引起的爆炸、火灾事故。
例:煤矿瓦斯、烟花爆竹厂以及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油漆硫磺使用不当造成爆炸事故。
有些垃圾、固体废物堆放或处置不当,也会发生爆炸事故。
④农药污染事故:剧毒农药在生产、贮存、运输过程中、因意外、使用不当所引起的泄漏所导致的污染事故。
⑤放射性污染事故:生产、使用、贮存、运输放射性物质过程中不当而造成核辐射危害的污染事故。
⑥油污染事故:原油、燃料油以及各种油制品在生产、贮存、运输与使用过程中因意外或不当而造成泄漏的污染事故。
⑦废水非正常排放污染事故:因不当或事故使大量高浓度水突然排入地表水体,致使水质突然恶化。
2、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征有以下几种:①形式多样性:有核污染;农药、有毒化学品;溢油;爆炸等事故。
产生方式有在生产、贮存、运输中使用与处置不当所引起。
②发生的突然性:一般环境污染就是常量排污,有其固定排污方式与途径。
而突发性事件往往无固定排污方式,在人们意料之外。
③危害的严重性:一般环境污染多产生于生产过程之中,短期内排污量少,相对危害小,不破坏正常生活与秩序,而突发性事件,往往在极短时间内一次性大量泄漏有毒物或发生严重爆炸,短期内难以控制,破坏性大,损失严重。
④处理处置的艰巨性:由于事故的突发性、危害的严重性,所以很难在短期内控制,加之污染面大,又给处理处置带来了困难。
⑤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规律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有其难以预料的一面,但也有其规律性一面,即污染源集中处(生产、使用、贮存、运输)就是突发事故的发生源,工艺落后,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善,防范不足就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
3、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危害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大量人员死亡与受伤;重大的经济损失;造成社会不安定与恐慌;局部地区生态严重破坏。
由于几率很小、发生突然、污染物扩散迅速,后果严重,使环境监测、处理处置非常困难,成为环境监测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
健全完善我国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从国内外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比较中发现,我国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经验,更新应急管理理念,认真吸取松花江重大水环境污染事故教训,依据我国自身环境管理机制与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发生特点,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我国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第一、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
我国应坚持“常备不懈、积极兼容、统一指挥、分级管理、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环境应急方针,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不断深入地开展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推进我国应急管理逐步走向综合防控与预警应急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通过国家与地方应急机制建设,实现我国应急管理模式的两个转变,从注重应急处置向预防、处置与恢复全过程管理第二、确保国家环境安全功能,建立区域性应急合作体系。
我国应在正确处理好与中央、军队、武警的关系的同时,还应建立跨省的区域应急合作体系,确保国家环境安全,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创造安全的社会环境。
第三、引进环境应急管理新理念,培养敏锐的应急管理意识。
环境应急管理的新理念应从过去以部门为主的单项处置向政府统一指挥协调、部门配合的综合应急管理转变,实行组织、信息、资源三者统一的综合应急管理;从过去重视已发生事故的处置向预防、处置与善后全过程环境应急管理转变,特别要重视以预防为主。
在我国日趋走向开放与高风险的现代社会,各级政府人员都应具备敏锐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风险意识。
第四、完善与健全应急法规体系,加强我国环境污染突发事件预警应急综合与预警管理的法律保障。
首先,依据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中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办法与要求,严格贯彻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报告制度、程序规范、应急措施、善后处理等一系列重大措施;统一目前的重大与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在紧急状态下的应急机制,制定专门的应急法规,确保政府在紧急的转变;从单项应急管理体制向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状态时期仍然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
其次,通过法律及各项政策法规,对应急投入、队伍建设、物资供应等基础工作予以法律保障;同时规范各级主体的行为,明确责任,加强日常的危机管理与防范。
同时在健全法制方面,各级地方政府也应该研究地方综合应急法制管理制度,编制地方应急管理条例,确保地方环境污染突发事件预警应急管理有法可依。
第五、建立环境污染突发事件预警应急计划,逐步完善应急规划与应急预案体系。
处理好危机时应急管理与常态管理中的应急管理的关系,提倡“事先预警应急管理”模式。
在规划中各种应急规划应综合起来,与经济发展计划相衔接,做到平战结合、常规管理与危机应急管理的结合。
第六、建立常设性的应急管理机构。
在全国整体战略层面上,建立健全具有决策功能、常设性的应急管理综合协调机构的地方应急中心。
其次,完善部门联动机制。
再者,在省、市、县地方各级政府层面上,根据各地不同的发展状况,实事求就是地设置相关部门,明确具体的组织形式及职能。
此外,建设国家应急事件案例库与应急培训中心,培育应急管理专家,建立应对不同类型事故的专家信息库,实现危机管理中决策者与专家之间的及时沟通与互动。
第七、构建应急管理的社会整体联动系统,建立全民参与机制,提高社会整体的应急能力。
全民参与主要就是进行预防教育,对规划与预案编制的参与、建立应急自主组织与加强社区应急建设。
我国许多城市已组织开展了城市应急宣传教育与预案演练活动,编写城市应急自救手册,鼓励公众参与、完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建设。
第八、建立透明的环境应急信息管理机制,健全应急社会网络,建立应急信息管理国际合作平台。
我国应建立与完善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建立多元的信息系统,确保多元信息系统的常规运作。
同时确保建立一个高效的应急信息管理中心,确立信息报告的可信度与权威性。
鼓励民众与社会团体参与应急管理,构建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与评价激励机制。
积极加强与国外主要国际组织与媒体的合作与交流,确保各项政策得到国内外各个方面的准确理解。
加大国际应急管理资源的开发与使用力度,建立一个能与世界各国之间展开多方合作的应急管理国际互动平台,加强环境应急管理的国际合作与信息交流。
第二讲生物多样性锐减与生态安全引言:2010年1月26号,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行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出席并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行动纪念碑揭幕。
生物多样性即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与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它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稀有物种已经濒临灭绝,全球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人为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就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就是生物多样性锐减的最主要原因。
自然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物种的形成与灭绝就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并且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
另一方面就是环境突变(天灾)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各种各样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都就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
这些人为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1、对生境的破坏栖息地破坏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与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
伐木与占地就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
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
以农业与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与草原则就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
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就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
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
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
2.掠夺式的过度开发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建立与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从而导致该种生物濒临灭绝。
典型的实例就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
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这些野生植株更就是少之甚少了。
3.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包括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这三方面。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就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她们的捕食、寻食与繁殖,其中水体富营养化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普遍、久远,昆明滇池即就是一例。
而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
如矿区、尾矿堆积地一、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
空气污染则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
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来自冶炼厂废气中的有毒金属能直接毒害植物。
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减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与重视,特别就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与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
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就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与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在滇池泛滥的水葫芦、转基因生物;二就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即无意引进,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就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