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第一点:认识1 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2 概念: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思维再现。
3 特点:反映特性,反映了摹写性与客观性能动的反映具有创造性二者不可分割,创造和反映不是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种不同的功能。
只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坚持反映的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揭示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反复性发展性,无限发展4 分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二者的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第二点:实践的观点1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2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3基本的要素:①主体: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②实践客体: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分为天然客体,人工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物质性客体,精神性客体等③中介:物质性工具系统语言符号工具系统4 特点:⑴直接现实性⑵自觉能动性⑶社会历史性5 基本类型:A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B 社会政治实践,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
C 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
第三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点:真理1特点客观性,是其本质属性。
即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是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通过人的思维表现出来。
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是客观的。
客观性有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她不会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坚持真理一元论,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采取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探索和发现真理,尊重真理,并按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逼近真相的过程,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过度的过程。
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两个方面的含义: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依存二者相互包含【P77】2 概念: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 真理与谬误:谬误事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外区反映。
真理与谬误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他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真理与谬误是互相对立的,这是就认识确定的对象和范围来说的,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是具体的,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的,真理又是全面的,所以要全面地看待,否则会成为谬误。
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4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时间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第五点: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P89,其他基本不考】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一:三大规律: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提供了社会生活和上产资料的来源。
能够影响生产部门的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发展方向。
人口因素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分为个体意识,群体意识按形式划分: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P105】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非意识形态是指不服务于特定经济政治制度和特定阶级,例如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政治法律思想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以及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
道德是一定生产方式的产物,是对经济基础比较直接的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从根本上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的表现:⑴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⑵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地位: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死刑文化的发展及决定于社会存在发展的要求,又为社会存在发展起能动作用。
文化之中蕴含着人类的只会,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文化是有效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是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比较复杂,P114】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⑴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不适合时,会阻碍其发展。
⑵由于人为原因使某种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这种拔高了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1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2 劳动对象:随着生产和科技的进步,劳动对象将日益扩大并越来越现实出它的重要作用。
3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4 科学技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可以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引起劳动者素质的变化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重要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反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自觉认识到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把坚持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居于辅体地位。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设施。
上层建筑是由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两部分构成。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三大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具有不同社会属性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英雄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2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本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但其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4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他们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力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条件,但也存在许多有待完善和改进的方面。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还有不完善之处,科学文化比较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