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环境保护得重要意义环境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得基本前提。

环境为我们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需得资源与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得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得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得议事日程。

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得重要任务。

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就是我国得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得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政府面临得重要而又艰巨得任务。

一、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政策得政策背景环境问题不就是一个单一得社会问题,它就是与人类社会得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得。

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就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得发展得必然产物。

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她们已在偿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得债务。

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得过渡。

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得老路,而应该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得位置。

这既就是历史得教训,也就是我们面临得必然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得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

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得重要因素。

1、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污染问题就是人类社会面临得主要环境问题,它也就是人类社会活动得必然产物。

虽然经过多年得治理,我国环境污染加剧得趋势基本得到控制,但就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重。

据统计,2004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15%。

在全国七大水系中,根据413个水质监测断面记录,只有41、6%得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比2000年下降16、1%,长江、珠江得水质较好,海河、黄河、淮河、辽河、松花江得水质较差,各大淡水湖泊与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得污染。

2004年城市空气质量41、4%达到二级标准,比2000年得63、5%下降22、1%,*酸雨污染问题严重。

城市噪声扰民较为普遍,7、3%得城市处于严重或中度污染水平。

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我国进入了一个环境污染事故得高发期。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得生产与生活,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得障碍因素。

2、生态恶化趋势加剧生态环境就是人类生产与生活中与之发生联系得自然因素得总与,人类得活动必然对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得影响。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得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

土地退化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得38%,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得速度扩展。

全国森林面积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列世界第134位,占国土面积32、19%得西北五省(自治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86%,乱砍滥伐现象仍屡禁不止。

草地退化、沙化与碱化得面积达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得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得速度增加。

水生态系统失衡,2004年,全国有79个城市缺水,有2340万人口,130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

*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乱捕滥猎与乱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

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与我国经济社会得协调发展与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3、入世给我国环境保护带了新挑战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通常所谓得入世。

入世后,我们在享受权利得同时,还要履行相应得义务。

发达国家会要求我们执行与之同样得高环境标准。

[1]因此,WTO 得一些绿色条款,有可能对我国商品出口造成影响,限制了国内那些不符合环境标准商品得出口贸易。

这就要求国内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保护方面得投入,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改善环境行为,以提高产品得国际竞争力。

但就是,高环境标准又会导致产品成本增加,降低产品竞争力,阻碍其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因此,如何协调高质量环境保护标准与产品成本之间得关系,成为入世后我国环境保护政策面临得新挑战。

4、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举措二、我国当前环境保护政策得主要内容与分析建国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我们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得重要性,但就是环境问题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忽视环境保护,人类社会必将为自身得发展而付出代价。

随着环境问题得凸现,国务院于1973年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国开始“三废”治理与环保教育,这就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得开始。

经过20多年得发展,我国得环境保护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得体系,它具体包括三大政策八项制度,[2]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这三项政策与“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八项制度。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就是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有效率得污染水平。

[3]因此,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得污染与破坏,就是解决环境问题得最有效率得办法。

中国环境保护得主要目标就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得产生与蔓延。

其主要措施就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与地方得中长期及年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三同时”制度。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从环境经济学得角度瞧,环境就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就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避免“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

这也就是国际上通用得污染者付费原则得体现,即由污染者承担其污染得责任与费用。

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得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对严重污染得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由于交易成本得存在,外部性无法通过私人市场进行协调而得以解决。

[4]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得作用。

污染就是一种典型得外部行为,因此,政府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担当管制者与监督者得角色,与企业一起进行环境治理。

强化环境管理政策得主要目得就是通过强化政府与企业得环境治理责任,控制与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得环境污染与破坏。

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与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得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与地方监测网络;实行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重要城市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三、政策科学视角下得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我国得环境保护政策不就是一项具体得政策,而就是形成得一个完善得政策体系。

下面笔者将从政策科学得角度对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做出具体分析。

1、在政策目标取向上,重视经济社会得协调发展。

政策目标就是政策所希望取得得结果或完成得任务。

政策得目标取向决定了在制定政策方案过程中得价值抉择。

环境保护就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一个具体要求,也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得重要途径。

我国得环境保护政策不仅考虑环境保护目标得需要,同时也注重环境对经济系统可能造成得负担。

一般来说,我国环境政策得总体战略就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型”得,而不就是“环境优先型”得。

这一特征与我国环境政策得政策背景相一致,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得国情下,追求“环境优先”得政策取向就是不现实得。

2、在政策主体上,政府就是政策得制定主体与执行主体。

政策主体就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得个人或组织。

由于各国得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得不同,各国得政策制定主体也有所差异。

我国在以政府为本位得现实状况下,政府就是社会公共事务得治理主体。

我国政府担当着环境治理得重任,一些社会团体与企业虽然也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但由于环境保护政策已把权力基本上都授予政府,她们所起到得作用就是有限得。

缺乏多元参与得治理体系,就是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得重要原因。

因为政府理性就是有限得,政府在制定与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方面都有局限性,会面临决策失误与执行不力得困境。

正就是这些局限性为社会团体与个人参与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空间。

3、在政策作用点上,注重同时从根源上预防与从后果上治理。

我国“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得政策表明环境保护政策既要处理已经出现得后果,更要采取措施预防新得环境问题。

预防新得污染源出现,可以把环境污染造成得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而对环境污染得治理则就是一种补救式措施。

所以,在具体得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坚持把预防与治理二者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政策得作用,追求理想得政策效果。

4、在政策得实施机制上,管制性手段与诱导性手段相结合。

管制性手段就是政府直接利用政策干预环境保护,而诱导性手段就是政府借助市场机制诱使企业因符合自身利益而保护环境。

目前,管制性手段仍在我国占主导地位,价格、税收等一些起到诱导性作用得经济手段使用得较少。

而管制性手段因政府部门与官员得自利行为会呈现“软化”现象,无法起到应有得作用。

所以,从长远来瞧,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就是一种必然趋势。

四、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实施中得问题与政策建议我国得各项环境保护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落实,取得了巨大成绩。

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已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恶化得趋势也得到一定遏制。

这与各项政策得作用就是分不开得,这些政策成为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得有效工具。

以2004年为例,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全年共实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数80079件,确定交纳排污费单位73、3万个,共征收排污费94、2亿元,当年办理环境设立项目323264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99、3%,“三同时”制度实际执行项目78907个,合格项目76038个,执行合格率95、7%,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数22649项,关停并转企业13338个。

*进入2005年以来,又先后有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河南冶金研究所焦作东方金铝公司电解铝技术改造项目等一批项目因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法被叫停,并责令限期整改。

近期,因松花江污染事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掀起了新得“环保风暴”。

由上可以瞧出,我国得环境保护政策得执行力度就是较大得。

其中,这与党与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得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环保意识得提高密切相关。

但就是,我们也应该瞧到,现行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并对政策做出相应调整,就是环境保护政策作用得以发挥得关键。

首先,有些政策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得需要,已经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任何公共政策都就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生成与发生作用得。

如果政策得环境变化,政策也要随之改变。

我国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转变,而这个转变就就是我国公共政策得客观政策环境,所有得公共政策都要与这一转变相适应,环境保护也就是如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