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唐使和留学生
日本古称倭国,唐代始改称日本。
日本自汉朝开始和我国发生正式交往。
《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日本派使者来中国,光武帝赠以印绶。
这枚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近代已在日本九州发现。
唐朝时候,日本发生“大化改新”,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唐朝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日本的社会变革结合起来,出现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高潮。
唐朝建立后的630~838年,二百余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来中国的共12次。
另有任命后未成行、未到达唐朝、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6次。
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
如717年一次共557人。
733年的一次共594人。
838年的一次651人,中途因遭遇风暴,有一船遇难,实际到唐的只500人左右。
因此到达唐朝人数最多的一次是594人。
遣唐使组织完备,设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成员有翻译、医师、阴阳师、画师、史生、射手、音乐长、玉生、锻生、铸生、船匠、舵师、水手长、水手等,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多人。
遣唐使给唐朝带来珍珠、绢、琥珀、玛瑙、水织等贵重礼品。
1970年西安发现的日本“和同开”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
唐王朝也回送一些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等。
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宝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
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其中最著名的是晁衡。
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