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法1

行政法1

一、行政法概论1、行政法的特点行政法有下列五个特点;①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②行政法规范是以多种多样的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是由多种不同效力等级的行为规范组成的统一体;③行政法规范的数量多,内容广泛;④行政法规范具有明显的易变性;⑤行政程序性规范是行政法特有的一类行为规范,与行政实体性规范通常交织在一起,其存于同一个法律文件之中。

2、行政法‘法’的范围作为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行政关系主要包括四类:(1)行政管理关系。

(2)行政法制监督关系。

(3)行政救济关系。

(4)内部行政关系。

在上述四种行政关系中,行政管理关系是最基本的行政关系,行政法制监督关系和行政救济关系是由行政管理关系派生的关系,而内部行政关系则是从属于行政管理关系的一种关系,是行政管理关系中的一方当事人──行政主体单方面内部的关系。

3、行政法的适用规则行政规则是抽象行政行为的活动结果。

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决定、命令构成行政规则体系。

1.效力等级:上位法(优)高于下位法,具体的标准见行政诉讼法律适用。

2.规则冲突——同位法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同一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如果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的,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冲突,因为省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国务院部委行署之间没有领导被领导的关系。

立法法对此设置的规则是: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规定的,就适用该地方性法规的规定;如果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4、依法行政原则的内容(1)行政机关必须遵循现行有效的法律。

一、行政立法,不得超越法律之上,不得与法律相抵触;二、行政执法,依法履行权利义务,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2)行政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授权活动。

一、行政立法,依法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行政机关除非获得授权,否则不得作出任何规定和决定;二、行政执法,如果没有立法文件进行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行为。

二、行政法主体1、行政法主体的认定和分类P83(1)行政法主体即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法律关系的参加人,可分为组织和个人。

(2)组织:国家行政机关;作为行政法监督主体的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公权力组织;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组织。

个人:国家公务员;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

2、行政相对人、行政利害关系人的认定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组织。

利害关系人一般认为是权益受到行政行为侵害的直接当事人。

3、行政机关的认定和分类HP14(1)认定。

权力:自己享有并行使行政职权,否则可能是民事主体;名义: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活动,从其签名盖章上体现主体;责任:必须能够独立承担因行政活动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2)分类。

有三种分类:一、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二、一般行政机关和专门行政机关;三、正式行政机关、派出机关与派出机构。

(3)中央行政机关。

可分为:国务院,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办公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可分为: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工作部门,地方政府的派出机关,内设机构和派出机构。

三、行政行为1、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合法要件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实现行政目的的一切活动。

1.行政行为的服务性。

2.行政行为的从属法律性。

2、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分对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分,是以相对人是否特定为标准的。

然而,相对人是否特定本身,有时需要界定。

1.以拘束内容为标准确定。

2.以是否可统计为标准确定。

3.针对特定物的行为和交通信号。

3、抽象行政行为的制定主体和效力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行政规则的行为。

根据立法法第71条的规定,国务院部门规章的制定机关是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

这类制定机关可以分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两大类。

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是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是主管国务院某项专门业务的部门,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出版署等重要行政管理部门。

直属机构的数量和职能田各届政府的机构设立和法律的规定而有所不同,第九届中央人民政府设置的直属机构共有17个。

制定部门规章的主体,还因为单行法律的授权规定而出现。

对此,这里行使部门规章制定权的就是国务院的事业单位。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

行政规章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设直属机构,即国资委,国务院直属机构,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如证监会、银监会等。

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主体是省级政府,省会或自治区首府所在市政府(共27个),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政府(共18个),如徐州、抚顺等,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政府(共4个),即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的制定主体是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4、公定力的含义P205公定力是指行政行为除非自始无效,一经做出,不论其实质上是否合法、得当,都具有被推定为合法、有效的法律效力,未经法定程序变更或撤销前,公民和组织不得否认行政行为的效力;同时,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没有法律特别规定,原则上不停止执行。

公定力又被称为效力先定或推定有效。

公定力的特征:(1)公定力是行政行为效力的基础。

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均来源于行政行为的公定力。

(2)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及申诉期间行政行为一般不停止执行。

因为行政行为一经做出就被推定为合法有效的。

六、行政强制1、行政强制的种类与设定HP128一、种类1、限制人身自由;2、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3、扣押财物;4、冻结存款、汇款;5、其他。

二、设定1.法律保留:限制人身自由、冻结、住宅和通信;2、行政法规:除法律保留之外的;3、地方性法规:只能查封、扣押三、法条依据(《行政强制法》)1、种类:第九条;2、设定:第十条、第十一条。

2、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的区别HP151HP149(1)实施主体的区别:一、行政机关行政处罚:县级以上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行政强制:法律、法规制定的行政机关。

二、被授权组织行政处罚:法律、法规授权的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行政强制:法律、行政法规授权的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

三、相对集中实施行政处罚:国务院决定或国务院授权省级政府决定;行政强制:依法可以集中实施。

(2)设定权限的区别:一、法律行政处罚:所有种类,绝对保留限制人身自由;行政强制:所有种类,绝对保留限制人身自由加冻结措施。

二、行政法规行政处罚:除限制人身自由;行政强制:除法律绝对保留除外。

三、地方性法规行政处罚:除限制人身自由加上吊销企业营业执照;行政强制:查封、扣押。

四、规章行政处罚:警告加罚款,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皆有权;行政强制:无权。

(3)性质区别:行政处罚:对违法相对人赋予新的义务,直接影响其实体权利义务,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行政强制:强制相对人履行原定义务,一旦相对人履行了义务或放弃、停止危害社会秩序,就可解除强制措施。

(4)目的区别:行政处罚:制裁相对人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重点是惩罚违法教育相对人守法;行政强制:迫使相对人履行原法定义务、防止和制止违法行为或者紧急状态的发生,重点是保证没有履行的义务内容在未来能够实现。

(5)罚则不同:行政处罚:实行一事不再罚;行政强制:可以只适用一次,也可以对同一相对人持续适用,直至履行义务或放弃对社会的危害为止。

3、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程序HP150(1)实施主体:行政机关、被授权组织。

(2)一般程序:内部程序;外部程序。

(3)特殊程序:紧急情况;限制人身自由;查封、扣押;冻结。

4、实施行政强制执行的程序HP150(1)一般程序:催告、陈述申辩、作出决定、中止执行、终结执行、执行回转、执行和解、文明执法。

(2)代履行。

实施主体:既可以是行政机关,也可以是行政机关委托的无利害关系的其他组织;程序:签订委托书送达履行决定书催告履行代为履行签名盖章;费用及承担;立即代履行。

七、公务员行政申诉1、公务员的认定标准、范围HP28(1)认定标准: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承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2)范围:一、中国共产党机关的工作人员;二、人大机关的工作人员;三、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四、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五、法院、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六、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

(3)非公务员范围:一、上述机关的工勤人员;二、国有企业、国有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的工作人员(挂职锻炼的除外);三、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但他们不是公务员,可以被称为“准公务员”。

2、公务员的身份和法律地位(1)身份:行政机关代表(外部行政法律关系);非诉讼当事人(行政法律关系);普通公民(非公务员地位);公务员(内部行政法律关系);监督对象(行政法制监督法律关系)。

(2)法律地位:(一)公务员的双重身份1、区分公务员个人和国家工作人员身份2、公务员法律地位的特征(1)以公务机关名义从事公务行为(2)行政职权与职责相统一(3)强制性,法律后果由公务机关承受(4)公务机关对公务员过错负连带责任(二)两种法律身份的冲突和划分1、两种法律身份的冲突(1)比普通公民享有更多权利,承担更多义务(2)身份与行为的对应性要求2、两种法律身份的划分个人行为与公务行为的划分标准:个人行为:公民以个人身份实施的非国家职权的行为;公务行为:公民基于公务员身份或者经行政主体委托、认可,以国家机关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的活动。

(三)公务标志及其意义3、公务员行政处分的种类HP40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4、公务员行政申诉程序HP40申诉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复核、申诉、再申诉,但这三个阶段并不都是必经的,复核不是申诉的前提,而再申诉也是有一定限制的具体如下:(1)先复核再申诉;(2)直接申诉;(3)再申诉。

八、行政复议1、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区别HP182(1)行为性质不同。

行政诉讼由法院受理,通过司法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是司法行为;行政复议是上级行政机关审理下级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是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属于行政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