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历史美术的辉煌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历史美术的辉煌教案

、从新古典主义美术到浪漫主义美术:1新古典主义美术:(1) 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伴随着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到来,资产阶级追求古代希腊罗马的英 雄主义精神,新古典主义美术应运而生。

新古典主义是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 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

它是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为适应资 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形成的借古开今的潮流。

(2) 特点:①内容上,强调理性,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②表现形式上,突出理性,注重画 面的严整与和谐。

大卫《马拉之死》:大卫(1748-1825),又称达维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 物。

10岁时父亲去逝,由其叔父和建筑师德麦戎抚养。

岁时师从皇家绘画雕刻学院历史画家维恩学画。

26岁时从皇家美术院毕业后获罗马大奖, 赴意大利游学,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 (古典主义)美术影响。

1794年7月热月政变后,因达维特参加了雅各宾党,他被罗列了 17条罪状而被捕入狱,险遭杀身之祸。

1799年 成为拿破仑的首席宫廷画师。

1816年作为一个弑君犯而被迫侨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1825年 客死异乡,享年77岁。

马拉作为法国大革命中雅戈宾派的领导人之一,为了革命工作他常常躲在地窖里,染上了湿疹。

为此 他每天得花几个小时躺在浴缸里,一边治疗,一边处理公务或进行写作。

右翼保皇党分子夏洛帝 柯黛以申请困难救济为名,潜入浴室,将其杀死在浴缸里。

在这幅画上,表现的是马拉被刺杀在浴缸里的情景 :凶手已逃遁,匕首抛在地上,鲜血正从马拉的胸口流出来。

他的左手仍旧紧紧握着凶手递给他的一纸便笺,上面清晰地书写着 :1793年7月13日 马丽安娜 夏洛蒂 科黛致公民马拉:我是十分地不幸,为了指望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

握着鹅毛笔的右手无力地垂落在浴缸外。

脸上是一种因被害而愤恨和痛苦的表情。

这幅画的构图较为 单纯,马拉是死在他为人民而工作的岗位上的。

他那悲壮的形象,值得法国人民为之哀痛和崇敬。

木墩下 有一行题字“ A ・Marat,David ” (献给马拉,大卫)。

光线显然是从左侧投入的,它照亮着马拉的身躯和面 部。

画面的明暗处理比较调和,具有纪念碑式的立体感。

大卫用他的画笔唤起人们单纯质朴的感情和坚贞 的正义感。

我们在观看这幅画时,不要忽略了木墩上平放着的纸币和便条。

从便条上的字可以看出,那是一个同 情革命的人写给马拉的信:“请把这五个法郎的纸币给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 的生命。

”这虽然是个不易引起注意的细节,但它点明了马拉这个人物的历史意义。

他在为人民的利益忘 我地工作着。

一年后,拿破仑发动热月政变, 大卫不得不将此画涂上一层厚厚的铅白颜料转移他处。

1825年画家死 后,这幅画的命运也未能好转。

直到 1893年,即《马拉之死》第一次公展后的 100年,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博物馆(即比利时皇家博物馆)才把它正式收藏起来,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大卫《拿破仑加冕》:《拿破仑加冕式》是大卫的另一幅代表作,画家用了两年时间( 1805〜1807年)才完成这幅画,它忠实记录了拿破仑加冕这一历史场景。

该画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它高610厘米,长约 931厘米,全幅画中有一百五十多个人物。

这幅画描绘的是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为自己举行皇帝加冕式的宏大场面。

为了巩 固帝位,也是为了使自己的地位显得 合法”,他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来到巴黎为他加冕。

在仪式进行过程中,发生了富有戏剧性的场面:当教皇举起皇冠要给拿破仑戴上的时候,拿破仑突然从教皇手中夺过 来自己戴上,然后拿起小一点的王冠戴在皇后约瑟芬的头上。

他的举动惊呆了在场的所有人。

拿破仑的举 动是想说明他的皇位不是上帝授予的,而是他自己挣来的。

可是令人惊奇的是,这幅画没有再现拿破仑自己的加冕式,而是描绘了他给皇后加冕的场面。

大卫为 什么不直接描绘教皇为拿破仑加冕的情形 ?他有什么难言之隐?根据历史记载,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按常规跪在地上让教皇为他加冕, 而是夺过皇冠自己戴上。

大卫回避了这一事实而创作出一幅 跑题”的作品,人 们猜想,画家这样做的目的大约是不愿意让教皇难堪吧。

2、浪漫主义美术:(1) 背景: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法国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 国越来越感到失望,第23课美术的辉煌)代表人物及作品:一些知识分子感到苦闷,他们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

(2)特征: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

①注重表现人的感情,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但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

②强调色彩的作用,使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

(3 )代表人物及作品:德拉克洛瓦一一《自由引导人民》作者简介:欧仁•德拉克罗瓦(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国著名画家,1798年4月26 日出生于法国南部罗讷河畔的阿尔代什省。

其父 C.德拉克洛瓦是律师和外交官,曾任法国驻荷兰大使和马赛总督;母亲图瓦-奥邦对音乐的爱好也直接影响了幼年时代的德拉克洛瓦。

在当时音乐家中他最喜欢 F.F.肖邦和G.罗西尼。

并与肖邦有着深厚的友谊,把肖邦称为“我所看到的真正艺术家的典范”。

曾师从法国著名的古典主义画派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学习绘画,但却非常欣赏尼德兰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强烈色彩的绘画,并受到同时代画家热里科的影响,热心发展色彩的作用,成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

1863年8月13日在巴黎去世,埋葬于拉雪兹神父公墓。

创作背景:1815年拿破仑下台后,逃亡国外的路易十八重返法国当国王,这就是“波旁王朝”的复辟,封建势力重新猖獗。

1830年7月,路易十八的继承人查理十世企图进一步限制人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宣布解散议会。

巴黎市民闻讯纷纷起义。

他们拿起武器,走向街垒,为推翻这个复辟的波旁王朝浴血奋战,最后占领了王宫,查理十世逃亡英国。

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取消议会,巴黎市民纷纷起义。

27至29日为推翻波旁王朝,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并占领了王宫,在历史上称为“光荣的三天”。

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

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景象,又义愤填膺,决心为之画一幅画作为永久的纪念。

作品欣赏:《自由引导人民》取材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

作品展示了硝烟弥漫的巷战场面:倒在地上的尸体、战斗的勇士以及高举法国三色国旗的女子,构成一个稳定又蕴藏动势的三角形。

他们身后都是一往无前的战士。

周围硝烟弥漫,远处的建筑是巴黎市中心的标志巴黎圣母院。

图中那位在硝烟中一手高擎三色旗,一手提枪,奋勇当先,正在召唤群众前进的青年姑娘,既是起义参加者的真实写照,又是自由女神的象征。

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

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她旁边的少年鼓手正挥动着手枪,急速向前奔跑。

另一边头戴高帽的大学生正意志坚定地注视着前方(据说是作者本人)。

他身后有两个工人挥舞着尖刀,表情刚毅,显示出愤怒的神色。

在他们后面还有许多起义群众。

前景右侧有两名政府军的士兵倒毙在地上,左侧躺着一位为自由而献身的起义者。

一名受了重伤的青年工人正抬头仰望,期待着自由的来临。

他的上衣、露出来的一角衬衣和腰带正好是三色旗的颜色。

1831年5月1日,在巴黎展出时,引起轰动。

德国诗人海涅为此画写了赞美诗。

在这以后,这幅画还有一些有趣的经历。

1831年,这幅画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宫展出了数月,后因时局变化,还给了画家本人。

17年后,1848年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法国人民要求把此画重新在卢森堡宫展览。

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此画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动性。

直到1874年才被送入卢浮宫。

这幅画曾被印入法国政府发行的100法郎的钞票和1980年的邮票上。

二、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1、现实主义美术:(1)兴起与特点:兴起:现实主义美术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

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使得人民及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

因此他们要求真实的表现现实,并且对现实加以暴露和批判。

基本特点: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

米勒的《播种者》:让•弗朗索瓦•米勒(年月日一年月日),出生于法国诺曼底半岛格鲁什村(Gruchy),耕农家庭之子;童年时曾帮助父亲在田间劳动。

因而被称为“农民画家”。

17岁,创作了《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显示出极高的绘画天赋。

18岁起,到瑟堡市(Cherbourg)向两位当地画家学习绘画。

23岁,获得瑟堡市议会的奖学金,到巴黎美术学院向浪漫主义派画家德拉罗什学习。

米勒也常常去卢浮宫,从米开朗基罗、普桑、林布兰特的画中临摹学习到不少表现技巧。

35岁创作《拾枯草的人》获得1000法郎的奖金。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

54岁获颁荣誉勋章。

1874年法国政府委托他绘制万神殿大壁画,但因健康问题无法完成。

1875年(61岁时)咯血病(肺结核)逝于巴比松。

《播种者》作于1850年,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画面上只有一个人物——播种者,他顶天立地,占据着画中央,为了突出人物,背景和道具减到最少程度,构图极其单纯,除了远处一个赶着牛耕地的农夫以外,前景上只有这个顶天立地的播种者。

播种者的雄姿整个儿浸融于暗红色夕阳的逆光和黄昏的暗影之中,他脸上和身上的色彩和线条,却是模糊不清的。

只隐约可见他身着褪了色的红上衣、蓝裤子,扎着白色绑腿,但这一切均被朦胧暗影所融化、糅合,仿佛同大地溶在一起了,使他那大步流星的雄健的播种姿态形成一个全体形态的效果和剀切的动作而表现的”(米勒语)美的形象。

作家雨果从这幅画中看到对人民创造力量的赞美,因而予以充分的肯定。

荷兰画家凡高评述说:在米勒的作品中,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

米勒《拾穗者》:米勒作于1857年,油画(83.5 X 111厘米),巴黎卢佛尔博物馆藏。

这幅画原来的题目是《八月》。

,米勒采用横向构图描绘了在秋天的阳光下,三个农妇在刚收割过的田里弯腰拾穗的情景。

背景是一垛一垛高高的麦垛,显示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三个正在弯着腰,低着头,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拾剩落的麦穗的妇女形象,她们穿着粗布衣裙和沉重的旧鞋子,在她们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天空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