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

《醉花阴》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本词,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的心境。

3.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词作,来体会词作表达的感情,能够当堂成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诗歌感情,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
初中我们学习了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我们从中体会了作者那种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生活态度。

她的生活以及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年,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

当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面对.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

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下面请同学来朗读这首词,让我们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介绍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丈夫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

——《琅嬛记》整体感知:
学生再次诵读全词,体会其中的情感。

师:说说自己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内容。

生:感情基调:寂寞、忧郁。

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

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意象来表现情感的?
简单介绍意象:
意象:寄寓着诗人情感的物象。

文人们形成的一种情感共识,具有相对稳定的情感意义。

学生阅读。

生: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
逐句鉴赏:
本部分可以采用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上阙: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在金兽炉中早已烧完了。

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

头两句从白昼入笔,渲染愁闷无聊的环境氛围。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又到了美好的节日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这三句从夜间着笔,“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是佳节良辰而丈夫不在身边。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时本应该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的。

“凉”一语双关,即指重阳秋夜,天气转冷。

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又指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心感觉孤独凄凉。

暗示了她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东篱”,是菊圃的代称,“暗香”,菊花的幽香。

“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

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

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西风卷起珠帘,闺中少妇比枯萎的黄花更加消瘦。

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

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构成一幅西风瘦菊,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营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

“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

名句鉴赏:
人比黄花瘦。

“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于是,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

从“卷”中,我可以想象西风一定很大很猛,所以风中的菊花才会被吹得凋零,脱落。

但菊花的“瘦”不是吹出来的,那它的“瘦”又从何而来?
生:外形比较瘦,看它的茎又细又长,像个瘦高个儿。

它的花瓣也很单薄,瘦窄。

师:人不至于比花更瘦弱吧?
生:可能强调的不仅仅是外形,更多的是精神。

西风中的菊花尚且能斗风傲霜,但帘内的词人却因为思念和孤独而萎靡不振。

生:这是反衬吧,写出人尚不如花。

生:词人“愁”瘦了,你看思念把人都折磨得比黄花还瘦,可见词人心里有多苦,思念有多深。

师:词人用“瘦”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愁思本来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词人却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具体直观地表现了出来,真不愧为中国第一女词人。

还能说出其他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的诗句吗?
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生: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

这三句,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结句以黄花喻人瘦,精当无比。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

”(秦观《水龙吟》)等等。

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

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1)造语含蓄,意蕴丰富。

诗人借气氛的渲染、贴切的比喻构成西风瘦菊,佳节冷落,对花兴叹的艺术画面,离别之恨、相思之苦尽含其中。

(2)比喻新奇传神。

以黄色的菊花比相思的诗人,兼用菊花品节高洁之意,形神兼备,耐人寻味。

小结:
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焚香闷坐、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愁苦与孤寂的心情。

音乐欣赏:
播放音乐《醉花阴》,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词中的感情。

展示词的内容: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