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汇总

大学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汇总

大学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一、择业观的概述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以及职业的发展, 改变了职业的构成,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 进而改变了人们的择业观。

然而, 择业主体在接受新观念的同时, 在很大程度上还受过去固有的观念的影响。

所以, 必需对大学生的择业观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 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职业是指人们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劳动。

择业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选择职业。

职业理想是指个体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 对自己的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作出的想象和设计, 青年大学生掌握职业的形成规律及特点,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不仅有利于自己正确地求职择业,迈好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一步,而且有利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施展才华, 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青年大学生对未来的生活都有着美好地憧憬, 对未来的职业都寄予厚望, 都期望在自己将来在从事的职业岗位上有所建树。

但是, 古今中外, 即使在相同的背景下, 有的人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有的人却碌碌无为; 有的人从事的职业虽然平凡, 却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人们的赞扬, 有的人虽名躁一时, 却最终遭到人们的唾弃。

造成这种截然不同的结局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是最根本的一条则在于有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

一个具有崇高理想的人, 总是把造福人类、造福社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造福人类、造福社会, 既是历史上一切品德高尚、功勋卓著的人们工作的根本目的, 同样也是新一代大学生应树立的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观是大学生对于择业的目的和意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 大学生的择业观不是先天固有的, 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 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在择业活动中集中的深层的反映。

择业观是与大学生自身利益和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 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的形成有两个直接的前提条件:需要和自我意识。

需要是形成价值观的客观前提, 自我意识是价值观形成的主观条件。

大学生的择业观就是在就业需要的驱动下,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在择业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大学生的择业观首先来自于社会。

它一方面通过社会舆论和学校教育管理等方式, 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使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协调一致; 另一方面, 则通过文化传播、家庭和社区活动等形式, 把社会的职业观在潜移默化之中渗透给每个大学生,促使他们择业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如在择业过程中, 大学生择业受周围人特别是他所属的青年群体的观点和行为的直接熏染。

家庭成员对职业的认识和评价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观。

电视等大众传媒, 利用生动的画面或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寓教于乐, 在不知不觉中熏染大学生的择业观。

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在择业观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识、评价和价值体验一旦为实践所证实, 被他人或社会认可, 就会在他的头脑中强化,成为一种较为固定的看法和态度,即形成一种新的择业观。

择业观对大学生择业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

具体表现在:第一, 择业观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指导着择业主体对未来职业进行评价和选择, 作出择业决策。

第二, 择业观是择业行为的动力。

它支配着择业主题对择业目标的期望、定位和选择,支配着择业主体的择业行为。

因此, 正确的择业观能指导大学生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评价, 进行准确的定位, 进行合理的选择。

反之,错误的择业观使大学生对择业产生过高或过低的期望, 影响准确定位和进行合理的选择。

一般来说, 一种择业观形成之后, 就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发挥其导向和动力作用, 左右着大学生的择业思想和择业行为, 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择业观也是社会现象的反映, 必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生变化, 折射时代的变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是大学生择业观变迁的现实基础。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大学生的就业模式是国家统包统分, 他们愿意也只能服从国家的分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劳动人事制度在逐步改革, 国有企业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 行政机关实行公务员制。

与之相适应, 大学生就业制度也作了相应调整, 从统一分配到切块计划、从供需见面到在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 最终过度到国家政策指导、大学生自主择业。

这些变化, 突出了大学生在择业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也把大学生推到了市场面前,迫使大学生改变以往等着国家分配单位的就业观念, 增强了自主择业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2、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变迁和形成起着导向作用。

由于第一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 促使从业人员的分布格局发生变化, 有些就业人员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 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形成劳动力的流动。

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的采用, 促使一些职业向综合方向发展, 加大了劳动力全面流动的力度。

因此, 大学生原有的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受到严峻的挑战和猛烈的冲击。

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促使某些行业和职业发生变化。

一些行业因管理不善、生产能力过剩、产品技术含量底等问题, 造成经济增长的停滞和萎缩, 而导致就业严重困难。

而另外一些行业由于技术先进、市场需求量大得到了迅速发展,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劳动需求量迅速增加。

同时, 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 一些地区、行业、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各类职业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社会地位高的,其经济收入不一定高。

相反,现在经济收入较高的, 其社会地位不一定高。

这些变化, 促使大学生择业有单纯追求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向实际转化,即由“社会价值型”转变为“经济价值型”,把物质利益、福利待遇放到相当重要的地位。

3、人才市场的生成加速了大学生择业观的变迁。

人才市场的生成, 调节和配臵着人力资源。

社会择业主体可以通过人才市场选择能够发挥自己能力、专长、志趣和有发展前途的劳动联合体(用人单位,劳动联合体也可以挑选符合工种需要和技术要求的劳动者。

这一新的就业模式也冲击着大学生从一而终的就业观。

4、社会责任感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变迁形成起着支配作用。

当代大学生都清醒地认识到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撒满了党的阳光和雨露, 祖国和人民抚育自己成长, 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 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肩负着建设祖国的义务。

这种社会责任感制约着大学生的择业动机, 规范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二、当前大学生择业观的主要特点择业观是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意识, 是在社会活动的影响和制约下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

大学生的择业观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传统的择业意识和新型的择业意识错综复杂地交织于大学生的思想中, 既有新旧观念的交替,也有新旧观念的冲撞。

(一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主要特点:1、择业思想更加实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相统一的价值观, 也即利与义相统一的价值观为广大学生所认同。

但当代大学生所理解的“义”, 不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纯利人主义, 更不是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 而是以主体意识、公民意识逐渐增强为基础, 以自主、自由、平等交换为实质内容的新的价值观。

他们并没有丧失社会责任感, 在择业是既希望发挥个人才能, 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 又期望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双向选择的模式基本得到普遍认同。

传统的“统包统分” 的就业分配模式, 限制了大学生就业的自主权, 不能满足大学生个人才能的发挥, 因此,大部分大学生都愿意通过就业市场、双向选择来谋地职业。

2、动机突出自我发展在择业动机方面, 当代大学生主要突出个人才能的发挥, 其次是经济利益的实现。

发挥个人才能成为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

大学生在择业是, 并不是一味追求物质利益, 而是更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与特长的施展, 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追求长远的人生发展目标。

但在注重个人才能发挥的同时, 又希望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

随着人才市场的完善和成熟, 人们对经济收入这一因素越来越重视, 而用人单位也开始利用这一因素来吸引人才。

沿江、沿海等文化、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能同时满足大学生上述两方面的需要, 因而成为多数大学生择业的首选目标。

就职单位的发展前景成为大学生择业是考虑的第二个重要因素。

大学生在择业时,除了考虑自我价值和经济利益的实现外,还注重单位的发展前景, 因为发展前景如何,直接影响到个人才能的施展。

3、择业目标期望值高在择业目标方面有着较高的期望值, 希望得到高薪水、高地位、高层次的工作,回避待遇低、地位低、层次低的工作。

在就业地域方面, 多数大学生向往大中城市, 尤其是沿海的中心城市, 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发展前景较好, 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较多。

部分学生认为小城镇特别是山区, 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思想观念比较保守, 缺乏发挥自己才能的环境和机遇,因而不原下基层。

在单位选择上, 重心逐渐转向非公有制企业。

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 行政机关公务员制度的实施, 人事代理制度的逐步完善, 国有单位对大学生的吸纳量有所下降, 而非公有制对大学生的吸纳量明显提高, 迫使大学生选择单位的重心逐渐有国有单位转向非国有企业。

在职业选择上, 大部分大学生愿意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 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但更愿意从事高层的管理工作和高收入的工作, 不愿到艰苦行业工作。

这种择业目标往往给择业造成障碍,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

4、择业的多向性与不稳定性总体来说,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的主流是好的, 但不容忽视的是, 在某中功利思想的驱动下,大学生的择业呈现出多向性和不稳定性。

择业的多向性和不稳定性,表现为“鱼”与“熊掌”两者兼得的愿望、这山望见那山高的趋向和多向地进行求职与应聘。

择业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次实现人生价值的选择。

大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 往往存在四种矛盾, 即对就业岗位和就业环境不适应产生的心理矛盾; 个人职业期望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个人理想与市场制约的矛盾; 活泼好强与自我意识不够成熟的矛盾。

由于这些矛盾, 择业是难免回产生多变性,具体表现在:有些酷爱自己的专业, 然而又怕过艰苦的生活, 择业时茫然无措; 有些人意识到基层和艰苦行业需要人才, 最能锻炼自己, 但怕基层条件差。

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择业是举棋不定; 还有的不顾自己的专业特长, 把待遇高、福利好做为择业标准, 但同时又想实现自己的价值有抱负, 在择业时犹豫不决。

例如, 有部分大学生同时和多个用人单位进行联系, 今天认为这个单位待遇不错, 比较符合自己的理想, 明天又觉得那个单位更有利于自己发展, 在多个单位之间难以取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