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

《语文园地三》学导设计
学习目标
1.能交流、总结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

2.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加具体。

4.朗读、背诵古诗《乞巧》,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2.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加具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板块一复习单元课文,梳理总结方法
1. 民间故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让我们神往。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往往是口耳相传的,为了让故事更有新鲜感,可以来点儿小创作——创造性复述。

(板书:创造性复述)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P45“交流平台”,思考:这里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好方法?找出关键词语(出示要求)
(1)学生自主学习,思考。

(2)交流反馈。

(相机板书:变换人称、添枝加叶、变换顺序)
(3)学生根据上述提示选择本单元民间故事中的一个小片段,用上其中一种方法进行创造性复述,最好加上人物的表情、手势、语言等。

(4)小组交流,分享精彩故事,学习讲好故事的方法。

(师生互相评议:情节是否合理,有无“添油加醋”,有无大胆的想象)
变换人称:用猎人海力布的口吻讲故事。

(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添枝加叶:老牛是如何知道织女下凡的时间的。

●改变情节顺序:先讲结尾,设置悬念,吸引听众。

板块二根据对比示例,丰富故事情节
(建议将此板块前置到课文教学中完成)
1.方法延伸:还有什么方法也可以让故事讲得更具体、更吸引人呢?请同学们看“词句段运用”第二题。

(1)出示第一个片段,指名读,说说这个片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第二个片段,自由读,思考:对比这两个片段,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反馈:(两个片段都是写狼把小羊吃了,与第一段话相比,第二段话更具体、更生动。

第二段改用口语化的用词,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在保证原文情节完整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了一些细节,把狼的恶毒和小羊的无辜刻画得活灵活现,读起来更有意思)出示《作业本》P46第三题的泡泡提示:讲故事的时候,发挥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故事的内容会更丰富。

(3)按照上述方法,根据《作业本》第三题括号处的提示,先独立练说,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加具体,指名说。

引导。

看到牛郎拿着自己的纱衣,织女可能会很吃惊,又很羞涩,会说什么呢?牛郎会如何诚恳地一五一十地说明自己的情况?善良的织女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又爱惜牛郎,她会怎么想,会说什么?牛郎听完织女的话,惊喜地发现这位仙女就是老牛指点给自己的妻子,他又会和织女说什么?
(4)同桌交流,合作完成《作业本》第三题,一人写一处。

(5)同桌合作将剧本演一演。

(6)展示评议。

要求:是否加入了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抓住重点进行描写。

(7)小结。

把故事讲得生动吸引人,可以用变换人称、添枝加叶、变换顺序等方法,再加上各种描写方法,使情节更具体,把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故事就更有意思了。

(板书:情节更具体)
板块三对比表达效果,优化语言表达
过渡:刚才大家都讲得不错,如果想让你的故事讲得更出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锦囊,请看——俗语(板书:俗语),“俗语”其实就是通俗易懂的词语,老师这里也有一些俗语。

1.读一读,体会左右两组词语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鼻子都气歪了气急败坏
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
盼星星盼月亮望眼欲穿
打开天窗说亮话直言不讳
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
(1)先出示左边部分,读一读。

(初步感受俗语的魅力)
(2)这些俗语还有他们的双胞胎兄弟呢。

(出示右边部分,读一读)
(3)说说两组词语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右边一列为成语,左边一列为俗语;每行左右相对应的词语意思相近)
(4)理解意思,选择喜欢的一句俗语或成语,创设情境,说一句话。

(5)完成《作业本》第二题。

(6)对比出示第二题下面的三句话,将三句话横线上的俗语都改成成语。

(7)思考:意思相近的成语和俗语,在说话或讲故事时用哪种形式更适合?
(8)学生讨论交流,师小结。

每一组词语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但是前面的词语口语化,形式较为活泼,更加通俗易懂;后面的一组是成语,(板书:成语)多用于书面,表达更精炼,有文学美。

俗语是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在民间故事中很常见。

在讲故事的时候,使用俗语会更加生动传神。

完成作业本第二题泡泡中的横线。

(9)拓展补充其他俗语。

板块四理解背诵《乞巧》
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本单元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时候,我们就讲到了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节。

1.出示《七夕》并理解:所谓七夕,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板书:《七夕》)
2.了解作者。

3.自由读《乞巧》,联系《牛郎织女》初步理解诗意。

4.指名说一说诗的大意。

七夕的夜晚,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想象着天河两边的牛郎织女,终于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该有几万条吧!
5.齐读全诗,试着背诵。

6.小结。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故事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表达了少女们乞求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板块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传统文化中畅快地遨游了一番,明白了俗语和成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学会了怎样进行创造性复述,还学习了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还有许多精妙之处,等着我们慢慢品味。

板书设计:
变换人称
添枝加叶
创造性复述变换顺序
情节更具体
语文园地三俗语成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