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情况汇报] 根据省农业厅、科技厅、经贸委和药监局四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调研 ___》(黔农发[xx]47号)文件精神,调研组按照《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调研提纲》的要求,先后前往三地州市进行实地考察,分别认真听取了地方分管负责人就地方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规划作的详细分析和汇报。
收集了三地州市有关中药材(含民族药、药食兼用、保健品原料)情况调查表。
现将贵阳市、黔东南州、黔南州三个地区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 1、中药资源及基地建设情况贵阳、黔东南、黔南三个地区目前中药材核心基地示范种植、仿野生种植及野生抚育共计42.47万亩,带动种植农户7.15万余户,实现总产值近2.5亿元,并已有3个品种(太子参、何首乌、头花蓼)通过了GAP认证。
(1)贵阳市现有中药资源1993种,其中药用植物1792种,药用动物173种。
药用矿物28种。
截至xx年,贵阳共完成中药材核心基地示范种植、仿野生种植及野生抚育共计7.8万亩。
其中,完成中药材核心基地建设3000余亩,种植主要品种有厚朴、亳菊、金花石蒜、鱼腥草、玄参、续断、太子参、天麻、喜树、杜仲、金银花、半夏等,辐射带动农户种植中药材13000余亩,中药材产量达7925.3吨,实现产值7680.7万元,带动农户2.5万余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到xx年底,贵阳中药材核心基地示范种植、仿野生种植及野生抚育将达8.4万亩。
其中:核心及辐射种植1.7万亩,核心抚育0.3万亩,常规抚育6.4万亩,其中10多个基地正与国内外的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加紧中药材的GAP试验示范研究。
产品主要流向省内外的加工和制药企业。
(具体见调查表1-3) (2)黔东南州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表明,黔东南中药资源共2799种(其中植物药2680种,动物药物107种,矿物药物12种),占全省的66.1%,全国统一普查的363种重点品种及省下达的93个重点品种中,黔东南占328种。
据初步统计黔东南中药材蕴藏量达1080万吨(其中植物药116万吨,动物药0.467万吨,矿物药964万吨),居全省第一。
其中以茯苓、何首乌、天麻、半夏、毛慈菇、桔梗等几十种地道药材而闻名,还有许多不为外人知晓而能治疗多种疑难杂症的苗药、侗药等。
(具体见调查表2) (3)黔南州目前据统计,黔南拥有中药材(植物类)品种1247种,实际有人工种植中药材品种72种,总面积90165.9亩,(其中都匀12976亩、福泉970亩、瓮安1894亩、贵定3357.5亩、龙里10403.5亩、惠水230亩、长顺6930亩、独山10193.6亩、平塘1337亩、三都2194亩、荔波942.3亩、罗甸38738亩。
)黔南以杜仲种植面积最大,为23861.7亩,其次是砂仁,面积为16588亩,金银花、板兰根、半夏、艾纳香、太子参、银杏、刺梨、迷迭香、天麻、鱼腥草、黄桅子、八角、蔓荆子等13个品种均在1000—7000亩不等,10亩以下的珍贵品种13个。
黔南目前中药材总产量15万吨,涉及中药材生产基地25个,农户22413户,中药材种植总产值达6980.4万元,品种规模相对集中,基本形成中药材产业发展生产雏形。
产品主要流向省内外的加工和制药企业。
(具体见调查表3) 2、药制药企业情况目前三个地区制药企业共计109家,其中98家已通过GMP认证,有中药制药企业89家,中药材种植企业21家。
从事中药民族药研究机构有47个。
xx年底制药工业总产值约8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约64亿元。
(1)贵阳市到xx年全市共82家药业企业,其中74家285条生产线通过国家药监局GMP认证,制药企业中以中药和民族药为主打产品种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80%以上。
按目前统计,全市药业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文号的药品1110个,其中拥有发明专利的新药82个,中成药591个,引进生产的药品624个。
三类以上新药26个,各类药品剂型有针剂、片剂等共24类。
大部份品种的质量和疗效明显提高,且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优秀品种,如:仙灵骨葆、淋必泰胶囊、抗妇炎胶囊、金喜素等。
xx年底总产值已达到71.80亿,实现销售53.43亿,年利润5.718亿,上缴税金5.04亿;其中产值上亿元的企业18家,单一品种上5000万元的产品已达15个,实交税金500万元以上的有19家。
益佰、益康、汉方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竞争能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在国内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我市神奇制药、益佰制药、汉方制药、同济堂等七家企业进入全国中药企业销售百强之列。
“益佰”、“同济堂”、“神奇”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万顺堂、威门、新天等15家药业荣获“十一五”期间“全国民族药定点生产企业”。
新天、济仁堂被评为“xx年度省级诚信私营企业”。
同济堂、信邦、远程等5家企业的11个产品荣获“xx年省优秀新产品、新技术奖”。
新天、圣济堂、德昌祥等9家企业的15个产品获得“xx年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贵阳制药群体的崛起已引起了全国药界的关注,成为贵阳市新兴的现代化科技产业和4 大支柱行业之一。
(2)黔东南州目前黔东南医药工业以中药原料药、中药饮片、植物提取为主,共有制药企业8家,其中5家企业的6条生产线通过GMP认证。
xx年,制药企业完成产值12034万元;在8家制药企业中有5家为中药制药企业,企业总资产13648.67万元,xx年销售额2587.3万元,有职工303人,其中研发人员3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1人,xx年投入研发经费72万元,拥有5个专利;中药饮片加工企业2家,中药中间体提取企业4家。
贵州信邦、贵州力创、贵州皓天、贵州威门等4家企业,在黔东南先后投资1600万元建成中药饮片厂,投资4300万元建成中药中间体提取生产线。
(3)黔南州黔南境内有大小药厂(药业公司)19个,生产品种2473个,其中获奖的专利产品12个,与中药保健相关的卫生材料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6家。
xx年制药企业(含医疗器械)累计完成生产总值10.4亿元,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总额0.93亿元。
xx 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3个,神奇制药、信邦制药、盛世龙方制药等3家公司已成为省、州的中成药龙头生产企业。
黔南医药产业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此外与医药产业相关企业还有:药品包装材料生产企业1个,新药研究开发单位2个,医药大专学校1个,医药销售(批发)公司12个,药品零售企业460个,乙类非处方药店200家,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种植企业4个。
目前黔南制药企业总数和生产总量上位居全省第二,拥有省级医药工业园区1个。
19家已通过GMP认证的企业拥有32张药品GMP证书、69条生产线和239个药品批准文号。
生产范围包括:片剂、胶囊剂、小容量注射剂、大输液、酒剂、软胶囊、散剂、滴丸剂、中药前提取等在内共17种剂型200多个品种,注册文号239个,常年生产75个,涵盖了化学制剂、中成药、中药饮片、药用辅料等。
二、近年来产业发展情况以苗族医药为主的民族医药,是贵州发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一颗璀璨明珠。
由于政府的扶持和企业的努力,民族药发展迅速,正在成为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
xx年国家药监局对全国9个省(市、自治区)组织申报的民族药上升国标药品审查中,贵州省民族药在全国创造了5个第一:申报的民族药数量第一,达158个;通过率第一,共有154个品种通过审查,达98%;民族药剂型为全国第一,有胶囊、颗粒、帖剂等共27个;民族药生产厂家通过GMP认证的企业达15家,居全国第一;民族药销售收入居全国第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苗族医药品种为贵州中药产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各地区通过中药材种植政策、专项配套资金投入、制定中药材种植规划、加大制药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支持中药材规范种植(GAP)、不断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建设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健全机构设置等措施,为现代化中药产业显现轮廓、科技含量不断上升,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中以贵阳产业化成效最为突出。
贵阳在制药工业方面,通过研发投入、技术装备、建立医药科技园及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等,使得10年制药产业的发展迅猛。
“十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5%,比全市其它工业平均增速高4.8个百分点。
益佰、益康、汉方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竞争能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在国内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神奇制药、益佰制药、汉方制药、同济堂等七家企业进入全国中药企业销售百强之列。
“益佰”、“同济堂”、“神奇”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万顺堂、威门、新天等15家药业荣获“十一五”期间“全国民族药定点生产企业”。
新天、济仁堂被评为“xx年度省级诚信私营企业”。
同济堂、信邦、远程等5家企业的11个产品荣获“xx年省优秀新产品、新技术奖”。
新天、圣济堂、德昌祥等9家企业的15个产品获得“xx年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贵阳制药群体的崛起已引起了全国药界的关注,成为贵阳新兴的现代化科技产业和4 大支柱行业之一。
黔南地区较为稳定的企业有神奇制药总厂、信邦制药、盛世龙方制药、金桥制药、富华制药、瑞和制药、柏强制药、弘康制药等8家,占总数的42.1%;通过CMP认证后生产不正常停产的企业有大成、同康、王胎等8家,占总数的42.1%,常年停产的企业3家,分别是特色药业、博爱药业和百祥中药饮片厂,占总数的15.8%。
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品种为“神奇止咳系列”、“信邦邦消安”、“信邦银杏叶片”、“盛世全天麻胶囊”、“盛世精乌胶囊”等产品。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全州绝大多数农户种植中药材产品都直接被“药材贩子”上门收购而运出外地贩卖,原因是黔南州药业加工行业不发展不平衡,近几年的发展,除原有的地方药厂开始自行生产中药产品外,主要得于近年兴办的大量民营药业公司,中药材的生产终于从卖原料逐步过渡形成了医药制造业。
黔东南中药产业目前主要集中于中药材种植及初加工方面,其中种植方面成绩显著,中药材种植面积27.47万亩,已有3个品种通过GAP认证,有民族药研究机构9家,正在研发的民族药有10余种,但总体来看中药知识业(中药科研、教育、信息技术与管理服务等)仍然处于落后阶段,中药产业链过短,药材加工技术水平不高,医药制造业还不具规模。
三、优势及潜力 1、各级政府制定了极为宽松的药业发展政策,在税收、土地、能源、交通、人才引进、企业引进、资金等各方面大力帮扶,大力招引外资药业,积极扶持本地药业迅速发展,并制定了相关的扶持政策。
2、贵州省药材资源排名全国第四位,各地区及周边县市大片的林地与灌木丛绿色植被极适应动植物生长繁衍。
3、贵州质优价廉煤炭及电力资源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不论在质上、量上还是价格上都具有较强的优势,为各地区的制药业提供了良好的能源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