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社会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20 世纪80 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_农村的剩余劳动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城市的大街小巷开始充斥着农民工的影子,民工进城,在今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是农民理性选择的结果, 也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但是这些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在家里的孩子——农村留守儿童却被忽视。
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现状以及自身现状的研究,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社会的成因,并且本研究认为, 留守儿童社会适应问题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指出,要从根本上缓解乃至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难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加强亲子沟通交流与监管;加强学校教育, 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加强社会关注, 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氛围;强化政府职责,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现状,人际关系1. 概述1.1 背景简述20 世纪80 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_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城市的大街小巷开始充斥着农民工的影子。
农民工进城, 在今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是农民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我国工业化, 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一向一以土地为基本生存资料和生活保障的农民之所以要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考虑的不仅仅是增长见识、脱贫致富,而且还有一个主要目的:为其子女当前或未来的教育积攒费用, 从而使他们的下一代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过上比自己更好的生活,: 但是,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农民进城以后, 无法享受到和城里人相同的待遇,在面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时也是愁眉不展、忧心忡忡。
首先,历史遗留的户籍制度以及与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政策,长期带在身边并给予相应的照顾。
其次,大多数农民工上班时间没有固定性, 工作时间长,不能很好的照顾到孩子。
再次,大多数农民工职业不稳定,收入水平低, 经济承受能力弱,城市生活成本高,生活压力大"因此他们多数人经过综合权衡,选择了把孩子留在农村, 由其他人代为监护,这样就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
一个新的弱势群体一“留守儿童”由此生成。
1.2 概念界定1.2.1 农村留守儿童儿童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概念。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特别发展阶段,是人发生巨大转折的关键时期和最佳时期,是应当受到保护的群体。
但是对于儿童群体年龄阶段的界定,因为研究者着眼点不同,因此学界也没有统一的看法。
自1990 年8 月我国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并承担和履行《公约》规定的保障儿童基本权利以来,我国陆续制定了《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以立法的形式对儿童少年的基本人权予以保障。
我国法律规定,不满十八周岁的是未成年人,成年人则是已满十八周岁的群体。
目前,有关留守儿童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界定"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丁杰、吴霓等研究员认为: 所谓“留守子女” ,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人照顾,年龄在16 岁以下的孩子。
国内首部反映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专著——《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的作者认为,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
华中师范大学中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范先佐先生认为,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简称进城务工或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
从以上的界定中可以发现, 研究各方对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共识包括:户籍在农村、处于留守状态、由父母单方或他人监护的儿童"研究者把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子女分离的情形看作是留守状态, 不过也有研究者对把父母中只有一方离开子女的情形归入留守状态持有异议。
这样的概念界定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留守对留守儿童来说,只是他们暂时的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贯穿他们生活始终的一种属性,这与独生子女的“独生”贯穿一辈子是完全不同的。
也就是说他们的留守状态随时有可能因为父母回家或跟随父母外出而结束, 即留守状态的转化可能性非常大。
那么,留守儿童就不应是一群人的固定标签,而对某个人来说,他只有特定时间的留守经历, 而不是一个自始至终的留守儿童, 甚至我们可以说,没有一个留守儿童, 而只有一些有过或正在或将要经历留守状态的儿童。
因此这就给实际的调查研究工作中判定谁是留守儿童, 谁又不是留守儿童带来很大的麻烦。
另外,由于学者们关于儿童具有多种不同的操作定义,如16 岁以下,6 一16 岁之间,14 周岁以下等,这使得留守儿童概念的外延富有弹性空间,影响着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1.2.2 农村留守儿童的分类考虑到农村留守儿童并非完全同质的实际情况, 依据父母外出的形式将其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完全留守儿童,系指父母双方外出的未成年人, 又可以细分为:被长辈、祖辈等抚养、照顾及管理的他人监护型、由于监护人年老体衰反而需要留守儿童照料看护的逆向监护型以及自己独立生活的自我监护型;第二类为半留守儿童,系指父母一方外出的而由父母单方抚养、照顾及管理的未成年人,又可以细分为:母亲监护型以及父亲监护型。
2.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2.1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现状分析2.1.1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现状分析首先是父母谁在外打工?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表明出外打工者以父亲为主,占74.1% ,其次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占19.9% ,母亲单独外出打工最少,仅占6.0% 。
仅从数据本身来看,就就可以断定父亲单独出外打工是主流。
无论父母任何一方在外务工,都会导致家庭结构不健全;如果父母均出外务工,其家庭功能就会基本上丧失已尽。
因此,家庭结构不健全导致家庭功能的弱化或丧失,对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其次是留守儿童父母打工的地点分析,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点多为外省经济发达地区或者是本省其他县市意味着有相当多的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与父母分离的状况,无法享受到父母正常的关爱,造成家庭教育及亲情的缺失。
父母打工的时间和回家频率,父母在外务工,由于打工地点较远,工作持续时间较长,因而回家的频率很低,一般是在春节或有其他重要事情才回家一次。
回家频率如此低的原因:其一,在农村的务工家庭中,外出务工收入往往在家庭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很多农民工不能按月领到工资,等到了年底才能领到工资,甚至还会时常遇到拖欠工资的情况,因而影响了回家的频率。
其二,对于那些外出务工的父母来说,回家一趟的机会成本与金钱成本非常高,特别是对于那些省外务工的农民工,除非家中有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或到了重大的节日(如春节),一般不会轻易选择回家一趟。
因此,这些父母在生活上,精神上都不可能给予自己的孩子太多的关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日常的家庭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教育、行为监管必然会受到极大影响甚至是“空白” 。
由于以上几种原因导致的结果就是留守儿童与父母关系的疏离,有一部分儿童情感上或许还是很想跟父母建立好的关系但是长久的陌生感阻隔了这种交流。
还有一部分儿童认为父母的外出打工是一种遗弃从而从内心抗拒父母。
2.1.2 代理父母现状分析隔代监护,是指父母双方均外出,儿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进行监护。
在这种监护类型中,祖孙两代人的年龄存在着两代的代际差异。
祖辈们在思想上相对比较保守,接受新鲜事物比较慢;与之相反,儿童思想开放,精力旺盛,接受新兴事物比较快。
这样,两代人在思想观念上不一致,再加上留守儿童很少与祖辈监护人进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他们在对问题的理解上很难达成共识。
当祖辈们运用陈旧的观念对孩子施加影响的时候,往往会适得其反,加重儿童的逆反心理。
另一方面,祖辈们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精力有限,对儿童学习辅导与监督无能为力,而且很少意识到监督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老人对孙辈容易采取溺爱的管教方式,往往造成很多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任性和无礼貌,有的甚至行为上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祖辈本身就是弱势群体,还要承担本不属于他们的农活和家务劳动,对孩子的照料基本上停留在丰衣食的层面上,很少会考虑营养、卫生等问题。
并且留守儿童长时期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感情深厚,而祖父母年纪都很大导致留守儿童惧怕祖父母有一天离世后的生活,并且会产生轻生的想法。
亲戚或朋友监护,是由外出父母信任的亲戚、邻居或朋友来做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监护类型。
在本次调查中这种类型占8.4%,而且大多为孩子的舅舅、姑姑、姨妈。
在这种监护类型下,尽管这些亲戚对孩子也非常的关心,但他们的关心主要是体现在物质上,而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
由于孩子是寄宿他人家里,留守儿童难以产生归属感,很多孩子感受到寄人篱下的感觉,不愿与这些监护人交流,而宁愿采取写日记和与同龄人交流的方式,有时遇到烦恼憋在心里。
久而久之,会严重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同辈或自我监护,是指在父母外出的情况下,由年龄稍大的兄弟姐妹来充当留守儿童监护人或由留守儿童自己照顾自己的监护类型。
这种监护类型比较少,这种类型下留守儿童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最大,既要照顾好兄弟姐妹和自己的生活,又要应付学校和学习中的一些难题。
自我约束能力差的留守儿童还可能出现品行方面的问题。
2.2 留守儿童自身现状分析2.2.1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首先,自我封闭。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
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
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
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由于长时间的自我封闭,导致人际交往的障碍,自卑情绪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往往成为与人交往障碍,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而对待同学和周边人产生敌意,由这些负面情绪诱发的影响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大打折扣。
其次,情绪失控。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 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
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
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
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这个现象在现实案例中时有发生,根据研究显示,在学校中留守儿童与同学发生口角以及肢体冲突的比例要比非留守儿童高的多。
最后,认知偏差。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