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七讲 社会互动、群体影响与人际关系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七讲 社会互动、群体影响与人际关系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三、个体行为的群体影响
人类的多样性也包含着个体的多样性; 这些同样须被社会学的想像力所把握和理 解。
——社会学家赖特· 米尔斯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序经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
无论是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来看,或是从
文化的模仿与创造来看,个人所占的地位 比之社会更为重要,“因为个人是具体的, 是发展文化的主体,是发展文化的原子, 是发展文化的起点。所谓某个社会的文化, 影响或传播到别个社会,严格的说,是前 者的个人影响或传播到后者的个人”。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
一个关注群体影响的社会学概念,强调了个体对
群体的影响。 通常,意见领袖就是能够输出信息和施加影响的 人——主要是个体的人,也可以是群体。 传播研究发现,意见领袖不仅能够向其他个体和 群体发出信息、影响,而且自己也积极摄入信息 和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意见领袖被一些传播学 者视为是传播流程中的核心。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3.创新的扩散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Gabriel Tarde)开始探索
针对创新的“模仿”(imitation)过程中的意见 领袖的作用。 1943年,布赖斯· 瑞安(Bryce Ryan)等发表了 关于杂交玉米种在美国爱荷华州农民中扩散的研 究成果,标志着创新扩散的“革命性范式”的出 现; 1962年,罗杰斯(Everett Rogers)出版了《创 新的扩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s),此作至 今被认为是创新扩散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引子之二:
作为人类结合的基础,社会互动引起了形形色色的社会现
象,构成人类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没有对社 会互动行为的研究,就难以解释复杂的文化与传播现象。 跨文化传播研究对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的关 注,还遵循了社会科学的一项基本原则:不研究不受群体 影响的人的行为。由于人的行为是在互动过程中被塑造的, 只有通过对社会互动行为的研究,才能解释人的行为。 传播是借助信息传递而实现的社会行为的互动过程,因为 在接受或传播信息时,人们总是受到与其互动的群体以及 更大的社会结构的影响。所以,人际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从 来就是传播学关注的重点,有关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构 成了传播学关于人际传播的基本内容;传播学也一直重视 群体和组织内的传播研究,并把群体和组织内的传播视为 群体和组织存在的先决条件。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参考群体与意见领袖
参考群体(reference group)是指人们在
塑造自己的行为和形成态度时加以模仿和 效法的群体。参考群体不是个体的隶属群 体,而是个体乐于参照甚至想要加入或理 想中的群体。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第一,个体在接受跨文化传播时总是受到参考群 体的规范、评价、行为指向等的支配,个体为了 与这些规范、评价、行为指向保持协调,需要通 过具体的跨文化传播来进行调节; 第二,由于人们交往的渠道不同、价值观不同, 各自所认可的参考群体也不同,不同的规范、评 价、行为指向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与参考群体有 关的观念与生活方式。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七讲
社会互动、群体影响与人际关系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社会互动与人的社会化 二、文化中的群体与社会分层 三、个体行为的群体影响 四、人际关系的理论与东西方传统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引子之一:
跨文化传播学的学术支点之一,在于关注人类不
同共同体之间,以及共同体内部不同阶层、不同 地区的成员之间的交往关系。社会互动因此成为 跨文化传播研究重要的基础概念。 借助社会互动的视角,文化模式就是一种人们在 特定的、有组织的系统内有序地进行互动的方式。 这种互动存在于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以 及不同社层(social class)之间,使个体、群体 与社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成了相对稳 定的社会关系,同时也构成了跨文化传播的人际 和社会空间。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 :
选择性影响(selective influence)理论: 第一,“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sion), 即群体差异导致了接受媒介内容的方式的差异。 在一个被信息包围的社会中生活的人们,会根据 自己的社会地位、职业角色、文化水准、口味爱 好等主观标准对信息进行过滤,对自己感兴趣的 信息会更为注意; 第二,“选择性感知”(selective perception), 由于兴趣、信仰、知识水平、主观态度、实际需 求、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距,不同群体的人们会 对同一个信息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认知差异。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
“大传统”(great tradition)与“小传统” (little tradition)的概念,是用以说明复杂社会中 存在着两种不同层次的传统: 少数有思考能力的上层人士创造的文化系统是 “大传统”,反映了以都市为中心,由上层士绅、 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 社会下层在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社会风习是“小传 统”,是一种具有保守价值的观念形态。在文化 系统中,“小传统”显然处于被动地位。
相互依赖的重要纽带。作为人类行为、思想和感情的模式,特定的文 化总是与一定的人群相联系,是一个共同体的社会遗产,不仅带有民 族生活轨迹中产生、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还包含着各个群体的思想、 精神产品与行为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就是特定群体的潜意识,霍夫斯坦德就指出: “文化是我们思想中集体的、能够把一类人与另一类人区别开来的集 体程序(collective programming)。” 每个文化内部都有一个与主导文化相联系的主导群体(dominant group)——作为文化的核心和社会各个群体的领导者,主导群体能 够决定和控制文化信息的内容和流向。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群体的类型:
基本群体(primary group)与社会组织;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所属群体与参考群体。 年龄群体; 性别群体; 民族群体,等等。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基本认识:
文化是群体而非个人的特征。 文化是在特定人群长期的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并成为人群共同活动和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五种类型的群体成员:
◎创新者,是首先接受创新事物的人,他们有创新和冒险精神,有强 烈的探索欲,具有理解复杂技术知识的能力,而且和群体联系紧密— —当他们在把新技术和新观念展现在群体面前时,人们没有畏惧感; ◎早期接受者,这些人往往受人尊重,也群体中常常比创新者拥有更 多的既得利益,可以被视为是“意见领袖”。这些人往往受过较好的 教育,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从事着较大规模的商业性和专门化的活动; ◎早期多数者,这些人不大可能占据领导地位,在采取行动之前,会 仔细考虑; ◎后期多数者,这些人往往比较多疑,之所以采纳创新事物,也主要 是迫于同辈压力; ◎滞后者,是群体中最为保守的成员,怀疑、担忧或是惧怕任何的变 迁。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乔治· 米德:
我们多少是无意中看着自己,像其他人 看着我们一样。我们不知不觉地像其他人 对我们说话那样对自己说话;像麻雀模仿 金丝雀的叫声一样,我们选择了周围的方 言。当然,在我们自己的机制中必定有这 些特殊的反应。我们在他人身上引起我们 在自身引起的某种反应,以致我们不知不 觉地模仿了这些态度。我们无意识地置身 于他人的地位并像他人那样行动。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社会互动与社会化:
社会互动与社会化(socialization)密切相关。 社度和语言特征的社会互动过程。 根据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的观 点,所有社会结构和意义都是由社会互动所创制 和维持的,社会化就是人们“发展思考能力和塑 造人类行为”的过程,是创造和学习“符号”和 “意义”的过程。 重要的是,社会化不是单向的个体被动接受信息 的过程,而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互动过程。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于意义与社会互动的关联:
霍华德· 贝克(Howard Becker)对大麻 吸食者进行的研究指出,在彼此互动的过 程中,吸食者学习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如何在他人的影响下学会“正确”吸食; 第二,如何在他人指导下定义“神魂颠倒”的状态, 即如何分辨大麻带来的感受,并将之与吸食行为联系起来; 第三,如何在他人的影响下把吸食感受定义为“快乐 的”、“值得期待的”。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社会化的几个阶段:
◎基本社会化。在儿童时期通过家庭学习生活知识,培养 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联系,发 展道德及价值判断的标准; ◎预期社会化。主要指在学校里进行的社会化,学习将要 承担的社会角色,为进入社会做好各种准备; ◎发展社会化。主要指成年之后的社会化,是在实现了基 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随着环境和自身的变化,个体 要接受新的期待和要求,承担新的义务、角色和责任; ◎再社会化。当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 剧变化时,个体的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需要 做出重大调整,并开始新的学习。譬如,人们在迁居异国 他乡时,需要学习当地的语言,适应当地的习俗和生活方 式。
大麻的意义是在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这种意义决定了吸食者对于大麻的看法。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文化中的群体与社会分层
荀卿曰:“民生有群。”群也者,人道 所不能外也。 ——严复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什么是群体?
群体(group)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