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ppt课件】 惊恐障碍

【医学ppt课件】 惊恐障碍

• 脑电图显示,PD患者的脑电波α节律减少,高 频率α活动增加,提示PD患者常处于高警觉状态。 心电图显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提示血管警觉 性增高。此外,患者皮肤电阻的灵活性降低。
• 6. 心理
• 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上看,焦虑是对未 认识到的危险的一种反应,这种危险由于 神经症防御机制未能为患者辨认出来,有 时这种危险只是象征性的。当重新显现童 年、少年或成年期未解决的冲突而激发焦 虑,引起警觉性增高。而行为主义认为, 焦虑是恐惧有些环境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
• (2)CO2:Gorman等(1984)给焦虑 症患者在室内吸入5%的CO2混合气体,像 乳酸盐一样也可引起患者惊恐发作,说明 这类患者脑干的化学感受器可能对CO2过 度敏感,从而促使蓝斑核的冲动发放增加。
• 3. 神经递质 • (1)肾上腺素能系统(蓝斑核):发挥警戒作
用,可引起对危险的期待警惕心情,易引起急性 焦虑发作。 • (2)多巴胺能系统:与情感行为和情感表达有 关,对PD有重要影响。 • (3)5-羟色胺系统:中枢5-HT活动具有重要的 保持警觉和控制焦虑的作用,其功能紊乱可引发 PD。给予SSRIs药物可使之恢复平衡,缓解症状。 • (4)α-氨基丁酸:是体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 这种抑制功能失衡也会引起PD发作。
六、诊断
DSM-Ⅳ将本病区分为:惊恐障碍伴广场恐惧 症和惊恐障碍不伴广场恐惧症两种类型。合并重 型抑郁症者应分别给予诊断 ,这类患者的自杀倾 向增加临床上需加以重视。
• 根据ICD-10的诊断标准:诊断依据为1个月内 存在几次严重的躯体性焦虑,明显影响日常活动。 并有以下特点:1、发作的情境中没有真正的危险。 ⒉并不局限在已知或可预料的情境中;3、在间歇 期几乎无焦虑症状(但常见明显的预期性焦虑); ⒋不是由生理疲劳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 或物质滥用的结果。
• 有的出现过度唤气、头晕、四肢麻木、非真实感, 心悸、出汗、颜面潮红或苍白,步态不稳、震颤 或全身无力、胃肠道不适等植物神经过度兴奋症 状,以及运动性不安。此种发作历时很短,一般 5-20分钟,很少超过一小时。症状可自行缓解, 或以哈欠、排尿、入睡而结束发作。
• 发作特点:无明显诱因 ,无相关的特定情景, 不可预测,表现为“来的突然,去的快”,10分 钟内即可达高峰。发作时感到强烈的恐惧,害怕 失控,害怕死去,伴有明显自主神经症状,常有 人格解体、非真实感体验,意识清楚,事后能回 忆。
一、概念
• 惊恐障碍:又称惊恐症、急性焦虑障碍或间歇 发作性焦虑,是以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 虑发作;同时伴有明显的预期性焦虑和回避行为。
• 惊恐发作(panicattacks)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 体验,症状往往是患者自我感受到的表现,患者 突然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 状,伴以强烈的频死感、失控感、发疯感或崩溃 感,好象死亡将来临,惊恐万状,四处呼救,其 起病快,终止也快,每次持续约5-20分钟。
• 鉴别诊断 • 惊恐发作作为一组综合病征,可见于多种精神
疾病和躯体疾病,只有在排除这类疾病之后,才 能下惊恐障碍的诊断。 • 首先需要特别注意与两个常见的发作性疾病相 鉴别:癫痫病和癔症。 • 精神疾病需要鉴别的有:广泛焦虑障碍、心境 障碍、精神分裂症、人格解体及躯体形式障碍等。 •
• 内科疾病需要鉴别的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甲 状旁腺功能亢进,心律失常、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嗜铬细胞瘤、低血糖症、药物戒断和酒精戒断症 状等;特别容易混淆的是二尖瓣脱垂,二尖瓣脱 垂也是突然发生心悸、胸痛,以及气紧疲乏甚至 晕厥,但无头昏、出汗震颤面部发热或发冷,以 及人格解体、濒死感或失控感等症状;借助超声 心动图可资鉴别,但有研究报告,二者可能合病; 并认为惊恐障碍可导致二尖瓣脱垂。如果惊恐障 碍得到控制,二尖瓣脱垂可能消失(German等 1981)。
• 4. 神经解剖:
• 惊恐发作:German等认为脑干,特别是 蓝斑与急性惊恐发作密切相关。
• 预期焦虑:可能与边缘叶的功能损害有关, 边缘系统(边缘叶)是人类愤怒、警觉、 恐惧等情绪的中枢。
• 恐怖性(习惯性)回避:这是一种学习到 的行为与脑皮质(额叶皮层)的认知和意 识活动有关。
• 5. 生理
惊恐障碍
(Panic disorder,PD)
刘均富 副主任医师
• 惊恐障碍是神经症的一种常见类型,以反复惊 恐发作为其特征,临床表现多以急性躯体症状为 主,故患者多首诊于综合医院内科或急诊科,发 作时患者往往难以忍受而打120求救。初次至专 科医院就诊的很少,而综合医院医生对此大多按 内科疾病常规处理,容易造成误诊,国内有研究 显示误诊率可达100%。不仅使患者病情迁延、造 成经济浪费,更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精神负担,相 比于健康人,惊恐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该病导致了可观的社会成本损耗。严重影响患者 的社会功能。
• 2. 预期性焦虑
• 惊恐发作多可自行缓解,患者在发作间 期存在预期性焦虑,担心再发作,导致惶 惶不可终日。
• 3. 回避行为:
• 在发作的间歇期,60%的患者担心发作 时无助而不敢外出,可激发广场恐怖。因 此,可分为惊恐障碍伴广场恐惧症和惊恐 障碍不伴广场恐惧症两种类全缓解,病期超 过6个月者易进入慢性波动病程。不伴发广 场恐怖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继发广场恐 怖者预后欠佳。约7%的病例有自杀未遂史, 约半数以上患者合并重型抑郁发作使本病 自杀危险性增加,特别值得重视。
三、病因
• 本病是近代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 • 1. 遗传因素 • 本病具有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同病风险率为
24.7%,单卵双生子同病率达31%,高于双卵双 生子。 • 2. 生化因素 • 1)、乳酸盐:Cohen在1950年曾报道,焦虑患 者在运动时血中乳酸盐含量较正常升高。静脉滴 注乳酸盐可引发惊恐发作,因此认为乳酸盐在PD 的发作中有一定作用。
四、典型表现
• 惊恐障碍包括惊恐发作、预期性焦虑和回避性 行为,三者缺一则不能诊断为惊恐障碍。
• 1. 惊恐发作 • 典型的表现是:患者正在进行日常活动,如看
书、进食、散步、开会或操持家务时,突然感到 心悸,好像心脏要从口腔里跳出来;胸闷、胸痛、 胸前有压迫感;或呼吸困难,喉头堵塞,好像透 不过气来、即将窒息。同时出现强烈的恐惧感, 好像将死去,或即将失去理智。这种紧张心情使 患者难以忍受;因而惊叫、呼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