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增强人大常委会监督实效的几点思考

关于增强人大常委会监督实效的几点思考

关于增强人大常委会监督实效的几点思考
加强人大监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

《监督法》的颁布实施,对于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各级人大常委会应从围绕中心、立足发展、服务大局的高度,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权,切实加强人大监督,着力增强监督实效。

就此,笔者就如何增强人大监督实效浅谈几点意见。

一、强化三种意识,夯实监督工作基础。

一要强化中心意识,认真选择监督课题,把握适于监督的正确方向。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地方人大常委会开展工作监督要紧密围绕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个中心,坚持以重点带全面、以核心促全局、以主线立根本,抓住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问题来监督。

具体而言,就是要围绕本行政区域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抓住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重大事项加大监督力度,推动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纳入工作监督重点,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围绕“一府两院”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开展工作,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等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工作监督,确保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贯彻实施,维护法律权威。

二要强化主体意识,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打造善于监督的过硬队伍。

重点要在优化常委会组成人员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上着力,在选配常委会组成人员时要合理搭配成员年龄结构,形成优势互补,提高常委会的决策能力。

要立足于增强议政能力、提高议事质量,着力选配一些懂经济、懂管理、懂科技、懂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型人才充实常委会组成人员队伍,优化常委会组成人员专业结构。

要着力提高常委会组成人员专职化水平,从制度上保证常委会专职成员成为主体,并逐步创造条件实现常委会组成人员专职化,使常委会更能有效地行使法定职权。

要根据各工委的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安排工委工作人员和配备一些精通经济管理、法律法规、部门业务的人大代表担任工委委员,以充实工委力量,提高工委的工作水平。

要坚持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年龄结构优的干部选拔到人大工作岗位上来,着力提高人大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要把人大干部提拔交流作为自身建设的重点,积极协调同级党委把表现突出的优秀人大干部推荐到各级党政部门担任更高职务,努力构筑进得来、用得上、出得好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要强化法治意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构筑利于监督的良好氛围。

人大监督法律性、专业性、程序性强,要提高监督工作实效,必须注重抓好监督制度的建立完善,确保工作运转协调、保障得力、规范有序。

从当前来看,重点要建立健全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主任会议议事规则、预算审查监督办法、部门工作评议办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审议意见交办等制度。

通过建立完善制度,确保人大监督工作从选定监督课题起到办理落实止的每个环节都能实现积极有效的监督,防止出现工作走过场、监督流形式、办理在应付、落实打折扣的现象,切实提高监督权威、增强监督实效。

二、把握三个重点,增强监督工作实效。

一要深入开展调研,增强监督的针对性。

要根据年度监督计划,制定好专项调研工作方案,明
确调研方法、步骤、时间和具体要求,并严格按照程序组织实施。

通过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规范有序来促进“一府两院”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提高人大监督工作的影响力。

要高度重视调研队伍的组建,除了人大机关相关委室工作人员外,还应根据调研课题的需要从人大代表中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参加,必要时要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派人参与,把熟悉情况、了解业务的人员充实到调研队伍中来,力保调研实效。

在调研中,要采取上下联动、点面结合、好差结合、明查与暗访结合、听取汇报与实地察看结合、查阅资料与走访群众结合等方式,深入开展调研,广泛收集资料。

在此基础上,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挖掘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为常委会审议打好基础。

二要认真进行审议,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要严格按《监督法》规定,在常委会会议召开七日前将需审议的相关专项报告印发给常委会组成人员,以便常委会组成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了解报告内容、熟悉审议事项。

同时,在寄送专项报告时相应附送审议意见表,便于更准确、及时地收集审议意见。

要紧密结合人大常委会的审议事项,对常委会组成人员参会管理、列席人员参会要求、会议审议发言和列席人员发言等作出规定,实行中心发言与补充发言相结合,鼓励常委会组成人员畅所欲言,客观、公正地反映情况、提出意见,确保会议审议更富有说服力和影响力,最大程度地体现集体意志和智慧,提高常委会的审议质量。

对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要认真进行整理,科学归纳,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审议意见初稿,提交主任会议审议,确保审议意见的质量。

三要加强跟踪督办,增强监督的权威性。

审议意见办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监督实效,地方人大常委会要认真抓好审议意见的办理,切实做到事必议、议必行、行必果。

对审议意见的办理,常委会要加强与“一府两院”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办理情况,发现办理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协调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促进审议意见更好地落实。

要强化跟踪督办措施,采取主任会议听汇报、进行专项检查或督查、组织代表视察办理情况等方式,跟踪督促承办单位落实审议意见,确保办量效果。

要强化审议意见的法律地位,在常委会听取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时采取表决制,增强审议意见的权威性,从根本上改变“对文对文”等敷衍办理审议意见的不良现象。

与此同时,要善于借助审计、舆论、纪检监察等力量抓审议意见的办理,以人大监督为主体,其它监督相配合,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监督工作,提高人大监督实效。

三、理顺三种关系,提高监督工作水平。

一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监督的关系。

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党的领导下依法行使监督权,是地方人大常委会必须遵循的一条政治原则。

地方人大常委会在积极争取同级党委加强对人大监督工作领导的同时,更要正确把握党的方针和决策,深刻领会党的意志和意图,充分利用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深入开展工作监督。

对在监督前、监督中和监督后发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向同级党组织请示汇报并提出决策建议,致力确保党的执政理念和相关政策得到顺利落实。

二要正确处理依法监督与加强支持的关系。

要正确理解人大常委会与“一府两院”的关系,坚持寓监督于支持之中,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地方人大常委会与“一府两院”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国家机关,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国家和地方全局的、长远的、重大的问题,“一府两院”在人大常委会监督下独立行使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四者虽然分工不同、职能不同,但
其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目标都是一致的。

因此,人大常委会在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对“一府两院”工作进行监督的同时,要充分体谅、理解和支持“一府两院”的工作,积极帮助“一府两院”协调解决履职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合情、合理、合适地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力求做到“参与不干预、到位不越位、支持不盲从、监督不挑剔、保护不庇护”,协调配合推进工作,切实增强监督实效。

三要正确处理依法监督与接受监督的关系。

地方人大常委会代议机关的性质决定了人大常委会依法开展监督工作的同时,同样受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人大常委会要努力提高监督工作的透明度,积极拓展接受群众监督的渠道和方式,促进权力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务求人大监督更多地赢得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在自觉接受监督中促进依法监督,提高人大工作的影响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