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方言地理分区11页

中国方言地理分区11页

中国方言地理分区时间: Thu Jul 8 21:26:45 2019点击: 3【以下文字转载自Geography 讨论区】【原文由buzhang 所发表】(1)北方方言(即官话)北方方言占汉族总人口的3/4,分布在北南文化线(通州县东-南通市东-长江-靖江县北-长江-镇江市东-丹阳县西-金坛县西-溧阳县西-溧水县南-高淳县北-广德县-郎溪县-宣城市-芜湖县北-繁昌县-南陵县东-铜陵县-铜陵市东-青阳县东南-石台-北-彭泽县-湖口县南-九江市南-瑞昌市-长江-黄石市-武汉市南-长江-临湘县-常德市-沅江-怀化市-靖州县-通道县-永州-郴州-桂林东-贺州-柳州南-河池南-百色)以北的全部汉族居住区。

官话一般分为六大区,即北方官话、秦晋方言、兰银官话、中原官话(中部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北方官话内部又分为胶辽官话、冀鲁官话、北京官话、东北官话。

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冀鲁官话分布在河北省、山东省西部、内蒙古宁城县;北京官话分布北京、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赤峰市;东北官话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西周分封燕国之前,北京居民操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组东胡语支。

后来由于燕国的建立和强大,东胡大部分被驱逐,北京开始操关中周族语言(一种原始汉语方言,与黄帝炎帝语言类似)。

此后,北京也一直是汉族、蒙古语组诸民族(乌桓、鲜卑、契丹)杂居,于是北京官话的东胡烙印逐渐显现,关中色彩则逐渐淡化。

辽金元时代,大量少数民族以北京为首都并驻兵移民,时间长达430年,汉语北京官话加深了与阿尔泰语系的接触,并加强了与东北官话的联系,与汉语中原官话反而在政治上完全分离,处于开放环境中的北京官话发展迅速,成为方言内部分歧最小,语音结构最简单、保留古音最少的汉语方言,时称元大都话,成为现代北京官话的源头。

明朝收复北京后,移民130多万各地的汉族人到残破的北京,由于当时汉族人来源不一,汉族移民们都使用已占少数地位的北京汉族土著所使用的元大都话作为通用语言,元大都话与现在的北京官话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官话又扩散到新疆省阿勒泰地区的布尔津、富蕴、福海、哈巴河、吉木乃,塔城地区的托里、布克赛尔,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库尔勒市东北的博湖县。

战国以后,就有大量燕国华夏人移民东北,燕人卫满就是带着东北的华夏移民入主朝鲜建国的。

永嘉乱后,北京汉民大量移居东北,但到了唐末全被异族同化了。

五代十国时期,契丹人掳掠大量的北京人入关,这些东北汉人说的北京官话奠定了东北官话发展的基础,1122年金兵占领北京,把北京城里人全部掳掠到东北,这些北京人与辽代先期到来的北京人一起,使得东北官话开始形成。

由于辽金元时期,北京与东北同处一国,联系密切,而与中原汉语沟通不多,所以东北官话基本上也就等同于北京官话。

清军占领明朝的东北领土后,开始说汉语东北官话,1644年满族人和汉八旗人又带着这种方言来到东北人的老家---北京。

1620年东北汉族300万人,由于跟随清军入关,清初东北汉族只剩下15万人了,但到咸丰年间有自然增殖到200多万人,都居住在辽宁中北部。

咸丰以后,允许汉人入关,山东半岛人跨渤海,一部分定居无人居住的辽东半岛,形成胶辽官话的新分布,一部分向北继续迁移,居住在吉林-黑龙江东部;操冀鲁官话的河北人出山海关,定居于吉林-黑龙江西部。

定居吉林-黑龙江的山东人河北人原操与东北官话很接近的北方官话,移民时又都要经过说东北官话的辽宁中北部,加上清政府派遣的官员说北京官话,吉林黑龙江的满族也说东北官话,所以早已在东北扎根的东北官话就成了吉林黑龙江这些山东河北移民的通用语。

夏朝时期,今华北平原西部为华夏族、东部为诸多华夏化很深的东夷。

商朝时期,商完全华夏化,诸多东夷华夏化程度也加深。

西周时期,齐国和鲁国的东夷被华夏化,分别操齐方言、鲁方言,华北平原西部的华夏部落操赵方言、燕方言,但这些方言的差异就如同福州话、闽南话、赣语、客语之间的差别一样大。

战国时期,诸侯混战,齐、鲁、赵、燕方言受了中原官话河南方言(雅言)和秦晋方言的影响逐渐趋于统一,秦朝时齐鲁方言已完全融合趋同。

黄巾之乱、永嘉之乱,华北内部人口流动频繁,齐鲁方言、赵方言、燕东南方言也越来越混化。

北宋定都开封,汴洛音独得天下之正。

此时的齐鲁、赵、燕东南都正好处于京都边缘地区,共同的地理形势和经济状况为华北平原的方言提供了融合的机会,冀鲁官话形成。

至于北京官话独立于冀鲁官话,那完全是北京一直是东胡汉族杂居,并受辽金两代长期首都性统治有关。

元明时期,冀鲁人向天津、北京市平谷县、唐山、秦皇岛移民,扩大了冀鲁官话分布面积。

西周初期,山东半岛存在没有丝毫华夏化的东夷,语言是通古斯与百越语言的融合,跟现在的韩语相象,而与当时的汉语齐方言风马牛不相及。

虽然后来齐国并吞了山东半岛,但齐国华夏族百姓跟这些东夷仍没有机会进行交流。

黄巾之乱、永嘉之乱,山东半岛开始与齐人之间进行相当规模的流动,于是东夷人开始处于开放的环境中,逐渐被汉化,胶辽官话形成。

秦晋方言分布在山西省、陕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张家口西北、河南省新乡安阳以西。

秦晋方言分布区交通闭塞,十里不同音,对古音的保留相对顽固一些,比如保留了入声。

由于该方言区历史上一直汉族与阿尔泰民族杂居的地方,所以秦晋方言里也留下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痕迹。

战国时期,该方言占领了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1722年该方言又占领了内蒙古的河套地区。

兰银官话细分为8片:银川市,石嘴山市-平罗-陶乐-贺兰-永宁-青铜峡-灵武-吴忠市-中宁-同心-中卫,宁夏盐池县,兰州市-榆中-民勤,永登-皋兰,古浪-天祝,河西走廊(除敦煌和景泰),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博尔塔拉州-阿勒泰市与青河县-塔城(除托里、布克赛尔)-哈密。

中原官话分布在远古华夏族的传统居住区,今陇海线南北。

苏州市吴江县菀坪镇、宣城市以东部分乡村、皖南广德县、浙江长兴县属于中原官话孤岛。

中原官话又细分为河南方言、关中方言东府话、关中方言西府话、秦陇方言、陇中方言、南疆方言。

河南方言包括河南省98个市县、河北省南部2个市县、山东省西南部31个市县、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28个市县、安徽省淮河以北22个县市和淮河以南的凤阳县-蚌埠市-霍邱县-金寨县、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赣榆县、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

商族语言最初是华夏化很深的东夷语,来到中原后被夏族语言(一种原始汉语方言)和诸多原始汉语方言融化成今日中原官话的雏形--华夏语。

以洛阳为标准音的华夏语后来成为东周通用全国的雅言,进而发展成为扬雄《方言》提及的"通语、凡语"。

北宋时期河南方言基本定型,与今日河南方言几乎完全一样。

今日北方官话之所以与河南方言大同小异,是历史上北方官话区长期以河南方言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语汇和语法系统。

关中方言东府话包括西安市、铜川市、咸阳市、渭南市、商洛市下属商县-洛南-丹凤-山阳、陕北的宜川-黄龙-洛川-宜君-黄陵-富县、甘肃宁县;关中方言西府话包括宝鸡市。

关中方言区乃炎帝故地,所以后来母系同为炎帝属的周语与夏语近似,又由于地理相近,沟通频繁,所以关中方言与河南方言同属中原官话。

秦陇方言包括陕北的延安、甘泉、富县、定边,陕南的略阳、勉县、南郑、汉中市、城固、洋县、西乡、汉阴、安康市、平利、旬阳、镇安,陇东的庆阳、合水、正宁、华池、环县、镇原、平凉、泾川、华亭、崇信、灵台,渭河以南的陇西、漳县、武山、甘谷、礼县、西和、岷县、宕昌、舟曲、武都、成县、徽县、康县、两当、文县(除碧口镇)、临潭、卓尼,敦煌、河西走廊东端的景泰,青海省的西宁市、湟中、湟源、门源、互助、贵德、化隆、平安,宁夏省固原市、彭阳、隆德。

陇中方言包括青海省大通、乐都、民和、循化、同仁,宁夏省海原、西吉、泾源,甘肃省永靖、临夏、和政、广河、康乐、临洮、渭源、定西、会宁、通渭、静宁、庄浪、秦安、张家川、清水、天水市。

历史上长期受氐羌影响,与关中方言有了不同的特点南疆方言包括库尔勒、阿克苏、克孜勒苏州、喀什、和田、吐鲁番、伊犁州。

西南官话包括11片: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西部19县市、湖南省西北部、陕西省南部的留坝-佛坪-宁陕-镇坪-岚皋-紫阳-石泉-镇巴-宁强、甘肃省文县碧口镇;泸州市-宜宾市-乐山市-西昌市、贵州省铜梓-仁怀-沿河-印江、云南省大关-绥江-水富,内江市-自贡市-仁寿县-富顺县,雅安市-石棉县,云南省西北部下关-剑川-宾川-洱源-云龙-丽江市;云南西部的大理-保山-潞西;云南省东中部的昆明-昭通-曲靖-玉溪-楚雄-个旧-开远、贵州省贵阳市-安顺市、四川省宁南县;贵州省北部以遵义-六盘水-毕节为中心的27县市、云南省威信-彝良-镇雄、重庆市秀山县、湖南省芷江-怀化-凤凰-新晃-吉首;贵州省东南部镇远-岑巩-黎平-锦屏-台江、湖南省靖州-通道;贵州省南部凯里-都匀-贵定县;湖北省北部的襄樊-十堰-丹江口-老河口-随州;武汉、湖南省临湘县;湖南省南部永州、郴州;广西省以柳州-桂林-百色-河池为中心的56个县市;海南省昌江县-东方市-儋州市-三亚市的部分地区所讲的军话。

西南官话与江淮官话的分界线在广水县-安陆县-应城县-黄陂-黄冈市-鄂州市-蕲春县一线以西以南。

商周秦汉时期,洞庭湖还属于原始汉语与藏缅语、苗瑶语、融合而形成的楚语,永嘉乱后,迁入湖北的秦雍流人(陕西甘肃以及山西一部分)有6万,出现了西南官话的最初雏形。

安史之乱后,十倍于土著的北方移民入洞庭湖北部,冲击、涵化并最终取代了当地的楚语,奠定了西南官话的基础。

江淮官话分布在淮河和北南文化线之间,福建南平城关、长乐县洋屿村属于江淮官话孤岛。

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方言分界线如下:连云港临洪河口----东海县浦南镇----东海黄川----东海白塔埠----东海平明----东海房山----东海安峰----新沂黑埠----沭阳阴平(潼阳)----沭阳颜集镇方圩村----沭阳悦来----宿迁关庙----宿迁丁嘴----泗阳仓集----泗阳屠园----泗洪曹庙----泗洪金锁----泗洪重岗----泗洪上塘----泗洪峰山南----淮河----凤阳县南----蚌埠市西南----淮河---霍邱县东----金寨县南。

(2)北方方言的主要语言特征有:A. 语音方面①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大都有清声送气与清声不送气之分,而没有清声与浊声的对立,反映出清声母多而浊声母少的特点。

古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官话方言各支系中几乎都念为清声母字;古全浊平声念送气清声母,古全浊仄声念不送气清声母。

②韵母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辅音韵尾比较少。

③声调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调类的数目比较少。

除江淮官话、秦晋方言有入声调外,其余各地官话都没有入声调。

整个官话方言区的声调以4~5个为最多,尤以4个声调最普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