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行业)山西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山西省促进生物产山西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生物产业是我省重点培育发展的新兴产业之壹,涉及诸多领域,对促进我省实现“三个发展”、经济持续增长、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进壹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9]45号)印发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着力将生物产业培育成我省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特制定本规划。
壹、产业现状生物产业主要涵盖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领域。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生物产业的快速兴起,我省在这些相关领域也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等方面表现突出,“十壹五”以来保持了年均16%的增幅,产业规模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全省纳入统计的生物产业企业家,2008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其中生物医药实现工业总产值65亿元,增长22.01%,生物农业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增长%,初步形成了内资、民营、外资企业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培育了7ACA、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土霉素、人血白蛋白、清开灵注射液、丁桂儿脐贴、岩舒注射液等10余个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拳头生物医药产品,以及种业、肥业等个超亿元生物农业产品,成为生物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我省生物产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由近10所高校、20余家专业研究机构、30余个研发中心、3家新药临床研究基地、1家新药安全性评价中心、100余家研发型企业组成的生物产业创新网络。
二、机遇和挑战1、发展机遇从全球见,生物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进入快速成长期,成为新兴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活力最强和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
目前已经形成以美国为主导,欧洲、亚太地区国家积极参和的竞争格局。
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加大力度发展本国生物产业。
从国内见,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技术含量不高,多以仿制产品为主。
但国内发展生物产业所必备的技术、人才等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另外,国内市场需求和市场容量的快速增长以及国内资本市场的持续繁荣,为生物产业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会。
山西拥有生物产业发展所需的基本要素,如气候干燥、温差大、地下水温适宜、生物多样性显著,生物资源和能源丰富,有高等植物约160多科、3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953种,陆栖脊椎动物有405种,其中药用动物133种;此外仍有装备制造业比较发达以及相应的科研机构和较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等产业基础。
但和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拥有宝贵资源,却未充分开发,使山西生物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面临的挑战近年来,虽然我省生物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和国内发达省、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突出面临以下挑战: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缺乏原创;投入少,新产品研发能力薄弱;产业链脱节,产业化水平低;企业规模小,市场开拓乏力;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科技领军人才等。
当前,国际上生物产业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除了美、欧、日以外,印度、巴西、韩国、新加坡等国均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我国较发达的广东、山东、江苏、京、津、沪、沈阳、成都、杭州等省、市生物产业布局已初步完成,如我省不加大和生物技术产业相关的壹些基础学科和关键技术的投入,在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方面抓紧跟进,就将失去发展机遇,势必影响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
三、指导思想和产业发展目标1、指导思想:紧紧抓住全球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为契机,结合我省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积极营造创业环境,大力引进专业人才,优化整合社会资源,突出重点,扶持壹批生物产业各领域龙头企业,培育壹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和产品质量好的生物技术品种,使生物产业能发展成为我省具有重要影响的接续产业。
2、产业发展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培育若干大型生物企业和壹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中小生物企业,形成若干个产业集聚度高、核心竞争力强、专业化分工特色显著的生物产业基地。
到2015年底,把我省初步建成国内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能源的新产品制造基地,使行业经济总量达到1000亿元,培育3~5户产值超50亿元的领军企业,培育10户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扶持10~20户产值超过5亿元的创新型企业,打造20个销售额超亿元的拳头产品。
四、发展重点根据我省生物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坚持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和做精做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且举,按照彰显特色,突出重点,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行业。
重点组织实施5大专项,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尽快形成我省生物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
(壹)生物医药重点发展预防和诊断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和新型医疗器械。
积极研发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生物技术药物、小分子药物和现代中药。
加快发展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和人工器官、临床诊断治疗康复设备。
到2015年,全省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1.疫苗和诊断试剂。
加快实现产业化,务求取得突破性进展。
积极推进山西康宝生物制品股份X公司疫苗生产项目建设,鼓励且支持开发引进抗流感、抗肿瘤疫苗,形成疫苗产业良性发展的产业链条。
迅速扩大我省疫苗和诊断试剂产业规模,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创新药物。
发挥优势,做大做强生物制药、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等产业,使其成为生物产业的主导力量,形成壹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物。
积极开发对预防、诊断和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传染性疾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药物,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大力推进缓释、控释、靶向、透皮、粘膜给药制剂等各类新型制剂的开发和产业化,提高药物制剂整体水平。
积极推进生物药物的合同研究和委托加工。
3.现代中药。
大力加强中医药研究条件和平台建设,完善中药生产技术标准和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促进药理清楚、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可控、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中药新药快速发展。
建立中药种质资源库;选育优良中药材品种,加快濒危中药材和关键中药材的生物培养和拟生态条件的规模化生产;推进中药材GA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基地建设,加快中药材种植业和中药饮片发展。
加强中药的剂型改造和二次创新,优先发展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病、艾滋病、抑郁症、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流感等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的中成药,加快做大做强壹批优势品牌、品种和企业。
4.生物医学工程。
着眼于满足全民基本医疗保健的需求,加快开发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创伤、突发性传染病等重大疾病的急救、诊疗、康复技术和设备,力争在关键技术、关键元器件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开发新壹代具有组织诱导性的涂层人工关节、牙种植体、经皮植入器件、植入性智能假肢、人造皮肤、人工骨等组织工程产品;积极发展新型人工心瓣膜和血管支架、人造血管;大力发展低成本、高性能、多功能、易维护、易操作的超声影像设备,以亚健康状态调控为重点,开发低生理负荷的生理信号检测技术和装置。
重点发展面向中小型医院的量大面广的产品,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水平。
5、国家级实验动物中心及药品安全评价中心、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生物医药的研发、生产和检测离不开实验动物和临床研究基地。
建立山西规范化实验动物基地和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将有力地推进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降低生产企业的投入,加速研发进程。
以中幅院药品安全评价中心为基础建设我省规模最大的实验动物基地,主要从事高级别实验动物保种和繁育研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及转基因动物的引进、开发研究;动物实验的管理和辅助实验工作;实验动物人才培养、相关技术服务和咨询等,加快我省山医大壹院、二院、省人民医院、省肿瘤医院、省中医院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步伐,争取在1-2年内通过国家药监局GCP认证。
(二)生物农业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的农业、林业新品种和野生动植物繁育种源。
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疫苗、诊断试剂、现代兽用中药、生物兽药、生物渔药、微生物全降解农用薄膜等绿色农用生物制品,推进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的产业化开发,促进高效绿色农业的发展。
开发具有抗病和促进生长功能的微生物药品及其他生物制剂,保护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发展健康养殖。
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加速生物农业技术的研发及广泛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1.农业良种。
重点推进优质高产小麦、杂交玉米、脱毒马铃薯等我省具有优势的农业良种产业化。
促进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加快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农作物开发和产业化。
加速牛、猪、羊、鱼等畜牧、水产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扩繁率,促进产业化发展,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
加快培育壹批禽类新品种,扩大父母代种鸡饲养规模和孵化能力。
2.林业新品种。
推进优良林木产业化,加大抗逆、抗虫、高产和优质基因工程林木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
加强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推进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技术开发,加快建设壹批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基地,不断扩大野生种群,为野生动植物产品生产奠定基础。
3.绿色农用生物产品。
以实现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加快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及林木危险性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
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开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绿色农用产品应用的示范试点和宣传普及;推进全降解农膜的应用。
推动资源优势整合,加快培育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新型兽(鱼)用动物疫苗和诊断试剂、动物用生物技术药物和中兽药、生物饲料添加剂等领域的龙头企业。
(三)生物能源。
加快培育速生、高含油、高热值、高产专用能源植物品种,合理利用荒山荒地,推进规模化、基地化种植;积极开展以适宜我省种植的植物纤维等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液体燃料生产试点,推动生物柴油、集中式生物燃气、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等生物能源的发展。
突出区域特色、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加快培育我省生物能源产业。
1.能源植物。
充分利用荒草地、盐碱地等,以提高单产和淀粉含量、降低原料成本为目标,培育能源专用作物新品种。
积极培育和选育高热值、高产、速生的乔木和灌木树种,以及高含油率、高产的油脂植物新品种(系),建立原料林基地;改进沙柳、柠条等沙生灌木资源培育建设模式,提高灌木资源利用率,建立沙生灌木资源培育示范区。
积极研制壹批基因工程油用植物新品种。
2.燃料乙醇。
支持以甜高梁、菊芋等非粮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加快以农作物秸秆和木质素为原料生产乙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实现原料供应的多元化;优化燃料乙醇生产工艺,降低水耗、能耗和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逐步扩大燃料乙醇生产规模和乙醇汽油推广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