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工大马原资料2015

北工大马原资料2015

马原1.什么事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有其后各个时代、各个名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论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为什么说马克思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答:(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3)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造了唯物史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的伟大革命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答:(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4.哲学的基本问题答:(1)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2)思维能不能正确的认识存在5.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答: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能动性:(1)有目的性,计划性(2)创造性(3)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4)指导控制人的行为6.物质、运动及其相互关系答:(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地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静止7.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答:实践的定义:(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变时间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理解:(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邻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力什么是联系与发展联系互相之间通过某种途径取得联通关系发展是哲学术语,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

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如何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原因:第一,就是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信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他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己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就是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他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依然合适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同时吸取、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仍在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东西,并增添了一些为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东西,因而它在内容上比旧事物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高级、在结构上比旧事物合理,在功能上比旧事物强大,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不可抗拒的,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8.矛盾及其基本特征,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关系(论述题)答:基本特征:(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对立(斗争属性)和同一(统一属性)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关系:(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高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2)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统一性是有条件相对,两者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系答: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起事物发展的始终。

特殊性:(1)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联系:普通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10.如何正确认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同一答:(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1.什么是认识的本质答: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反映12.什么是实践,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答:实践是指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3.主体和客体答:(1)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3)主体反应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14.认识运动基本规律答: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和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5.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条件答:(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合乎逻辑的材料(2)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才能将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16.从理论到实践的条件答: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17.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答:绝对性: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相对性:真理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1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从真理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想符合。

从实践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起到了重要且不能替代的补充作用1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问题20.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答:至多的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根本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答: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相互关系:(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3)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22.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答: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基本要素:(1)劳动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2)劳动对象(3)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4)科学技术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分为观念上次建筑和经济上层建筑)23.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24.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作用答:(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起决定性作用(2)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怎样看待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马哲练习题怎样看待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着,对历史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而个人对历史发展起次要作用.人民群众决定历史发展的一般方向,一般进程;个人,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一般方向和一般进程,只能是决定他所参与的历史事件的个别面貌和个别特点.其实个人虽然不能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但个人对历史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个人活动构成的.不同个人的意志、目的互相作用,汇成一种“合力”,这种“合力”所发展的方向,正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在这种意义上讲,个人对历史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杰出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较大或较显著,在史册中留下了姓名;普通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不大或不显著,因而未能在史册中留下姓名.正面人物的意志和愿望符合客观规律,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反面人物不符合或违背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阻止或延缓的作用.但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25.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答:(1)社会分工的出现(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6.商品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及其关系答: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可以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劳动(2)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劳动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既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27.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化答: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变化: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围绕价值中心上下波动。

28.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及其作用答: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形成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作用:(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