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作者:杨旭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17期关键词核心价值观理论维度历史维度现实维度作者简介:杨旭,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硕士,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学。
中图分类号:D6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6.239当前的国家竞争本质上是制度竞争。
[1]制度背后凝结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元素。
一般认为,文化包含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
观念形态的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其中价值观念更是文化的核心要素。
价值观念是人们判断是非、明确善恶,指引行为方向和目标的标准。
面对世界各国思想文化交流融与对抗冲突并存的状态,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思想文化多元多样的现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时代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
从而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文化上的深厚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需要透过理论分析、历史考量与现实依据这几个维度来理解。
(一)价值系统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理解方式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式样,比如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怎么样活着才是有意义?认知理解方式可以分为三个系统。
知识系统、审美系统与价值系统。
知识是认识对于事物本质的反映,作为知识,这样的认识是被实践检验过的、正确的并且被人们相信的。
审美是人类理解、感知与评判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形式既有每一个审美主体主观的情感与知识结构,也基于世界与对象的客观存在,表现为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对价值的理解不能把主客体割裂,即单方面考虑客体属性或者主体需求,价值应当是对主客体相互關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它代表着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和程度,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与主体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的性质和程度。
[2]基于这样的理解,价值系统在人类的认知系统中,起着指引作用,如果没有价值观念的正确引领,战争贩子掌握的科学知识会成为战争武器,犯罪分子掌握的科学技术会成为犯罪手段。
在二者的关系中,价值观对处于基础作用的科学知识、技术手段等作出判断,从而引领正确的行为方向。
同样,如果没有价值观念的积极引导,审美就会变成简单的对于感官的刺激和满足,而缺乏内涵与深度。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二者是不同的概念范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体现出的价值目标与价值追求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念范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面临多元化多样性的思想文化潮流冲击下,由指导理论价值、共同理想价值、精神价值与道德价值等方面所构成的多层次的价值体系,以最大限度地达成价值共识。
其次,二者相互联系。
在时间上前后承继、内容上紧密联系、目标上高度一致、功能上相互促进。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中首次提出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党的十八大时首次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作出了理论上的准备。
二者都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反映,都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价值诉求的呈现。
其目的都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价值支撑,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作出价值引领。
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如果没有体现自身属性与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核心价值观将面临真正的社会危机!(一)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本1.苏联解体——抛弃了核心价值观苏联解体是多方面因素共同结果,分析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需要从民族的文化内核与基本思维中去寻求。
正如雷日科夫在《大国的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中提到,“我们的悲剧在于我们失去了苏维埃价值”“我们的国家缺少一种起核心作用的思想,有的只是起瓦解作用的、外来的思想和价值”。
所以,苏联解体的诸多原因中,指导思想多元化所造成的混乱,核心价值观被抛弃,导致一系列历史信仰的丧失等是其根本原因。
2.美国称霸——核心价值观美国称霸靠经济与军事实力,同时美国依靠核心价值观输出所达到的价值渗透也是其不可或缺的称霸手段。
美苏争霸时,美国就意识到意识形态的渗透对苏联的打击是致命的,正如尼克松1988年出版的《1999不战而胜》写到的那样,“开展意识形态竞争”。
先是通过养成一种消费方式,再形成文化认同,逐步实现美利坚精神的灌输,最终实现价值渗透,以达到意识形态阵地的占领。
3.纳粹德国——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之所以能在德国兴起,有着深厚的历史与社会根源,同时也基于当时德国的经济形势、政治特性与军事力量等客观条件。
《我的奋斗》这本书是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纳粹党所主张的法西斯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书中充满了民族主义狂热和对马克思主义、民主制度及对犹太人的仇恨,系统地阐述了希特勒的“理想”“创建第三帝国和征服欧洲”。
可见,法西斯主义所强调的民族侵略主义的价值追求是反人类的,最终被世界人民所主张的“和平与发展”主流价值所抛弃,全世界掀起反法西斯的浪潮,纳粹德国的灭亡成为世界历史的必然。
4.非州的混乱——核心价值观的分裂价值观的简单移植,不融入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血脉,同样是没有生命力的。
非洲原本的价值规范和殖民者输入的强制性价值规范之间形成了持续的分裂,这也是导致非洲社会混乱的原因之一。
非洲土生的价值观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上,这种社会以大家庭、宗族和部族为管理结构,缺乏国家控制。
欧洲殖民者输入的价值观包括个人主义、人权、法规制度等,这些价值观念虽然在一些市场交易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多数人生活的乡村,原来的不成文规范和习惯准则等在生产生活领域仍占主导地位。
所以独立后的非州国家期望形成新的价值观,以助推非州民族国家的崛起。
正如习近平同志讲到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而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的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凝结着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价值追求。
春秋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主张“仁”的思想、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张“自然无為”的思想等,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的“兼爱”“非攻”等思想,还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关于信念、劝学、立德、廉政、正风、笃行的修身治国思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历史来源。
如“修己安人”“仁爱兼爱”的修身文化;“克己奉公”“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奉献的责任感、使命感;“吾日三省吾身”的自律意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价值追求,借鉴了国外先进文化中的合理价值因素,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高尚价值追求与价值目标,表现出其科学性与先进性。
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滋生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时代发展,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才形成了最有生命力的价值文化。
作为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用价值系统的评判标准来衡量当代中国,就必须要正视在价值领域存在的困惑。
(一)道德选择的茫然现实中存在一些道德滑坡的现象,比如因追逐利益、以营利为目等容易导致经济领域的道德失范;因理想信念丧失、信念动摇等容易导致政治领域的道德失范;因是非观念被颠覆等容易导致文化领域的道德失范等。
同时还面临一些道德两难问题,无论如何选择,都有可能是道德的,也有可能是不道德的,都有利有弊,都无法尽善尽美,都有可能承担一定的风险。
因此,在进行道德选择时,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往往是茫然的,甚至是漠然的。
(二)生命意义的追寻人生是一段旅程,在这个过程中,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存在即有意义吗?那么评定生命意义的标准又是什么?每个人基于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视角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因此,在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中,基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会有不同的生活态式。
有些人想的是碌碌无为、平平庸庸的活着,有些人是希望大展宏图、有所作为,有些人是在为实现人类共同的利益而进行的事业中奋斗。
(三)自我定位上的尴尬有时候我们有远大的理想,有高尚的追求,志存高远;但有时候我们又觉得非常无助,孤立无援。
这实质上是在检验我们的内心是否真正地强大。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内心强大的人?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所表达的观点,一个内心真正强大的人,不是遇不到困难,而是纵然遇到困难,依旧可以不被打败。
因此,人们基于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能正视各种困难与挫折,成为真正的强者。
(四)人际关系的脆弱鲁迅曾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你眼中的世界,有时并不是你想的那样。
很多事,你能看的其实只是冰山一角,你无法感同身受,是因为不曾经历过,你所谓的真相也只不过是你以为。
简单来说,人际关系的脆弱实质上是来源于同理心的缺失,你没有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立场,而是习惯以自我想法去猜测事物本身。
因此,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才能更友善地对待他人,融入这个社会。
参考文献:[1]胡鞍钢.国家竞争本质上是制度竞争[J].求是,2014(18):62.[2]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姚吉祥,李德才.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握好的几个关系[J].青海社会科学,2015(1):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