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我国英国文学研究述评李 纲 刘剑锋英国文学研究以其雄厚的科研力量、丰硕的学术成果成为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本文拟对近五年来我国英国文学研究的状况进行评述,力求比较全面地反映世纪之交我国英国文学研究的新成果、新特点、新趋势。
一、小说研究小说研究历来都是文学研究的重点。
在细读文本、深入挖掘材料的基础上,对经典作家和作品做出新的分析阐释,是近五年来我国英国小说研究的总体倾向。
就研究对象而言,二十世纪小说最受研究者的青睐,十九世纪小说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对古典小说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劳伦斯是最受关注的二十世纪作家,近五年共发表相关研究论文一百余篇。
劳伦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对两性关系的思考等经典论题仍是人们探讨的重点。
研究者们认为,“极端仇视破坏大自然的工业文明,反金钱,反机械,反异化”是劳伦斯“终身的主题”,“舍弃工业文明、金钱、异化,而选择自然的,审美的生活”是劳伦斯的基本价值取向,而“健康和自然的性爱”、“建立一种自然完美的两性关系”在作家看来有助于“摆脱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是“生命意识复归的重要途径”。
①作为英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劳伦斯小说的现代艺术特征也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相关论文有刘维荣的《浅析D・H・劳伦斯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张中载的《独特的劳伦斯,独特的〈虹〉》、熊沐清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及糅合劳伦斯叙事的二重性特征》②等。
此外,女性主义批评也在劳伦斯研究中得以广泛运用,如高万隆的《劳伦斯的回应:妇女问题与妇女解放论劳伦斯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赵红英的《论劳伦斯的女性观》,葛伦鸿的《查太莱夫人的女性主义解读》等。
③除劳伦斯外,研究福斯特、康拉德和毛姆的论文也较多,如杨汨,朱望的《论〈印度之行〉的反欧洲民族中心主义观》,李建波的《跨文化障碍的系统研究:福斯特国际小说的文化解读》,赖辉的《论黑暗之心的叙述者、叙述接受者和“陌生化”》,高继海的《从〈"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看康拉德的艺术主张与实践》,刘绪华的《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短篇小说初探》,刘萍的《从〈刀锋〉论毛姆对现实主义的跨越》等④。
在十九世纪小说家中,哈代最受中国学者们青睐,近五年共发表研究论文八十余篇。
哈代小说中的乡土气息和悲剧色彩是最受关注的话题,研究者认为哈代的乡土精神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文化精神,哈代的农村主题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意义。
我国研究哈代的专家聂珍钊教授继92年出版专著《托玛斯・哈代小说研究: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之后,近年来又发表论文,将哈代小说悲剧主题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描写宗法制农村社会的美好以及不断出现的矛盾冲突;第二个阶段描写这个社会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而毁灭的悲剧性过程,第三个阶段描写宗法制农村社会的毁灭和农民阶级的消亡而给破产的威赛克斯农民带来的悲剧性后果”,并指出“哈代小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终才完成了对以他的故乡为基础的在小说中被称为威赛克斯的宗法制农村社会毁灭的悲剧性主题。
”⑤作者的另一篇论文《哈代的小说创作与达尔文主义》用大量的事实证明,哈代在描写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时,运用进化论的科学思想揭示威塞克斯农村社会和农民阶级在社会演化的过程中的悲剧性历史命运。
⑥哈代小说的叙事技巧和现代派风格也引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相关论文有张群的《独特的方阵、别样的巧合论哈代小说的叙事结构》、吴笛的《文学与音乐的奇妙结合-论哈代文学作品中的音乐性》和刘永权的《哈代小说的现代派风格》等⑦。
与哈代研究的蓬勃兴旺相比,对十九世纪其他经典作家如司各特、狄更斯、萨克雷的研究则出现萎缩趋势,论文数量较少,有新意的成果不多。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古典小说研究方面。
笛福是被研究得最多的古典小说家,但相关论文也仅有十余篇,研究班扬、菲尔丁等作家的论文更是不足十篇。
在文化生产市场化的今天,学术研究的衰弱实际上是读者阅读兴趣转移的反映,如果任其发展,一些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将会逐渐被读者所遗弃。
看来,如何以新的时代精神重读古典名著,使经典作品焕发新的活力,重新进入广大读者的阅读视野,是我国英国文学研究者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研究理论多元化,是近五年来英国小说研究的一个显著特征。
女性主义批评方法被研究者们广泛加以采用。
近五年来勃朗特姐妹,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吴尔夫等女性作家受到广泛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女权主义批评的盛行。
这类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审美心理、写作立场以及文化境遇的探讨,论文如黄学军的《从简・奥斯丁到夏・勃郎特英国小说中女性主义的声音》、宋晓萍的《双重流放者:曼斯菲尔德的漫游和写作》、柴平的《女性的痛觉:孤独感和死亡意识萧红与伍尔夫比较》、杨莉馨的《论英国女性小说的命运及文化处境》,李利的《试析〈简・爱〉的女性叙事方式》等⑧。
此外,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也被研究者们熟练地加以运用,如陈蕾蕾的《乔治・艾略特早期作品的新历史主义解读》、崔少元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通〈印度之行〉:一个后殖民主义读本》、刘须明的《两难的选择劳伦斯北美时期作品的后殖民主义阅读》等⑨。
二、戏剧研究与小说研究的多点开花相比,近五年来我国英国戏剧研究的研究对象比较集中。
98年以来迄今共发表莎士比亚戏剧研究论文180余篇,超过研究其他剧作家的论文数量之和。
萧伯纳、王尔德、品特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其他剧作家则少被论及。
作品研究是我国莎评的主流。
《哈姆雷特》是研究得最多的作品,以下依次为《麦克白》,《威尼斯商人》,《李尔王》和《奥赛罗》。
研究者们在精研文本的基础上,对莎剧进行了多视角、深层次、跨学科的新颖诠释,如有学者认为《金枝》中记叙的阿里奇亚丛林中的仪式与《哈姆雷特》之间存在诸多暗合之处,“阿里奇亚丛林中的原始意象……不仅凝结于莎士比亚的艺术创作过程中,而且已经成为剧中丹麦王国的子民乃至整个人类的心理凝结物”βκ。
还有论者借用“能指的过剩”、“语言先于现实”、“语言的悖论”等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理论解读《麦克白》,认为《麦克白》形象地描述了一场“语言的悲剧”。
同类论文还包括黄必康的《哈姆雷特:政治意识形态阴影中追踪死亡理念的思想者》、赵炎秋的《细微之处见神奇:奥菲利娅民歌试析》、肖四新的《恐惧与颤栗〈麦克白〉悲剧内核新探索》、韩旭的《安东尼对抗夏洛克重读〈威尼斯商人〉》、罗益民的《从动物意象看〈李尔王〉中的虚无主义思想》、李毅的《奥赛罗的文化认同》、丁淑红的《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埃及女王形象莎士比亚和埃及文学家邵基笔下的克娄巴特拉》等。
βλ这些论文视野开阔、论述精当、结论新颖,显示了我国莎学研究者良好的学术素养。
除了对具体文本的阐释发微之外,研究者还就莎剧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版本考证以及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在艺术特色方面,有学者分析了莎剧中“超自然因素”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这些超自然因素“把真实和虚幻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仅“对他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基石并无秋毫损伤”,而且还“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层面”。
βµ在版本考证方面,有学者对四部新近被英美收入莎士比亚全集的莎翁佚作进行了评述,并对由此引起的版本研究上的争议进行了评介。
还有学者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以详实的材料证明了“莎剧与中国戏曲有不少相似之处”,因而具备“可比性”,同时分析了“莎剧在中国舞台并不走俏”的原因。
βν相关莎评论文还有肖锦龙的《莎士比亚妇女观之人文主义说质疑》、王木春的《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哲学根源》、魏兰的《从莎士比亚的后期剧作印证其宗教情结》、刘琛的《简述莎士比亚的社会秩序观及其对莎剧人物塑造的影响》、焦尚志的《曹禺与莎士比亚悲剧观念之比较》等。
有些以莎评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也颇为引人注意。
如区钅共的《透过莎士比亚棱镜的本土意识折光》以法、俄、德、美、中等国对莎士比亚的不同评价为切入点,比照分析以“时代意识、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本土意识”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βο张琦的《不能完成的颠覆论莎士比亚的女性批评》在考察了80年代英美女性主义莎评的基础上,指出女性主义批评在莎剧阐释中体现出一种“温和”的态度并分析了其原因。
βπ这些论文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理解,也为我们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在萧伯纳研究方面,近五年来也发表了十余篇论文,主要集中在对他的“社会问题剧”的分析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易晓明的《从社会问题剧看萧伯纳的思想倾向》、何其莘的《萧伯纳和他的社会问题剧》、李详林的《萧伯纳戏剧中的历史与现代》、谢江南的《肖伯纳戏剧创作主题的嬗变》等。
此外,我国研究者对王尔德和品特也有所关注,论文有杨霓的《论王尔德喜剧中的花花公子》、胡捷的《试论〈送菜升降机〉的艺术风格》和王岚的《〈山地语言〉中的女英雄兼评品特戏剧中的女性形象》等。
βθ三、诗歌研究与小说和戏剧研究相比,诗歌研究以往一直是我国英国文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
近五年来,这种状况已经得到很大改观。
仅以华兹华斯研究为例,1998年发表论文仅2篇,1999年达到了8篇,2000年,2001年分别为13篇,14篇,2002年截至上半年,发表相关论文已有8篇。
从数字上的变化便可看出我国英诗研究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古典诗歌研究方面,莎士比亚和弥尔顿最受学者们的青睐。
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研究主要围绕着艺术技巧与主题思想两个层面展开,如吕中舌的《暗喻在莎士比亚第三十三首十四行诗中的妙用》、陈观亚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矛盾修辞法》以及吴迪的《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时间主题》βρ。
弥尔顿研究则集中于宗教思想对弥尔顿创作的影响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这类论文有张伯香、曹静的《〈失乐园〉中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肖明翰的《〈失乐园〉中的自由意志与人的堕落和再生》和刘立辉的《弥尔顿两首早期诗歌的宗教解读》βσ等。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乔叟和约翰・多恩的论文如肖明翰的《乔叟对英国文学的贡献》、张德明的《玄学派诗人的男权意识与殖民话语》βτ等。
浪漫主义诗歌是我国英诗研究的一个重点,华兹华斯是被研究得最多的浪漫主义诗人。
学者们针对华兹华斯诗歌中的泛神论思想和自然观指出,华兹华斯的泛神论思想是时代的产物,认为“从对大自然的情感发展到对人生善德恶行的剖析,这即是诗人一生探索的历程,也是诗人一生探索的归宿”χκ。
在华兹华斯诗歌的艺术特点方面,有论者认为华兹华斯“主要借助对时间进行种种处理,而日常情感得以净化与升华”,从而将“诗人的自我情感”转化为“能使人产生共鸣的艺术情感”。
χλ在诗论研究方面,研究者认为“在华兹华斯的诗学中,‘合情合理’应是诗的最高标准”,“‘情’是个人情感与人类共同情感的融合,并借助于语言文字而外显为艺术作品”,“‘理’……起着对‘情’的‘过滤’、与干扰作用”,“华兹华斯试图协调二者,这一协调的中介就是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