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现代天文学的研究进展
天文学是研究天体运动、结构和演化规律的科学。
20世纪以来,各门科学,特别是数学、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天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人们在大量的观测资料和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上,开始从整体上探索宇宙、天体的结构和演化。
其中,现代宇宙学的发展成为现代天文学发展的最重要成果。
-、宇宙概观
(一)宇宙的概念
宇宙的观念源远流长。
就字面的意义而言是指空间和时间的总和。
(二)宇宙的结构
1、银河系
2、河外星系
3、宇宙中的其他物质
4、观测宇宙
以上介绍的宇宙,可以称为观测宇宙。
观测宇宙是有限的,但这并不是观测设备能力的限制所造成的。
人们相信并已经证实,人们的观测宇宙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不停地膨胀和演化的过程之中。
二、现代宇宙观的形成
(一)传统宇宙观及其不足
1、牛顿的经典无限宇宙观
由于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功,无限宇宙观念和牛顿力学体系很快占了统治地位。
然而,牛顿的无限宇宙模型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矛盾。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引力佯谬也叫西里格尔佯谬
(2)热力学佯谬热寂说
(3)光度佯谬奥伯斯佯谬(夜空为什么是黑暗的)
2、爱因斯坦的有限无界静态宇宙
(二)动态宇宙观的形成
动态宇宙观即宇宙正处在膨胀之中这一现代宇宙观的形成,得益于天文观测的重要结果即星系红移现象的发现。
三、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一)宇宙起源
1、宇宙大爆炸模型(BigBang)
大爆炸宇宙模型最早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伽莫夫(G.Gamov)、阿尔弗(R.Alpher)和赫尔曼(R.Herman)提出的。
他们假设宇宙是在100多亿年前由一个超高温、超高密的原始火球(亦称宇宙蛋)发生大爆炸而开始的,然后经过一段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演化历史,发展成今日的宇宙。
现在把按照这种观点来研究宇宙中物性演化历史的学说,统称为大爆炸宇宙学。
2、大爆炸模型的天文观察证据
(1)伽莫夫的预言
(2)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
(3)原初核合成问题
四、天体的起源和演化
天体是指宇宙间的各种星体。
天体的起源和演化包括星系、恒星、行星三个层次天体的
起源和演化。
由于星系和行星的起源和演化问题至今没有定论,需要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索,这里不作为考察的重点,着重探讨成熟的恒星演化理论。
()星系的起源和演化
星系是比总星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按其形状和结构的不同,可以把星系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不规则星系四类。
星系是怎样诞生和演化的,至今仍是一个谜。
一般认为星系的起源跟宇宙演化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恒星的起源和演化
1、恒星的起源
恒星起源的主要问题是回答恒星由什么物质形态转化而来,然而这个问题至今没有解决。
象星系起源一样,在恒星的起源问题上,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星云说和超密说。
2、恒星的演化
恒星诞生后仍然处在收缩中。
随着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其中心仅开始了以氢燃烧为龙头的一系列热核反应。
这些热核反应加剧了恒星上吸引和排斥这一个古老的两极对立,由此决定着恒星的演化进程并贯穿始终,推动着恒星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
这些阶段是:
第一,引力收缩阶段。
第二,主序星阶段。
第三,红巨星阶段。
第四,高密星阶段。
(三)行星系太阳系的起源
行星的起源问题很难作单独的研究,且与人类关系密切,这就有必要从整体上对行星系的起源和演化作一概述。
太阳刚形成时,自转很快,磁场很强,内部物质对流很强烈,大量物质被抛射出来,通过沙兹曼机制损失了绝大部分角动量,造成太阳的旋转变慢,角动量特殊分布。
太阳形成以后,对星云盘的演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太阳引力垂直分力的作用下,星云盘的尘粒不断向赤道面下沉,于是在赤道面上逐渐形成一层薄薄的尘层,随着尘层密度的增大,就会因密度不匀而瓦解为粒子团,然后,粒子团的粒子经过吸积、碰撞等方式依次聚积为星子、星胎,最后形成行星。
五、现代天文学面临的问题
天文学在20世纪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中不仅包括对宇宙现状的一些定性的说明和解释,还有一些定量的预言被观察事实所验证。
20世纪提出的宇宙大爆炸模型,由于其在各方面的成功预言,已成为科学界广泛接受的科学理论,但是关于宇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暗物质问题
(二)正反物质的不对称问题
(三)微观世界与宇宙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