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脊柱外科进展

10.脊柱外科进展


近年来脊柱外科的主要进展
一、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应用 使脊柱外科面目焕然一新
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
上世纪30年代之前
●“Operation being obviously out of the
question”
手术治疗:纯属“谈不上”的话题
.
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 上世纪40-60年代:前路手术技术的开展
Wedge JH, Tchang S, MacFadyen DJ. Computed tomography in localization of
spinal osteoid osteoma
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
上世纪70-90年代:诊治技术进展
MRI应用于脊柱外科
AJNR Am J Neuroradiol. 1985 MarApr;6(2):229-36.
第一所康复医院建立(Robert Jones医生和Agnes Hunt护士,英国近代骨科奠基者,1919)。
骨科学发展历史
● 西医现代骨科学:
20世纪后期:骨科手术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50~60年代:骨折内固定技术逐渐推广应用 70年代:脊柱内固定技术逐渐兴起 80年代:关节置换手术、关节镜手术及脊柱椎 弓根固定技术逐渐推广。 90年代:骨科手术技术创新、改进、完善。
Origins of Anterior Approach? ---First in spine
1944—Crowe and Williams:Transoral approach for osteoma
Denaro and Di Martino. CORR. 2011
2 Major Pioneers in Anterior Cervical Surgery 20th Century
21世纪:骨科手术技术和理念不断更新
骨科学发展历史
● 中国骨科学的发展 中医骨伤:3000余年历史
《周礼·天官篇》列有疡医科(公元前1100-770) 华佗(147~207)“刮骨疗毒”,使用“麻沸汤” 葛洪(晋代261~347)用竹夹板固定治疗骨折 巢元方(隋代 581~618)发展缝合、清创术 蔺道人(唐代 841~846)著《仙授理伤断续方》 危亦林(元代 1277~1347)著《世医得效方》 吴谦(清代 1742)著《医宗金鉴·正骨新法要旨》
Cloward,1960
缺点
畸形纠正能力差 术后石膏外固定、卧床时间长 假关节形成发生率
牵引
石膏固定
男 59岁,前路减压及融合术后14年 男 61岁 前路 C4-5,5-6减压及融合术后8年
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
上世纪70-90年代:诊治技术进展
CT应用于脊柱外科
Spine (Phila Pa 1976). 1981 SepOct;6(5):423-7.
versus
Robert Robinson 1914-1990
Orthopaedic Su1r9g5e5on
Robinson and Smith Bulletin Johns Hopkins 1st ACDF
Ralph B. Cloward 1908-2000
Neurosurgeon
1958 Cloward J Neurosurg Cylindrical bone bowel
“Soon after, we enter the age of METAL”
→ → → → → → → →→ → →→ → → → →
1930
1950
1970
1990 2000 2010
Hyman RA, Edwards JH, Vacirca SJ, Stein HL.
0.6 T MR imaging of the cervical spine: multislice and multiecho techniques.
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
上世纪70-90年代:颈椎固定技术明的开始
人类脊柱疾病↑ ↑
脊柱外科发展现状及特征
● 基础研究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愈益重要的 理论依据
● 手术技术水平的提高使愈来愈多疑难重症 获得治疗机会
● 治疗方式以及内容的改变给相关护理及康 复工作带来新的理念和挑战
现代脊柱外科手术的特点
● 高难度、高技术含量的手术增多 ● 手术兼有微创化和超大型化趋势 ● 高龄或幼龄手术患者增多 ● 围手术期患者管理的理念与内容更新 ● 手术器械与设备的数量、种类显著增加 ● 手术病人的施术体位多样化、个性化 ● 手术节奏明显加快,效率明显提高
脊柱外科的现状与进展
刘忠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暨脊柱外科研究所 2017.12 ● 北京
骨科学发展历史
● 骨科学(矫形外科学)
Orthopaedics
希腊字 Orthos + Paidios
“矫正”“矫直”
儿童
(法国巴黎大学教授 Nicola Andry 1971年命名)
古老的骨科手术器械
古老的骨科治疗方式
骨科学发展历史
● 中国骨科学的发展 西医(现代)骨科学
鸦片战争(1840)后:西医东渐 1840~1920:英、美、法、德、俄等国医生自沿海各
省进入中国传播西医骨科。 1920~1940:中国人开始发展国内现代骨科学
1937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小组成立
后排:任廷桂,叶衍庆(朱履中) 前排:胡兰生,牛惠生,孟继懋
骨科学发展历史
● 西医现代骨科学:270年历史
(西医古代骨科学:公元前2830年)
1741年:第一部骨科专著《L’Orthopedie》 1790年:第一所骨科医院(瑞士Orbe) 19世纪:骨生理和病理学研究(骨痂形成,骨髓炎等研究)
骨折的牵引和手术治疗 麻醉(1842年Crawford Long使用乙醚)、止血带 的使用(Lister),X线的发现(1855年,Wilhelm K. Roentgen)促进了骨科手术技术的开展。
骨科学发展历史
● 西医现代骨科学:
20世纪前期:骨科学进一步发展(中心由欧洲→美国) 碱性磷酸酶的发现(Robinson,1923) 促进了骨生
理及骨病理的研究进展; 磺胺(Domagk,1935)、青霉素(Fleming, Chain
及Florey 1929,1935)的发明使骨科修复重建手术的开 展成为可能;
相关主题